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二百四十三章 春风得意

鼎定河山 第二百四十三章 春风得意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五月初九,冯过与陈亮穿戴一新,神采奕奕的去翰林院报道。

从选举设官等方面来看,大定翰林院制度较昌、楚等朝更为完善,可以说“集历代之成”。在大定,翰林官的选拔与科举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庶吉士制度的创立,保证了翰林官的素质。定初,由于翰林官主要是通过举荐和征召的途径选拔,因为素质上的参差不一,甚至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洪武十八年,庶吉士制度正式设立,使翰林院制度与科举制度紧密联系,最终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的局面。

所谓庶吉士制度又叫馆选制度,即朝廷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优秀人才成为庶吉士,并对其进行专门培养。被选为庶吉士,意味着取得成为翰林官的预备资格,再经三年“以翰臣为师,以经史诗赋为课”的学习培养后,可参加“散馆”考试,成绩优秀者被授予翰林官之职。先通过科举考试成为庶吉士,再通过学习、考察成为翰林官,这是人才进入翰林院的唯一途径。

定初仿楚制,翰林院被称翰林国史院,秩正三品。虽然后来改制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基本格局大致相同。其基本面貌如下:正官,大学士一人,正五品;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二人,从五品。属官,包括侍读、侍讲各二人,正六品。史官,包括修撰,从六品;编修,正七品;检讨,从七品。庶吉士,无品级,也没定员。

大定翰林院品级不高,低于前代翰林院甚至同代的同类机构,但靠近权力中心,是专属于皇帝的重要的中央秘书机构,直接为皇帝提供服务,备受皇帝的重视。

翰林院直接受命于皇帝,承担皇帝咨询、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职责。学士负责撰写、详正文字、考议制度等,随时备天子顾问;侍读、侍讲负责为皇室成员讲读经史;修撰、编修、检讨负责撰修实录、史志诸书等。翰林院职责还包括掌管科举事务,教习庶吉士,组织经筵典礼,稽查理藩院档案等。由于掌管科举事务,翰林院与科举之间的联系紧密,科举制度与翰林院制度相辅相成,不仅促进了翰林官素质的提高,还促进了科举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太宗朝时,常棣命“侍读解缙、编修黄淮入直文渊阁,寻命侍读胡广、修撰杨荣、编修杨士奇、检讨金幼孜、胡俨同入直,并预机务”。内阁遂成立,内阁后来得以发展强化,逐渐取代翰林院,成为皇帝身边的中央秘书机构,但是内阁大学士必定出自翰林院,也就形成了“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入选翰林几乎成为入阁的先决条件,翰林院的政治功能因此得到空前的强化。

正所谓是:“翰林之盛,则前代所绝无也。”

从宣德楼向南到里城的朱雀门,是一座约阔为二百余步的宫廷广场,中央官署分列两旁,建筑特别壮美,被称为京部的“御街”。入宣德楼正门,是宫城内最大最高,可容纳数万人的大庆殿,其西为集英殿。

宫殿外朝部分主要有大庆殿,是举行大朝会的场所,大殿面阔九间,两侧有东西挟殿各五间,东西廊各六十间,殿庭广阔,可容数万人。西侧文德殿是皇帝主要政务活动场所,北侧紫宸殿是节日举行大型活动的场所,西侧垂拱殿为接见外臣和设宴的场所,集英殿及需云殿、升平楼是策进士及观戏、举行宴会的场所。

皇城周长五里,建有楼台殿阁,建筑雕梁画栋,飞檐高架,曲尺朵楼,朱栏彩槛,蔚为壮观,气势非凡。城门都是金钉朱漆,壁垣砖石间镌铁龙凤飞云装饰。皇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南区有枢密院、中书省、宰相议事都堂和颁布诏令、历书的明堂,西有尚书省,内置房舍三千余间;中区是皇帝上朝理政之所。

内诸司皆在禁中,如学士院、皇城司、四方馆、客省、东西上濩门、通进司、内弓剑枪甲军器等库、翰林司、内侍省、入内内侍省、内藏库、奉宸库、晾福殿库、延福宫、殿中省六尚局、(尚药、尚食、尚辇、尚醢、尚舍、尚衣)诸濩分、内香药库、后苑作、翰林书艺局、医官局、天章简单阁,明堂颁朔布政府。

坊巷御街,自宣德楼一直南去,约阔二百余步,两边乃御廊,许市人买卖于其间,自政和间官司禁止,各安立黑漆杈子,路心又安朱漆杈子两行,中心御道,不得人马行往,行人皆在廊下朱杈子之外。杈子里有砖石甃砌御沟水两道,尽植莲荷,近岸植桃李梨杏,杂花相间,春夏之间,望之如绣。

二人骑着马哒哒哒到了朱雀门前,将马匹放于在专为百官“上班”使用的交通工具存放处。

“马上得天下”的太祖皇帝常威非常重视皇室后代的文治武功,他要求皇室子孙从小就要开始接受骑马教育。于是,在皇室贵族的带头作用下,形成了上自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普遍崇尚骑马的现象。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干,定人能真正有马可骑乘的却是少数。原因是大定的马匹非常珍贵,自失去了燕云十六州这个绝佳养马地之后,大定每年都要花重金从燕、宁这些国家购入马匹,而这些马则主要用于军事战备,剩余的便供给给了皇家和少量官员,所以能轮到民用的,自然是少之又少,可以说是极其弥足珍贵的。而朝廷自己的牧监仅仅养出了一千四百六十匹马,大定是真的很缺马。物以稀为贵,在马匹如此稀缺的大定,谁若是鲜衣怒马在闹市中走上一遭,那回头率绝对是空前绝后的。

那些没有乘坐“宝马”资格的宋人想要出门,该怎么办呢?答案就是买头驴也是可以的。

这也正是为何大定心心念念要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重要原因,那里盛产马匹呀。

大定之所以在与北燕,以及西宁的战斗中屡次失利,不是因为大定的军队战斗力不行,而是因为大定的军队缺少马匹,北方少数民族在与大定军队的交锋中,往往能做到以一当十,大定军队的数目虽然不少,但却普遍战斗力不足。

大定军队多为步兵,骑兵数目极少,其实并不是因为大定不愿意组建骑兵军团,而是因为大定没有足够的马匹来装备骑兵军团,之所以缺少马匹,正是因为大定丢掉了燕云十六州。

冯过不差钱,去马行挑了匹半大马驹,并很是豪气的为陈亮选中的青骢马买了单。

他挑的是一匹枣红色的马,说是大名鼎鼎的“汗血宝马”,价格贵的出奇。

因是未长成的马驹,倒是看不出有何神奇之处。但对马匹有颇深研究的陈亮介绍说,这种马的肩部和颈部汗腺发达,马出汗时往往先潮后湿,对于枣红色或栗色毛的马,出汗后局部颜色会显得更加鲜艳,给人以“流血”的错觉。因此称之为汗血马。汗血宝马其身体呈管状,胸部窄、背部长、肋骨架浅,趾骨区长而不显,后区略窄但强健有力,臀部略长,肌肉发达,呈正常倾斜角度。耆甲高、长且肌肉发达;肩部长,弧度良好,肩内清洁;毛皮亮泽且皮薄。总之,这是匹纯种“汗血宝马”。

汉武帝元鼎四年秋,有个名叫“暴利长”的敦煌囚徒,在当地捕得一匹汗血宝马献给汉武帝。汉武帝得到此马后,欣喜若狂,称其为“天马“。并作歌咏之,歌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仅有一匹千里马不能改变国内马的品质,为获得大量“汗血马”,西汉政权与当时西域的大宛国发生过两次战争。

其时,汉武帝展开全国动员,并对李广利的远征军进行大规模增援,汉军绕道郁成城,直接围攻大宛贵山城四十余日,并杀死大宛兵将无数,切断大宛水源。大宛贵族最后被迫杀死国王毋寡求和,允许汉军自行选马,并约定以后每年大宛向汉朝选送两匹汗血马。

不过,汗血马虽然速度较快,但是它体形纤细,在古时大将骑马作战更愿意选择粗壮的马匹。

冯过表示并不在意,自己又不是武将,虽说好男儿当“文能提笔安天下,武可上马定乾坤”,除非必要,是用不着他上马杀敌的。

至于何以能在马市买得到汗血宝马,

这种事没甚惊奇的。大定因为缺马,先有估马司、群牧司,后有买马司、都大提举茶马司负责市马。朝廷中央对北部边州臣僚自市马严格控制,时开时禁,尤其官买马价低于边州臣僚自市时,蕃马供应就不能保证。因此,在特殊时期,凡军兴开战则禁止边州臣僚自市马,且利用括买民间大规模扩充军队可以保证朝廷有足够的马匹调配别处。

而在和平时期,朝廷不必保持大军备,几次官卖马没能从根本上削减国马庞大基数,建议继续裁卖。

真宗意识到国马冗余的危害,于是下令精选监牧国马,只留上等马,其余全部卖往民间,定价奏报。这条命令表明,真宗意识到国马增多会给财政税收造成巨大压力。且在和平时期准许官马市卖民间,利用民间力量养马,达到藏马于民间。

事实上,朝廷对民间贩马亦是不曾明文禁止的,茶马互市的走私问题,可大大缓解断绝大定的马源问题,其实,早在昌楚时期,西部、北部边区的游牧民族,就已经与中原以茶为主的地区人民有了密切的交往,他们互通有无,用茶叶来换取马匹。大定制定的垄断茶马互市,让这些边界的人民没有了生存之路,可这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所以,即便是朝廷不让他们从事,他们也会从事,并且他们世代居住于此,早已根深蒂固,山高皇帝远,慢慢的,茶马走私等问题就彻底屡禁不止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