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二百三十四章 拭目以待

鼎定河山 第二百三十四章 拭目以待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冯过还真不是胡乱奉承。

进士中一甲三人,殿试后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其他进士,按殿试、朝考名次,分别授以庶吉士、主事、中书、行人、评事、博士、推官、知州、知县等职。

传胪大典授予进士之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这次朝考主要为了选拔庶吉士。庶吉士要入常馆进一步深造。没有录取为庶吉士的进士授官,其品级主要是六、七品,所授的官以两种形式最多:一是部院的主事,司级官里的最低官,正六品;二是授予知县,正七品。

知县和主事的缺额最多,而且都属于学习阶段,进士授知县也是授一些简缺的知县,三年以后调同省缺分较重要的县任知县。这是进士大多数人的任官情况,也有授其他官职的。

虽说中了进士都会授官,但大定“冗官”现象严重,由于待选官比较多,因此也会出现待缺现象。

陈亮虽然桀骜不驯,以布衣身分,连上五疏,由于奏疏直言不讳,遭到了当道者的忌恨,更是得罪了官家,但其才气超迈、志量非凡,实乃国士者也。

这样一个在朝野间俱有名望的风流人物,且身具才华,即便有不容其者亦不好明里打压,皇帝也不好将他的名次列至末等,即便不能位列一鼎甲,二甲居前定是有的。

至于“东京梦华报”,冯过想着的是将它办成一份文学期刊,汴京名士云集,只要肯花心思不愁约不到稿,至少资哲这位国子监祭酒就可以好好“利用”的嘛。当然,他只提出大方向,实际操作还得靠冯去疾。

无语的是,最关键的一点他竟是从未考虑过,那就是自己能不能留京。或者,这便是自信?!

四月十二日,早朝后,崇宁帝来到集英殿,内阁三位辅臣蔡京、赵挺之及费宏各执数份试卷同入。

常佶挥挥手:“有烦三位阁老了。”

三人应了一声,首辅蔡京率先读卷。

殿试的第三天有一个“读卷”仪式,读卷官们东西序立,然后按官职的高低依次跪在御前读卷。每读完一份,即由司礼监官将试卷呈于御案。视皇帝之旨决定是否继续读卷,直到下旨免读。读卷结束后,读卷官们退门外候旨。

殿试读卷是判定考生殿试策问之优劣等第的过程,是殿试排名的决定性环节。严格把控殿试读卷能挑选出来真正优秀之才,从而保证不会有舞弊的情况出现。

定初,皇帝对国家各个方面的把控达到极致,皇权在读卷环节有绝对的威慑力。

但随着大定皇权的逐渐削弱,与内阁地位的提高,皇帝在殿试读卷环节的权力辐射范围受到限制,甚至出现了“去取之柄则在内阁”的局面。

因殿试考生人数众多,皇帝不可能亲自批阅所有试卷,故任命有才学的大臣为读卷官。

为保证阅卷质量,防止读卷官作弊,减小阁臣在阅卷环节的影响力,皇帝针对阅卷过程中的不合理之处,对殿试阅卷的规则进行了完善。

仁宗以前,试卷转送及读卷官阅卷程序并不十分严格。

按例,读卷官应将所阅之卷分为三个等次,汇总后由一等中选出进读的一甲试卷。但在将试卷分送各读卷官以前,阁臣已提前将备选的一甲试卷选出,不会分送。其余试卷则分送到各读卷官处阅卷,并分为上一等、次二等两个等级。

阅卷完毕后由内阁进行汇总,上一等定为二甲,次二等则定为三甲。进读的一甲试卷完全由阁臣决定,进一步讲,其实是由权力最大、官位最高的内阁读卷官掌握鼎甲人选的选择权。

为革除其弊,保障殿试的公平性,礼部尚书席书建议,为防止殿试阅卷时发**弊现象,试卷应该“糊名混送”,鼎甲三名的人选亦应由众读卷官共同商议决定。

此外,他还向仁宗建议,“弥封官不得预送,读卷官退朝直宿礼部”,不得回宿私第。

起初仁宗并未同意,但席书坚持再次上疏,陈述利弊,最终征得皇帝同意,并将“弥封官不得预送”、“读卷官退朝直宿礼部”着为令。

读卷官向皇帝进读的试卷是拟定备选的鼎甲试卷,由皇帝钦点状元,榜眼,探花。

读卷官在阅卷过程中,先根据考生答策的内容,将试卷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并从上等中选出一甲备选试卷,次日一早,再将备选试卷向皇帝进读,由皇帝确定鼎甲名次。

在殿试读卷过程中,因为皇帝政务繁忙,大臣阅卷到预分三甲试卷这一环节,皇帝很难顾及。

定初由于皇帝“治尚严峻”,弊端并未暴露,但随着内阁权力的扩大,一甲试卷的预备卷与二三甲进士名单,基本由阁臣决定。也就是说,殿试读卷与分甲定次环节,皇帝的权力辐射范围逐渐受到限制。

仁宗天启五年之前,读卷官一直向皇帝进读一甲试卷三卷。而鼎甲人数只有状元、榜眼、探花三名,故皇帝仅对读卷官进呈的三卷试卷进行顺序上的调整,确定三人排名,并没有更大的选择空间。天启八年殿试,仁宗为改变阁臣决定鼎甲人选的局面,下令将试卷进读数量由三卷增至六卷。

读卷官提前将六卷分为“优”与“稍优”两个等级,每等级各三卷,供世宗参考。进呈试卷数量的增加,扩大了皇帝在钦定鼎甲排名时的选择范围。

天启十四年,世宗再次下令,将进读试卷进一步增加至十二卷。此后一直保持着进呈十二卷的定例。

读卷官在提前将其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等四卷。进呈后,世宗各览一周,评定甲次,在一甲三卷卷首各有批语。

皇帝亲题批语,既是皇帝对殿试、对考生看重的表现,又是其博学、高明的体现。

仁宗在品评试卷之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并未完全按照读卷官所拟的试卷等次确定结果,鼎甲的人选与排名,完全由皇帝的“圣意”决定,读卷官的预排名仅起到参考作用。

另外,仁宗皇帝还首创了殿试读卷官回避制度——若有子侄血属应试,读卷官理应主动奏请皇帝,申请回避。

通过这种方式,皇帝改变了内阁操纵一甲人选的局面,在增强殿试的公平性的同时,达到了扩张殿试取士权的目的。

内阁三位辅臣,一人读四卷,乃是在两日时间内从数百份试卷中遴选出来的,但今科这命题作文可容发挥的余地并不多,要想入选一鼎甲还需运气加持。

皇帝静静的一直听三辅苏辙读罢,不置可否,笑着问:“依三位老大人所见,今科一鼎甲会是哪三人?”

自是年逾古稀、三入内阁的政坛不老松蔡京回答:“试卷糊名,臣等不知。”

常佶显得有些无奈:“你们倒知避嫌,也罢……”

“联听闻永康陈同甫才识过人,名动天下,乃是南京会试第三,想来殿试是必名列前茅的。”皇帝似在自言自语:“还有那延平黄勉仲博学多才,精于礼经,名次定然不低。”

三名阁老皆是默然不语,听着皇帝喃喃自语。

皇帝在确定殿试甲次时,有时也掺杂着政治考量,甚至会为了朝堂的稳固,违背本心取士。

有时皇会因考生姓名的隐含意义,将拟定的一甲名次进行变更。

另外,鼎甲进士作为全体考生的表率,代表着整个官员群体的形象。因此,外观条件是否合格亦是确定一甲人选时需要考虑的条件之一。考生的才学甚佳,但如果外观条件不合格,亦有可能更改其排名。

甚至,皇帝有时将梦的内容作为依据,确定殿试甲次。如洪武十八年殿试,初拟花纶为第一,练子宁、黄子澄分别为第二、三名。传胪前夜,太祖梦到“一巨钉缀白丝数缕,悠扬日下”,遂将花纶置为第三。进呈试卷中有一丁显,太祖因其姓氏“丁”与梦中“巨钉”相和,其名“显”形似日下丝缕,遂取丁显为第一。

总而言之,殿试鼎甲排名的确定是皇帝和内阁、读卷官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影响最终排名的因素有很多。

内阁、读卷官的参与权虽不可忽视,但毋庸置疑,皇帝掌握最终的决定权,皇帝对鼎甲排名的确定是无条件的。从整体上看,大定殿试读卷各项规则的完善过程,就是皇帝的取士权扩张的过程。

内阁辅臣皆是政坛老手,虽然平素少不得要与皇权“抗争”,这时却是任由皇帝“乾纲独断”。

皇帝笑吟吟的说道:“上饶冯改之文采斐然,几阕词传唱天下,时文写的花团锦簇,更会写话本小说,那本《菜根谭》朕也读过,用笔辛辣、措词老到,委实不错。朕还听说此子只有十六岁,却连夺院试案首、乡试解元和南京会试第一,联若点其为状元,可就是‘连中三元’了。不过,联又听闻其有潘安之姿,若点为探花亦是一桩美谈。”

“罢了,揭名吧。”

内侍揭开糊名封条,皇帝看看读卷官推荐的一鼎甲试卷,稍一沉吟,乃笑道:“此般排名甚得联意,准了。”

蔡京三人皆道:“圣上英明。”

皇帝道:“填榜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