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二十七章 出尘青莲

鼎定河山 第二十七章 出尘青莲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事后再想,冯过便觉得忽如其来的自言自语才是“神来之笔”。

呵呵,世上有太多解释不清的事情,可以称之为意外,奇迹,抑或是缘份。

缘,妙不可言。

缘份这东西,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人与人之间,初次相识先得有“眼缘”方可相交,而后相知乃至于相守,终得归于一个“缘”字。

不都说茫茫人海中能够相遇便是缘份么,哲学理论,玄之又玄,没法解释。

与董小宛的故事便是缘于此。

斯时,冯过忆起那个时空辛弃疾贺傅岩叟“悠然阁”落成其实有两阙“贺新郎”。

其一便是这阙“路入门前柳”了,此词多用陶事陶语,语义双关,寓意颇深。

而后辛弃疾用原韵再赋一阙“贺新郎”,即是冯过脱口而出的“肘后俄生柳”。此词以议论为主,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层次丰富,内涵复杂。开篇与辛弃疾的大多数词作一样,直入主题。“肘后生柳”指变化倏忽而至,出典于《庄子.至乐》中的一个故事。

那故事是这样的……

“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咦,有人在抢答。

典故“肘后生柳”是说:

支离叔和滑介叔在冥伯的山丘上和昆仑的旷野里游乐观赏,那里曾是黄帝休息的地方。不一会儿,滑介叔的左肘上长出了一个瘤子,他感到十分吃惊并且厌恶这东西。支离叔说:“你讨厌这东西吗?”滑介叔说:“没有,我怎么会讨厌它!具有生命的形体,不过是借助外物凑合而成;一切假借他物而生成的东西,就像是灰土微粒一时间的聚合和积累。人的死与生也就犹如白天与黑夜交替运行一样。况且我跟你一道观察事物的变化,如今这变化来到了我身上,我又怎么会讨厌呢?”

那个抢答者又说了滑介叔的最后一句话:“观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恶焉!”

这个声音磁中带糯,颇有吴侬软语的韵味,甚是好听,冯过转身望去,便见一白裳女子不知何时到了身边,脸上披着白纱,瞧不清五官面容,正说着话:

“‘右手’二句出自《晋书《毕卓传》:卓尝谓人曰:‘……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投阁’句则是《汉书《扬雄传》所载:王莽时,扬雄校书天禄阁上,治狱使者来,雄恐不能自免,从阁上投下,几死。京师人以他的《解嘲》中的言语讥讽他:‘惟寂寞,自投阁;爰清静,作符命。’‘乌有’源自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其中有‘乌有先生’。‘萧萧’二句,嗯,出自大昌诗人杜甫《登高》诗,其中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但‘翁比’四句……”

女子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到了此处停了下,犹疑不定,问冯过道:“请问‘翁比’四句出自何处?”

词中最后几句是“翁比渠侬人谁好,是我常、与我周旋久。宁作我,一杯酒。”

“哦,《世说新语.品藻》篇中载,桓温与殷浩齐名,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世说新语》啊……”女子似乎有些懊恼:“还是读的书太少……”微微叹息一声,似是无奈。

冯过忍不住暗暗吐槽:这还嫌读书少?我读书少你别骗我哦。这逼装的,可以给九十分。

诗词用典,是诗词常见的艺术手法之一。诗家词人为了扩大诗词内涵,丰富诗词情韵,增加诗词风采,一首诗,一阕词,往往用典,还有典中套典,一句两典者。就形式而言,分用事、用诗、用话三种;就手法而言,有明用、暗用、反用、化用,或摘原句,或改词语,或**髓,或截几个字,或取一个情节。

在那个时空,辛弃疾的词,几乎每一篇都用典,有时甚至一篇中连用数典,分析一下,辛词的用典有如下几个特点:

好任意驱遣古人,表达自己的爱和恨;

好连用数典,也是辛用典的一个特色;

好反用典故,更上层楼。

能够活用典故,已非易事;串典成龙非高手不能为;套用典、反用典,则是更上层楼,令人耳目一新。凡此种种,大有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之叹。在用典的招数上,辛弃疾不愧为古今第一人。

但用典必需要少而精,用得确切,这样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有:“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理须核……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引事乖谬,虽千载而为瑕。”

诗中滥用典故,往往得不到好的效果,写不成好诗。南朝钟嵘就曾批评任昉因用典故太多而写不成好诗:“但昉既博物,动辄用事,所以诗不得奇。”

再者,用典应将典故溶入诗词中,和诗词成为一体,不可牵强硬搬,应该达到“用巧无斧凿痕,用典无填砌痕”,如“水中着盐,饮水仍知”,达到较高境界。辛弃疾的词便已臻此境,这也是他被誉为“词中之龙”的原因之一。

也正因文人好用典之故,诗词文章中信手拈来,读者若是不知典故出处,自是无法理解通透。

这白衣女子只听冯过念了一遍,便找出了三处用典。你一个女孩子家家的,要不要这么好学?还“读书少”?

冯过不由心生挫败感,作为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人,当然不会说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问题是,换了是他,若非开了挂,让自己的记忆力超强,怕是一处用典也找不出。

哦,这位小姐姐就是董小宛,先前听甘诚说过……咦,小甘同学这是什么表情?造型很别致哪。

那厮身子侧倾着,痴痴的望着董小姐,唇角挂着亮晶晶的液体。卧去,是唾液吧,真是流口水了。哥,矜持一点好不好,要不要这么咸湿?

冯过亦是无语了,交友不善哪。

董小宛只当未见,想来是这场面经历的多了,泰然自若,波澜不惊。

她屈膝微微一福:“小女子董小宛见过冯案首,见过诸位相公。”

嗬,认识我呀,冯过让那声“相公”喊的小心脏不争气的加速跳动,这个词可容易生起歧义哪,脸上自是不会表露出来,微笑着道:“董姑娘好。”

挺随意的称呼,似是邻里之间的寒喧。

徐元杰几人也是不失礼数地答应着,唯有甘诚一脸猪哥状:“见过董小姐,我……我是……堪诚……”

这小子,一紧张就结巴,居然将自己的姓也说错了,这是欺师灭祖啊,兄弟。

董小宛身边的婢女见状,忍不住“噗嗤”笑出声来,又赶忙捂住嘴巴,憨态可掬。

董小宛也似笑了笑,却也不多说什么,返身翩然离去。

冯过心思有些古怪:走这么快作甚?怕我索要版权费不成?

版权什么的自是无稽之谈,莫说是这儿,那个时空也是在进入十九世纪方注重知识版权,真正成为热线的时日并不长久。

市场上出现了新词,自是想唱便唱了。况且,人家唱你的词可是给你做免费宣传呢,不让你出代言费便是便宜了你,还得陇望蜀?做人不要太过份哈。词者、歌者,原就应抱团取暖嘛。

望着二女相携而去,这边厢的甘诚似是痴了,喃喃道:“婢女都生成这样,小姐更有羞花闭月沉鱼落雁之姿啊。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

冯过等皆是摇头鄙夷不已,这货算是没得救了。

“你们以为我是贪图美色?非也非也,我是有感其身世而生怜爱之心,正所谓君子好色而不淫……想那董小宛原是出身于殷实之家……”不想,这货却一本正经地为自己辩解,巴拉巴拉的说了一大通,倒是让众人对董小宛有了更深的认知。

董小宛出生于歙州城内的“董家绣庄”,“董家绣庄”是歙州小有名气的一家苏绣绣庄,因活计做得精细,所以生意一直兴隆。

这本是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不料天有不测风云,董小宛十三岁那年,父亲在暑天患上了暴痢,药不凑效,不久便撒手人寰。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将母女打击得心神憔悴,料理完丈夫的后事,母亲白氏不愿在半塘河滨筑下了幽室,带着女儿隐居其中,过一种与世相隔的恬淡生活,绣庄的事则全委托伙计去掌管。

两年后,绣庄非但没有盈利,反而在外面欠下了上千两银子的帐。这分明是伙计从中捣鬼,白氏又无法把握,又气又急,终于病倒在床。母亲倒下,绣庄破产,债务压头……

庞大的债务能拖则拖,母亲的医药费用却迫在眉睫。从小随母亲隐居世外的董小宛已养成一副孤高自傲的性格,那里肯低三下四地向人借贷。一急之下使出下策,答应了别人的引荐,来到信州城中的“云想阁”卖艺,号“青莲”,不多时便成了当红清倌人,名动信州,四方趋之若鹜也……

冯过暗想,也算是一出励志剧,不过,青楼与那个时空的某个圈子一般污浊,充斥着潜规则,她董小宛真能守身如玉、出淤泥而不染?但愿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