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二十三章 心理之道

鼎定河山 第二十三章 心理之道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我太难了啊……

并非是昏昏欲睡,哲学,往往是从心所欲,晦涩难懂,若非谙晓个中核心,难免会听得个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

当然,不明觉厉嘛,会俘获一批崇敬者,甚至是奉若神明。

场中士子未见得就能全盘理解接受心学夜话的核心思想,但都作凝神聆听状。

好在,此次文会的一应内容都会被刊印成册,届时会在各大书坊铺货。接手此事的便是冯氏名下的“吉阳书局”。

作为文风鼎盛的信州,各县城的大小书坊得有五十余家,最有名的是“一品阁”。

这“一品阁”在民间还有个别称,叫做“皇家书坊”。顾名思义,乃是常氏产业。

朝阳常氏,庞然大物也。

话说四百多年前太祖常威于信州兴兵,历经十年推翻秦楚政权而代之,大定王朝登上历史舞台。

这四百余年来,常氏所在的朝阳不断繁衍子息,到而今已逾万人,圈朝阳方圆三十里而成“诸侯国”。

当年太祖打下诺大江山后,定都金陵,正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本族一跃成为皇族。直系族亲自是搬至京城居住,但更多的则留在了朝阳。经过这么多年,按照民间说法,朝阳常氏与京中常氏早已出了五服,算不得正经亲戚,但再如何也是本宗,名面上仍是皇族。

太祖雄才伟略,但身居皇位,为固皇权,所虑多矣。

登基初,上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欲富贵者,不过多得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汝曹何不释去兵权,择使好田宅市之。王翦、萧何所以免祸。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其天年。君臣之间,两无稍嫌,不亦善乎?”皆再拜曰:“陛下念臣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疾,请解兵权。

此乃“杯酒释兵权”,定太祖常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凋领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的历史事件。

国朝之初将兵权收归,自是体现皇权的常规操作,但经过数代帝王的统治后,又出现了其他问题,如三冗危机,如宗室问题。

被收录到玉牒,也就是大定皇家档案中的宗室子弟,元武年间共有五十八人,到了靖安时期增长至一百二十人,到了宁德时期增长至一万九千人,到了景泰时期突破了八万人,崇宁初更是逾十万之众。要知道,这还只是被收录到玉牒上的皇室成员,不包括那些未被收录的底层皇族。

其实在正和时,各地方官便发现了一个可怕的事实,那就是本地的财政收入,已经无法供养那些居住在此的常氏皇族。

如同那个时空的大明王朝一般,大定王朝亦是实行“就藩制”。

太祖的行事作风狠辣无情,对自己治下的子民、大臣不留情面,唯独在自己的子孙面前,常威的表现呈现出巨大的反差。为了让常姓子孙活得更好,常威可谓是费尽心机。

建国未久,还没来得及论功行赏,常威便将自己的儿子们分封出去,连他年仅一岁的小儿子都不例外。为了让自己的子孙高人一等,他规定常氏子孙不受普通例律的约束,地方官府亦无权管制皇族。亲王的宅邸、衣着和车马,只比皇帝低一等,不论官爵,只要不姓常,遇到常姓王就必须行跪拜礼。

一名亲王,一年可以领到一万石俸禄,比宰相高七倍,这还不包括土地收入和其他封赏。为了让皇族子孙过上优越的物质生活,常威规定皇族可以不用从事任何生产工作,只要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常氏子孙,即可享受国朝优待:

超过十岁,每年都能领到一笔固定的俸禄,婚丧嫁娶均由朝廷操办。

这难怪时人会做出这样的感慨:“我朝亲亲之恩,可谓无所不用,其厚远过前代矣。”

但皇帝们在保证自己过着奢侈生活的基础上,又极力强化集权统治,限制藩王手中的实权。为了防止藩王作乱,明宗皇帝不得不拿出“杀手锏”:“二王不相见”。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让藩王们终生不得碰面,以防止他们暗中勾结笼络,篡夺皇权。

而由于藩王养尊处优,无法从事生产劳动,且没机会从事生产劳动,所以他们想要增加收入,只能通过一种方式,那就是钻优待政策的空子,多生孩子领取国朝补贴。多生一个孩子,国朝给出的补贴便多了一份。

随着宗室成员的暴涨,朝廷当时处于尴尬的地位,因为供养不起了。诸如河南一地,存留米八十四万三千石,而当地宗室禄米就需要一百九十二万。

“二省之粮,犹不及供宗室禄米之半。”

供养不起怎么办?朝廷只好进行改革,譬如说减少禄米数额,允许部分宗室成员从事士农工商各业;又譬如允许宗室成员参加科举,可以走上仕途,以此来自己解决生计问题。

不过,种种改革皆是收效甚微,封地就藩的宗室苦之久矣,反倒是朝阳常氏经过四百年发展壮大,成了信州第一望族。其名下产业名目繁多,酿酒、染纺、造纸刻印皆为信州第一商。

此时的造纸术其实已有了质的提升,但真正掌握核心技术的只有寥寥数家,谁会舍弃既得利益?是以,书籍价格与以往相比虽有大幅度下降,对寻常百姓而言仍属于“奢侈品”。

“一品阁”之所以能成为行业翘楚,除了其特殊地位外,也确实是因为族中有能人,方能成就地位。技术二字何解?“技”是为“本领”、“能耐”,“术”便是将自己本领推销出去的本事。

之所以不插手刊印此次文会相关内容,却非“一品阁”大度让贤,而是事涉敏感,让朝阳常氏不得不小心审视。

本朝将朱子夫的《四书集注》指定为科举考试参考书,标志着程朱理学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所谓程朱理学,强调“理”高于一切,犹如“以理为本”,与如今“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截然不同。

儒学经过一千多年进化,吸收了诸子学派思想,成为唯一成熟的治国思想,常定没得选择,只能选择儒家。之所以抬高程朱理学,因为程朱理学实在太好了,几乎是为统治者量身定做。

秦楚时儒学进入成熟期,程朱理学是其中最成系统、最符合统治要求的学说,强化人类社会的等级关系——君臣父子、尊卑有序,三纲五常是最大的“理”。如果人人遵守程朱理学,遵循君永远是君、臣永远是臣、大家哪怕饿死都各安其位的“理”,皇帝统治自然可以传之万代,因此皇帝自然不会拒绝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占据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带来的后果很严重,本朝初年学术气氛沉闷,思想界如同一潭死水。如果时间一长,可以预见的是必然带来社会结构僵化,社会进步停滞。

但本朝还是传统的“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皇帝可以将程朱理学定为官方意识形态,却无法压制儒家学者对儒学的研究与发展,也不掌握对儒家经典的解释权。也就是说,本朝儒士可以提出新学说,皇帝也不好否定社会上出现的儒家新思潮。

如心学。

心学是开放进取的,强调人内心的良知良能与社会和万物的沟通对话,不像程朱理学是一个封闭僵化的宗法伦理体系,思想和行动都不允许超过程朱理学思想划定的大纲。因此,心学符合本朝发展需求,进而影响越来越大。

但作为皇帝是不好下场作裁判的,只能是静观其变,且明面上仍以程朱理学为官方首肯学派。

皇帝都表示看重程朱理学,虽未明确打击崛起的心学,但作为与皇族一脉相传的朝阳常氏敢公开站队心学,那便真真是作死了。

“一品阁”表示不沾此事,其他书坊闻风而动,最后被冯氏的“吉阳书局”揽接下来。

亏本?那是不存在的。

心学盛宴哪,仅凭费宏、辛弃疾、资哲这些个名头便能售卖回本。再者,别看理学风光无限,心学亦是影响日深,门人信徒不知凡己,其中不乏权贵显达。而且,参与此次鹅湖文会的尽是读书人,最不器的也是秀才,身后大多有名门豪族撑腰,会嫌书贵?

总之,冯氏经办此事,既落下名声又谋获实利,何乐而不为?至于说有得罪理学之虞,那也是没得选择了,毕竟冯氏眼下主推冯过,注定要站队心学。

至于冯过,在他看来,程朱理学确实不堪,代表的是腐朽桎梏,迟早会被敲碎剔除,即便没有心学,也会有其它学派取而代之。

既如此,唯有想方设法让心学壮大才是正理。

恰巧,他有大杀器----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穴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

知行合一……啊啊啊。

是的,便是那世的“阳明心学”。

唯一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时候抛出这大杀器。目前显然是不行的,再如何“神童”也不可妖孽如斯,否则便是“神”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