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二百六十五章 通真达灵

鼎定河山 第二百六十五章 通真达灵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臣闻水旱霜蝗之变,何世无之。然救荒无术,则民有流离饿莩转死沟壑之患。臣不才,幼尝窃慕先朝冨弼活河朔饥民五十余万,私心以为贤于中书二十四考远矣。困处闾阎,熟覩民间利病与夫州县施行之善否,心口相誓,异时获预从政,愿少摅活民之志。于是编次厯代荒政,厘为三卷。上卷考古以证今中卷条陈今日救荒之策,下卷则备述本朝名臣贤士之所议论施行可鉴可戒可为矜式者,以备缓急观览,名曰救荒活民书……”

“天灾”多为水、旱两灾,以大多农耕为生的百姓,面对“天灾”的抗灾能力都不足,每每因为得不到救助,或者救助不及时,不止饿殍遍野,通常因为传统“男权”社会的观念,还伴随易子而食,买卖妻、女换钱粮的普遍现象。

有鉴于此,冯过又建议把领粮的现场发放人员,扩大到孩子和女人的范围,一来在大程度上保证孩子和女人的存活率,二来减少卖儿卖女卖妻的“惨剧”。而创新地“发明“男女分开领粮和一人一日领二日粮的措施,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领粮时的治安以及保全家庭的完整。

冯过还建议,等粮价平抑后以相对合理的方法收集粮食,然后平价卖给有余钱的百姓;

二为以工代赈,既是为百姓“自己“修葺房屋、建筑、防护工程等,也是用劳力“正当“换取工钱与粮食,自救;

三为以官府做保和“偿债人“,让百姓以低廉的利息,借贷钱粮,好以之后的耕种,而宽限连来年收获之时,再还之;

四是让流离失所的幼子、无依无靠的女子由官府出面,供人收养。

如此四项举措,可将灾后可能的遗留问题给降到最低限度,基本在方方面面中,保证了所有百姓在灾后的恢复问题。

作为翰林官,上条陈奏折并不逾谮,但冯过嫌这还不够,于是抛出了《救荒活民书》。

《周礼》一书中,就有关于“荒政”记载:“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一曰散利(由政府贷种子或物资给人民以恢复生产);二曰薄征(减少农业税收);三曰缓刑;四曰弛力(免除劳役);五曰舍禁(开放禁令);六曰去几(减少或免除营业税);七曰眚礼(减少各种礼仪排场);八曰杀哀(简化丧葬礼仪);九曰蕃乐(减少各种娱乐活动);十曰多昏(简化婚礼程序,鼓励生育);十有一曰索鬼神(求神祭祀);十有二曰除盗贼。”从这些措施来看,可以说对于灾后恢复生产、保障人民的生活具有切实有效的作用。

《救荒活民书》则将主要的救济灾荒的措施归纳为二十种:常平(即政府仓库储粮以调剂粮价)、义仓(即民间设置粮仓以备荒)、劝分(劝导人们相互调剂、互通有无)、禁遏籴(允许商人在粮食交易中牟利以促进流通)、不抑价、检旱(及时受理灾荒报告)、减租、贷种、恤农、遣使(派遣使者开仓救济)、弛禁、鬻爵、度僧、治盗、捕蝗、和籴、存恤流民、劝种二麦、通融有无、借贷内库。

书中将常平、义仓看作两项基本救荒措施,认为“憔悴之民,多在乡村”,主张将粮食贮存在乡村,批评将常平、义仓的粮食移作他用,指出名词解释:“义仓,民间储蓄以备水旱者也。一遇凶歉,直当给以还民,岂可吝而不发,发而遽有德色哉!”书中还揭露当时“赈济之弊如麻”,为防止赈济舞弊行为,主张“痛惩一二以励其余”,如果当地还有粮食可买,“不如支钱最省便,更无伪滥之弊”。董煟批评当时的和籴“求小利以为功,殊忘敛散所以为民之意”,建议实行李悝的平籴原则,将和籴放在丰熟处进行,以购价比市价高出一二文。指出这是使有粮的人竞售粮食给国家的有效办法。还要求不限制粮食的价格,认为抑价不仅将使客米不来,还会造成本地粮食外流。

书中的救荒办法有明显的特点名词解释:一是强调立足于疏导而不单纯依靠政治的强制干预;二是重视救荒的准备工作,强调及时克服救荒弊病,避免灾荒造成饥民流离失所、冻饿而死或“起而为盗”;三是救荒办法全面,所提二十种救荒方法,虽是前人已实行过的旧办法,但能综合系统地加以阐述,并指出各种办法可能发生的流弊及其改进方法,这样的救荒政策无疑是更为较完备的理论。

在此之前,还不曾有人将救荒政策予以系统的原则阐述。《救荒活民书》算是开辟了编着有关救荒的专书先例。

嗯,冯过又做了回文抄公,直接“拿”了那个时空南宋董煟撰写的书。这回倒是真没多少愧疚,毕竟是为了救荒赈灾,操作得当能活民无数哪。

他删删减减,三万余字用了两天“写”完,交与书局加班印了十余本给了有关部门。内阁、诸部堂、翰林院皆收到这份“礼物”。

是的,冯过此举便是给这个时代的一份大礼。

事实上,他的努力并没有白费,有杨廷和、费宏等大佬出面,内阁三位阁老又是知人善任、从善如流的,紧急磋商后急令赵拚用冯过之策便宜行事,而后更是请冯过大量印刷《救荒活民书》分发地方衙门,旨令各级衙门以此书为救灾指南。冯过这位土豪大手一挥,让“吉阳书局”印了五万册书全部免费赠出。当然,作为力捧之人,族里自不会让冯过出这份钱,另又捐钱万贯赈济灾荒。

冯过这番操作666,狠狠地刷了一波声望,在民间也是名气大增,真正算是朝野俱名了。

这是意想不到的福利,或者说他只是顺手为之,简单的想为灾民做些什么,根本就没想过得到什么回报。

但事实是,赵拚采用了冯过之策,命人贴出公告,宣布政府不抑米价,有多余粮食之人尽管“增价粜之”。各地米商见有利可图,纷纷运米前往越州,一时间越州境内竟然米积成山。经过短期的暴涨后,米价猛然暴跌,甚至比灾前更低。

此举貌似反其道而行之,却收到奇效,很快平抑下了粮价,救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至于《救灾活民书》更是被奉为赈灾宝典,在救灾中作用重大,可谓是活人无数,冯过也有了“大善人”之誉。

冯过并没有去关注后续事宜,终究不是他当家做主,越殂代疱只会令相干人员不满,当务之急还是提升名气声望。

只是,编撰《汉纪》一事太过繁重,他也没法做个小透明。而且,由于他每有“金句良言”,费懋中、綦崇礼以及刘攽大致知道其底细,哪里会轻易放过,一步步地给他加担子,只道“年轻人脑瓜子转的快,就该多做做”。好吧,冯小七不得不将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这一块,脑细胞阵亡一大片。

当然,他不忘关心关心八卦消息解解乏。

其实也不算八卦啦,挺玄幻的。

七月,东京大水临城,皇帝命令林灵素登城楼施法退水,而后水势还是不退。林灵素就上奏说:“不是我治不了洪水。而是这次大水是天意。另外是因太子发起,请求太子来拜,才能退去灾水。”

皇帝于是命令太子,登上城楼进行退水,他点燃炷香,叩拜四次,当夜洪水退尽。全城百姓都对太子感恩戴德。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NO,这么以为就大错特错了。

又一日,太子殿下常桓正好与骑着青牛的林灵素迎面遇上。在皇宫里,除了皇帝本人外,谁见到太子都得行礼让道,巧的是林灵素也正好有这样的待遇,于是谁给谁让道的问题自然就在两人心中犯嘀咕了。随着两人距离越来越近,让道问题也变得愈加急迫。关键时刻还是太子殿下先绷不住了,没办法,他虽是大定的储君,可人家是皇帝钦定的太上老君化身,人不能跟仙斗啊。于是太子赵恒满心委屈地站到一旁,看着林灵素骑着青牛路过。

怎样?厉害吧,居然能让太子殿下让道,颠覆三观哪。

关键是人家骑的青牛大有来历呢。

当今皇帝对修道近乎着魔,整天神神叨叨地认为自己真实身份应该是玉皇大帝之子。当他听说了林灵素的事迹后,立即下令将这位传奇道士召入宫中。按照礼法,臣民们看到皇帝总要先完成跪拜大礼,可是林灵素刚踏进皇宫大殿之内,皇帝就呆住了,眼前这位林道士怎么看起来那么眼熟呢?于是他忍不住主动搭讪说道:“爱卿见过朕吗?”寻常人被皇帝这么一问恐怕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可林灵素却笑着回答道:“臣当年侍奉玉帝,曾见过官家。”这个回答绝对是满分答案,一下子将两人的关系从人间的君臣扯到天上玉皇大帝身边去了。

皇帝恍恍惚惚地顺着林灵素的话说:“朕记得你当时骑一头青牛,现在牛去哪了?”林灵素答道:“过些时间就会送来。”道教中谁骑青牛?答案是太上老君。皇帝的这一提问相当于把林灵素提升到了太上老君在人间的化身。当然,林灵素的回答也是有底气的,以他在道教界的声望,安排让人给他搞头青牛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说来也巧,就在皇帝和林灵素的这番对话后不久,东北高丽国向大定进献了一批贡品,其中正好就有一头青牛。这就不需要多说什么了,青牛自然立即交给了林灵素,皇帝还亲自给他赐号通真达灵先生。从此以后,林灵素每天骑着青牛在宫城禁地畅通无阻,王公大臣见到他都要赶紧让道。

嘚瑟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