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二百八十五章 人在何处

鼎定河山 第二百八十五章 人在何处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菜尚未上桌,便有不速之客“闯”了进来。之所以用了“闯”这个字,实在是因为来者……气势汹汹。

看着男装打扮的李清照黑着脸进来,冯过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好你个冯改之,亏我叫了那么多声,你只当没听见哪!”李清照气喘不匀,也不知是气的还是累的。

冯过愕然:“你……叫我?”

“是啊,我也叫了呢,不过师兄你们好像没听到哩。”李清照身边那个胖乎乎的小子也就七、八岁的样子,眉目间依稀与李清照有些相似。

冯过赶忙陪罪:“街上人多嘈杂,真没听见。”

小胖子是李清照同父异母的弟弟李迒,另一个稍大些的是她堂弟李迥。咦,赵明诚站在门边欲进不进作甚?

原来,先前李清照一行远远的看见冯过等人,便高声打招呼,街上人多声杂,冯过等却是没听到,李清照几个便跟在后头进了白楼。

气恼自是有的,在街上大喊大叫的偏偏得不到回应,旁人那异样的目光……多丢人哪。

奇妙的是,原本气乎乎的李清照见到资南嘉也在场,忽然间就怒气全消了,笑靥如花:“南嘉妹子也在啊,近来安好?”

资南嘉微笑着回答:“安好,有劳姊姊惦念。”

卧了个艹,川剧变脸哪……这是徐仁杰等人的心理动态。

在冯过看来,这个世界若也有奥斯卡,那就一定会欠李清照一座小金人。

都说山东汉子豪气,山东妹子也爽朗的好不好,见过李清照把酒当水喝的冯过表示,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固然是才情横溢,酒量那也是杠杠滴。

或者说,李清照平素看着温婉娴静,其实性情的另一面恰恰相反,既刚烈又豪爽,完全不让须眉。

其实,谁又没有两面呢?平日示人的只不过是因太多的羁绊而刻意表露出来的而已,内心深处蠢蠢欲动的正是真正的自我。

你希望我表现得更像人类吗?有意无意地对亲近的人残忍,却为不曾相识的人物照片而痛哭。

每个人都有两面性,一面是对外边,一面对内里,一面是克制,一面是肆无忌惮,所以在相处不同的人眼里,对于自己的印象总是不一致的。

脾气人人有,拿出来的是本能,压下去才是本事。

人,都有两面性:一面低调、安静、懂事;一面嚣张、疯狂、任性。活着,看似自由,其实有太多的限制。谁都想为所欲为,但代价谁也承担不起,只能抑制内心的冲动,活成每个人都能接受的样子。

有菜无酒非佳宴,席中自少不了要饮上几盅。

冯过自不例外。

他非不能饮,实不喜饮。微醺尚可助兴,大醉确是伤身。

其时,全国各地名酒很多,名酒近百种。当时流行的酒类大致可分为黄酒、果酒、药酒和白酒(大烧酒)四大种类。皇帝以饮宴笼络大臣,文人以酒助兴作诗,士庶百姓婚嫁寿庆,皆离不开酒。

汴京高档大型酒楼林立,如仁和店、会仙楼、樊楼等,饭、菜、酒一应俱全。店内长廊排阁,分有楼座及楼下散座。有些饮食店,或经营很有特色,或因烹调技术高超成为传诵一时的名店,如王楼包子、万家馒头、梅家鹅鸭等等,都号称“东京第一”、“最为屈指”。

酒名雅致,颇具文化气息。如香泉酒、天醇酒、琼酥酒、瀛玉酒、兰芷酒、玉沥酒、金波酒、清醇酒等。

朱肱便在其所着《北山酒经》说:“大哉!酒之于世也,礼天地、事鬼神、射乡之饮、《鹿鸣》之歌,宾主百拜,左右秩秩,上至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渔夫樵妇,无一可以缺此。”

苏轼好酒,名载史册,他在《饮酒说》里写到:“予虽饮酒不多,然而日欲把盏为乐,殆不可一日无此。为酿既少,琯酤又恶而贵,遂不免闭户自酝。”又说:“天下之不能饮,无在余下者;天下之好饮,亦无在予上者。”苏轼还写了《酒经》用寥寥数百字,完整记述了家庭酿酒的方法。

酒助诗兴,酒消情愁,文人墨客饮酒赋诗,酒酣复醒,作词一曲以记之,恰似“一曲新词酒一杯”。

在定人的笔下,酒为情感的载体,寄托欢娱的心情、表达思念之情、在酒中得到暂时的解脱、在酒中参悟到人生哲理。一杯杯美酒映照着多样的人生,融入了他们的酸辣苦辣、悲欢离合,他们或以酒言志,或以酒抒怀,或以酒传情。欧阳修所言“醉翁之意不在酒”正是酒文化的精髓之一。

冯过发现,即便自己放开来喝,也不会是小李姑娘的对手,这……好吧,投降输一半,可以吧?

但小李姑娘不想放过改之师弟,左一杯右一杯的敬个没完没了。

冯过怒了,你一丫头片子……还能怕你了不成?喝就喝,看看谁先喝趴下!

这一幕落在座中人眼里,那是怎么看怎么别扭。尤其是资南嘉和赵明诚。

资南嘉只微笑着旁观,不劝阻不掺和。要说了解冯过,没有谁胜过她。这就好像是一种……天赋,别人学不了。这个夫婿真是叫人稀罕呢,年少英俊,才华横溢,既有年轻人的潇洒又不乏成年人的稳重,自己可是京中未出阁的小娘子羡慕嫉妒的对象。她了解冯过,知晓他重情却绝不滥情,李清照眼中的东西瞒不过她,那分明就是倾慕呀。那又如何?这不正说明冯过的优秀么?自己有幸抢了先,这便足够了。赵明诚却是强颜欢笑的喝着闷酒,冯小子不就是比自己颜值高一些才华多一些,但已是名草有主了,而且身边还有一群姿色上乘的莺莺燕燕,你李清照还“纠缠不休”、上赶着往前凑?自己的父亲可是当朝内阁首辅……呃,虽然圣上没有明文委任,但那也是既定事实,作为本朝最顶尖的官二代,就不值得你多看一眼?诶,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哪,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佳节美景,正应对酒当歌。”李清照粉脸微醺,似染了一层胭脂:“冯师弟,可有美文佐酒?”

冯过觉得酒劲隐隐发作,正与酒精斗争呢,美文?好像可以有哦。

李清照却是顾自言说:“前些日子遇见一位老妇,早前随着儿子从南京来了汴京,这二年儿子去世,家中只剩一老婆子服侍左右,很是凄苦。我且以此为题作词,算是抛砖引玉哈……”

一口饮尽杯中酒,她曼声吟道:“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这是一言不合就作词呀,果然不负“千古第一才女”之名。只是这阕词不应该是她晚年伤今追昔之作么?咳,冯过庆幸自己酒没喝多,否则说不定会当即发声询问了。他不敢让自己喝醉,也正是怕酒后失言。毕竟,魂穿这回事太玄幻,也太惊人。

词自是没得说的,虽写元夕,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那个时空南宋词人刘辰翁便直言:“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这会儿,她托老妇人之名为其发声,似乎并无不妥。天才的世界鲜有人懂,如冯过,不就是妖孽般的存在嘛,有他这么活生生的例子摆在这,李清照的这阕《永遇乐》似乎也不难接受。

席中人看看李清照,又看看冯过,这二位同龄人,文采斐然,叫人仰望。若是他们在一起……啊呸,正主资南嘉就好整以暇的坐在这呢,李清照能委身于他人做妾室?这让老李家的脸面往哪里搁?

门当户对很重要,恋爱自由那是不可能的,婚姻不是简单的请客吃饭,牵涉到方方面面,否则便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只是,怪可惜的。

上元词向来写的人很多,当今圣上便写过一阕《醉落魄·预赏景龙门追悼明节皇后》:

无言哽噎。看灯记得年时节。行行指月行行说。愿月常圆,休要暂时缺。

今年华市灯罗列。好灯争奈人心别。人前不敢分明说。不忍抬头,羞见旧时月。

嗯,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皇帝痛失刘贵妃的悲怆之情。

常佶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多愁善感、颇有艺术修养的风流才子。他与刘贵妃的爱情和昌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属于同一类型。这首词语言朴实无华,音调低沉哀伤,读来真切感人。

而最有名的上元词还得是欧阳文叔写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语言平淡,意味隽永,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和苦痛体验,体现了真实、朴素与美的统一。语短情长,形象生动,又适于记诵,因此流传很广。

李清照的这阕《永遇乐》固然不如,却也不失为好词。

“冯师弟,到你了。”李清照飞快地收拾起忧戚,手指点点冯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