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二百五十六章 官场笔记

鼎定河山 第二百五十六章 官场笔记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太祖常威废除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三大府”之后,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但是国家大事不能光靠皇帝一个人来处理。为维系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还是需要一大批官员来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洪武十五年十月,太祖对御史台进行了改组,将御史台更改置都察院,又名风宪衙门。

“都察院”,“都”者,首领也,总也。都察院即察院之首,或称最高监察院,总领监察御史,专司察事。

都察院是专门负责维持封建国家机关以及官吏纲纪的部门,“职责纠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从名称上可以看出都察院的地位,它是由原御史台下属的“察院”演变来的,地位高于察院。

都察院的主要职责就是用来监督官员是否清正廉明,是否认真履行了皇帝的命令,都察院拥有大量的权力,对文武百官进行监督,这样的举措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管理,使皇权大大集中。

都察院除了监察的权利之外,还有司法的权利。督察院监督到官员贪污**的行为之后,就可以对他进行弹劾,之后皇帝就会下令对这些失职的官员进行处罚。

都察院不只能弹劾官员们的贪污**行为,而且也能弹劾那些欺压百姓、结党营私等许多官员的失职行为。

都察院可以实行自己的审判权和司法权,可以弹劾一切**失职的官员,这十分有利于维持政治清明。

都察院不仅可以监督官员的失职行为,还拥有能监督君主行为的权力,这就是都察院的另一个功能——谏诤。

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及各布政使司等十三道监察御史(正七品)共一百一十人。

其它还设有经历司(经历一人,正六品;都事一人,正七品)、司务厅(司务二人,从九品。初设四人,后革二人)、照磨所(照磨,正八品;检校,正九品)、司狱司(司狱,从九品。初设六人,后革五人)等机构。都御史为台长,与六部平行,合称七卿。

又,南京都察院:设右都御史一人,右副都御史一人,右佥都御史一人,司务、经历、都事、照磨各一人,司狱二人。

永乐八年以后,规定御史必从进士及监生中有学识并通达治体者选任,吏员出身不得为科道官。

另,本朝还建立了一套被称为“科道”的监察系统。

所谓“科道”,指的是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和都察院的十三道监察御史。六科给事中被称为科官,十三道监察御史则被称为道官,虽然二者系统不同,但地位职责却相近,故合称为“科道官”,也称为“台垣”,御史为台。六科为垣,构成纠举弹劾、防止官员敷衍公事、违法乱纪的交叉防线,又由于职在“建言”乃至“风闻言事”,固又统称为“言官”。

都御史,职责专属纠察、弹劾百官,辩明冤枉,提督各道,是天子耳目风纪的部门。所有大臣奸邪、小人结党、作威福乱政的,便弹劾他。所有百官卑劣贪鄙败坏官纪的,便弹劾他。所有学术不正、上书陈言变乱现成章法、企图进用的,便弹劾他。遇上朝觐、考察,同吏部主管确认贤能与否、官员升降。大案件重囚犯在外朝会审,与刑部、大理寺公平判决。此官奉敕内地,安抚外地,各自专奉敕命行事。

张克公,时任都察院经历,主要职责是典出纳文移,也就是说是负责公文的来往,有点类似于“秘书”或“办公室主任”。

区区正六品言官竟敢弹劾当朝正一品(太师)首辅,真够头铁啊!

但还不止这些,或者说仅有这些还不够。

次日,左都御史石公弼、右佥都御史毛注弹劾蔡京接连上疏弹劾蔡京。稍后,六科言官及多道监察御史共一百零五人齐上弹劾奏疏,皆请罢黜蔡京。一时间,群情汹汹,天下震惊。

政和中,蔡京被罢官为端明、龙图两学士,知太原,皇太后命皇帝留蔡京完成修史工作。过了几个月,谏官陈馞弹劾蔡京与内侍交结,陈馞获罪被斥退,蔡京也被贬,出知江宁府,蔡京很不满,拖延着不去赴任。御史陈次升、龚夫、陈师锡相继上奏他的罪恶,蔡京被贬官,让他管理洞霄宫,居住杭州。

童贯以供奉官的身份到江浙访求名家书以及各种奇巧之物,在杭州住了几个月,蔡京极力巴结,日夜陪伴他,凡是蔡京画的屏幛、扇带等物,童贯每天都送到宫中,并附上自己的评论,于是皇帝开始留意蔡京。

崇宁元年,蔡京调任知大名府。韩忠彦因与曾布不和,谋划荐举蔡京,以帮助自己,于是,蔡京仍留为学士承旨。起居舍人邓洵武偏袒蔡京,做了《爱莫助之图》献给皇帝,常佶这才决定重用蔡京。

韩忠彦被罢相,蔡京升为工部尚书,不久,蔡京取代曾布为内阁次辅,诏命传下那天,宋徽宗在延和殿召见他说:“神宗创法立制,先帝继承,两遭变更,国家大计还未确定。朕想继承父兄的遗志,卿有何指教?”蔡京叩头谢恩,表示愿效死力。崇宁二年二月,迁任内阁首辅。蔡京提拔童贯领节度使。以后杨戬、蓝从熙、谭稹、梁师成,都循此例而为节度使。凡是内侍升迁都依外官例,归于吏部,使国家法度荡然无存。蔡京又想控制兵权,建澶、郑、曹、拱州为四辅,每辅屯兵二万,用他的姻亲及亲信宋乔年、胡师文为郡守。禁军巡夜打更原每月给钱五百,蔡京立即增加十倍来收买人心。他擅作威福,朝廷内外没有人敢有异议。他连续升官至司空,并被封为嘉国公。

随着地位的提高,蔡京更加贪婪,他已领仆射的俸禄,又首创司空寄禄钱,像粟、豆、柴草及侍从口粮都照旧赏赐给他,当时都是折支,给他的都是实物。

蔡京常对崇宁帝说:现今国家钱币多达五千万缗,和足以广乐,富足以备礼,铸九鼎,建明堂,修方泽,立道观,做《大晟乐》,制定命宝。任用孟昌龄为都水使者,开凿三山,建天成、圣功二桥,大兴土木徭役,服役者不下四十万,两河人民,愁困不聊生,而蔡京竟以稷、契、周公、召公自居。

蔡京又想扩大宫室规模以求恩宠,召童贯等五人,暗示说宫中狭窄简陋。童贯等听命于他,各显神通,争相以堂皇奢侈为得意。延福宫、景龙江的修建,使皇帝更奢靡,修了更加华丽的艮岳。

蔡京的儿子蔡攸、蔡倏、蔡袺以及蔡攸的儿子蔡行,皆官至大学士。蔡鈃娶茂德帝姬。皇帝七次到他家,赏赐不计其数。让他坐着与自己饮酒,使用家人的礼仪。蔡京家的仆役有做大官的,陪嫁的婢女有封为夫人的。这样,公论渐渐不再赞许他了,皇帝也开始讨厌看不起他了。

崇宁三年,皇帝令蔡京辞官退休。

但不久,皇帝又把蔡京召回京师为首辅,改封鲁国公,三天去一次都堂办理政事。

不久蔡京改定官名,六部官吏不再定额,以致五品阶官成百,有的一身兼领十多种俸禄。侍御史黄葆光议论他,立即被流放到昭州。

此次都察院骤然发力,誓要扳蔡京落马,又有诸多官员陆续跟上,且民意汹涌,一手遮天的蔡太师怕也难逃此“劫”。

又过了五日,皇帝下诏,贬蔡京为太子少保,杭州居住。

奇妙的是,都察院作为倒蔡首功,却未见有狂喜;民间虽苦蔡京久矣,百姓亦是不见奔走相告。就好似……此事依松平常的紧,根本就不值一提?!

其实,乃是世人“见怪不怪”了,蔡京头两回被贬仿似就在昨日,每每只“蜇伏”区区数月便复出,而且越贬官升的越高,直至位极人臣。

什么叫简在帝心、君臣相得,这便是了。

蔡太师……哦,是太子少保了,卷土重来指日可待,至于秋后算账也是早晚之事。

皇帝最是宠信这位书法仅在自己之下的老臣,又怎离得开他?

这不,蔡京被贬,梁储入阁,补足三位辅臣,但皇帝却未旨令让次辅赵挺之升为首辅。

赵挺之的心理阴影面积未知,明眼人却晓得首辅之位之所以悬而未决,那是皇帝给蔡京留着呢。

但也有人从中得利,譬如梁储,就以吏部右侍郎之职入阁,赐东阁大学士,任太子少傅。

本朝置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为皇帝顾问。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太子,品秩都是正五品。

世宗时,改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将大学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书之前,地位大大提高。内阁大学士虽无宰相之名,实有宰相之权。

内阁大学士大多由尚书担任,但也有侍郎入阁者,而大学士有的还担任太保、太傅、少保、少傅等,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官阶为正一品,于是六部尚书有事只好请示内阁大学士,这就使他们实际上成为内阁的下属。

正所谓:“内阁虽无相名,实有相职;虽有相职,实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责。”

梁储也终算是熬出了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