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二百九十八章 开印大吉

鼎定河山 第二百九十八章 开印大吉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所谓“封印”,可不是传说中的神秘封印,而是官员在春节前举行的一项暂停办公的仪式,非常隆重,便是将官印封起来。

是日,各部署衙门从上级到下级,一级一级逐级封印,至最下一级时天色已晚。

封印大堂,灯笼、火把、香烛点燃,印章置于案上,跪拜,封印毕,放爆竹,鸣礼炮。

考虑到封印期间可能会发生紧急事宜需要应急处突,封印之前,需要准备几张空白的纸盖好印签备用。这些盖好印章的白纸,只能在封印的一个月里,在发生紧急情况下才可以使用,比如临时需要发布公告或者签发许可等。而且,这些白纸上还要有四个朱笔大字,以表明这是在封印之前盖的章。如果在封印期间发出的文书上没有朱笔大字,掌印的官员会受到处罚。

官员杂役们勤勉操劳十一个月,可以放假公休一个月,大小文武官员尽情享乐,互相宴请,邀请戏班搭台唱戏,或携家眷游山玩水,或好友乡贤雅集阔论。

是日,所有衙门的人全部去京中各酒店聚会畅饮。万骑齐发,前门一带,拥挤非常,园馆居楼,均无隙地矣。

官府封印这么一搞,最开心的其实还不是餐馆酒店的老板们,而是满街溜达的乞丐、无赖们。

因为官方封印,标志着年前官府基本上不办事了,除了大案、要案,一些小偷小摸的事情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是以,印封之后,乞丐无赖攫货于市肆之间,毫无顾忌,盖谓官不办事也。亦恶俗也。

正月二十,是各级衙门“开印”复工的大日子。仪式同样隆重热烈,只不过是从下级往上级逐级开印,最底层的一般凌晨三四点就要开始。

长吏撕掉印匣封条,将大印恭敬请出置于案上,主印官三跪九叩,然后在一张印着“开印大吉”的红纸上盖上四个印,贴到府衙大堂门上,炮声齐鸣。

夜间还要演戏庆贺,不啻于盛大节日,其实也确为公职人员的一个盛大节日。

节日氛围尚未散尽,京中各级衙门的大官小吏又得开始上班办公喽。朝九晚五?想多了,是朝五晚七。朝廷给尔等如此高的福利待遇,还不得……“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

好在,冯过并非朝官,不用上朝。

本朝因太祖比较勤政,下令只要是京官,都可以参加朝会,这样,上朝人数一下子增多。朝会分为三种:大朝,朔望朝,常朝。

参加上朝的官员,官职有大有小。内阁大学士、六部尚书都是一品和二品,六部侍郎是三品,这些官阶都比较高。一些官阶低的小官,也可以上朝,像六部给事中是七品,都察院御史也只是六七品而已。而地方官,只有四品以上才有资格上朝。

官员上朝,需要佩带出入宫廷的牙牌。参加早朝的大臣,必须起的很早。大约凌晨三点,就要到达皇城东门外等候。

起初上朝时,群臣争先恐后,拥挤不堪。后来便制定了入朝顺序:“将军先入,次近侍官员,次公侯驸马伯,次五府六部,又次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

东门上设立有钟鼓,由钟鼓司宦官掌管。第三通鼓响过后,也就是卯时,百官则按照次序排队,等到鸣钟之后,再由掖门依次入内。文官由左掖门进入,武官由右掖门进入。

皇帝坐上宝座之后,鸿胪寺官员“唱”入班,文武大臣则分两班,齐头并进步入御道,行一拜三叩之礼,礼毕,才昭示着早朝的开始。

首先,鸿胪寺官员先出列,上报入京谢恩、离京辞官的人数。这些官员,都需要提前报备给鸿胪寺。如果这些大臣有位高权重或者有功劳者,皇帝如果召见,那么他们便会入殿觐见。否则,则只能在外面行五拜三叩之礼。

如果当时边关有军事活动,接着便是上奏边关战报。

接下来,便进入主题,上奏政事。并不是每个官员都要奏事的,要不然,早朝时间不够。有事启奏的官员,需要提前写好奏本。上奏时,先迈步出班,然后到御前跪下,这时才可奏事。奏事时,还要用官话,大声朗读奏章,读完之后,才可回到班列。

整个早朝期间,会有专门的纠察御史在一旁监督,只要是有人咳嗽、吐痰、衣冠不整、仪态不雅都会被记录下来,上报处理。

等各官员奏事完毕之后,鸿胪寺官员“唱”奏事毕,然后皇上退朝,其次百官才可陆续退朝,回各部门衙门处理政事。

嗯,如此种种,绝非是冯过道听途说。他虽说不够资格值常朝,大朝会还是有参加的嘛。感想总而言之就是两个字:繁琐。

似乎唯有如此方能昭显上朝的重要性以及身份地位。

凌晨时分起床,直到午时方能散朝,而后还需回各衙门办公,委实是体力活。一日两日倒还罢了,时日稍久便会顶不住。要知道,能位居高官者年岁皆是不低,原本就精力不济,哪还吃得消天天上朝?“告老还乡”、“乞骸骨”云云,有时是臣子辞官之词,但更多也确是因年老多病的无奈之举。不过,皇帝大多数时候会体恤老臣,给予“赐座”的礼遇,比如老太师、前内阁首辅蔡京蔡元长。

蔡太师毕竟是年逾古稀的老者了,精力体力都下降的厉害,说是“老眼昏花”也不为过。

由于年迈,他不能办事,政事都由他的小儿子处理。凡是蔡京所批,都是蔡眦所做,并替蔡京上奏。蔡眦每次上朝,侍从以下都拱手相迎,低声耳语,堂吏数十人,怀抱案卷跟在后面,于是他恣意为奸,窃弄威权,立即用他的妻兄韩木吕为户部侍郎。他们一起密谋,挑拨是非,陷害和驱逐朝士,建宣和库式贡司,各地的金帛及库藏,都被搜刮来充实它,作为天子的私财。

但即便是这样,权倾天下、数度贬复的蔡京又起复了,仍为内阁首辅,改封鲁国公。

嗯,赵挺之表示很受伤。

这已是蔡京四度入阁,每次被贬再复出都更上台阶。第一次因星变,被言官弹核“专权”和“倡丰豫亨大之说”被罢。不到一年,又复出。但天空再现异象,遭御史张克公等人同劾蔡京十多事,第二次被罢相。二年后复太师。至政和六年,蔡京三上章乞致仕,帝不允,以蔡京总治三省事,以正公相之位。崇宁二年,因专政日久,皇帝令他辞官退休。三年,凭借朱勔的势力,再度复出。去年,又被罢贬,但此次仅三个月便再度复出。

崇宁帝为何如此看重蔡京呢?

事实上,蔡京可谓是崇宁帝艺术上的“知音”、政治上的“导师”、生活上的“良伴”。

蔡京在京城做官的时候,每次进到衙署,都有两个衙役手持白绢团扇给他扇风消暑,嘴里还念念有词:“老爷,看您满头大汗的,我们给您扇扇”,对他特别恭敬。时间一长,蔡京也觉得挺感动,有一天一时兴起,就把这俩衙役手里的白绢团扇要了过来,在上面各题了一首杜甫的诗。

第二天,蔡京再来上班时,一看这俩衙役靴帽鞋袜穿戴一新,从上到下整个换了一身行头,而且是一脸的高兴。蔡京问:“你们怎么回事儿?发财了?”二人回答说:“确实是发财了。我们把您题字的那两把扇子卖了,足足卖了两万钱!”蔡京又问是谁买的,他们说是某位亲王给买走了。那位亲王就是端王,也就是后来的崇宁帝。

端王肯出两万钱买蔡京这两把题了字的扇子,可见蔡京在书法艺术上造诣之深。常佶做了皇帝、蔡京成为内阁首辅之后,君臣谈到这件事,常佶还非常感慨地说,你当年题诗的那两把扇子至今藏于内府,可见皇帝对这两把扇子的珍爱。

“定四家”一般指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但是原来其中的蔡襄应该是蔡京,只因为世人认为蔡京人品不佳,所以便用蔡襄来代替。但不论从年齿上,还是书法的水平上来讲,“定四家”中的“蔡”应该指的是蔡京才对。

蔡京曾经问米芾,当今天下,谁的书法最好呢?米芾说道:自从大昌的柳公权死后,就属你蔡京和你的弟弟蔡卞了。

他的书法早年学习欧阳询和沈传师,他曾经与苏东坡一起在钱塘学习徐浩书法,深得昌人书风之精髓,形成了一种沉着痛快,骨力雄劲,且笔力惊人的书法风格,极为体现大定书法当中的“尚意”精神——

“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占今,鲜有俦匹。”

其实,蔡京不仅书法写得好,在为官上,也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大事。

比如说,中国最早的“社会救助制度”便是蔡京一手推行起来的。此外,他是“兴学运动”的主导者,全国各级的学校,包括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便是他一手所创。

正因为蔡京的“兴学”之举,平民子弟才具备读书上学的便利性,从而增加了跨越阶层的可能性。

讲真,他多多少少还是为国为民做了些好事实事的,也确有才能,否则皇帝也不会对他“爱恨交加”屡贬屡用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