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三十一章 人生左右

鼎定河山 第三十一章 人生左右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日子飞快,转眼到了九月廿日,冯过赴府学报道。原本新晋秀才在九月十五就得报名入学,因了“鹅湖文会”之故,为方便各地学子不误日期,方延后了五日。

冯过原还想着能继续在信江书院呆着,但了解了科举制度,方息了此心。

而且,即便他能留在书院,资先生也教授不了多久。嗯,是的,除却费宏,资哲与辛弃疾都即将再度应召返回朝堂。啧啧,朝中非止有江西党,亦有信州党。

可别小瞧了乡党。

《论语·乡党》: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即使是学识和智慧超出常人,孔子还是很注重处理乡党之间的关系,对待乡党态度温和恭顺。

出生于一省一县,视为“乡谊”;同一年考中举人或进士,视为“年谊”,同年的举人或进士原则上有彼此关照的义务;通过婚姻关系结成的家庭团体被称为“姻谊”。总的来看,通过“年谊”和“姻谊”结成的社会关系虽然很牢靠,却也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发挥作用,相比之下,通过地域同乡结成的社会关系,由于中国人向来有家乡情结,对同乡比较信任,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熟人”和乡党关系,非常重视地域与乡党,一地之官同气联枝,一乡之人互为党援,是最牢固的“朋友圈”之一。

但也正因如此,朝中官员相互抱团取暖,各成党朋,为了各自的利益免不了会明争暗斗。

“始以党败人,终以党败国”,当年秦楚王朝便是因党争耗尽帝国的元气而被常定取而代之。时过境迁,如今的大定王朝也一样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党争,不是东风压了西风,就是西风压了东风,无后路可退,谁占上风谁话事,简单粗暴。辛弃疾与资哲当年被逼退离因为此,如今复出亦是因为此。

在为他们欣慰之余,冯过亦心存忧虑。资哲乃是饱读诗书的纯儒,不擅钻营,若是卷于党争之中怕是极难自保。而辛弃疾则是斗士,如浑身生刺的刺猬,逮着谁都想刺上一刺,但无形中已是树敌无数,若是身居高位,怕会有更多人暗下绊子。

这官场呀,绝非智商高就能玩得转的,情商高者方能进退自如、游刃有余。

朝堂之事对冯过而言太过遥远,还是安心学业。

其实,信州府学离他家很近,只一山之隔,对喽,就在带湖。

辛弃疾早就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他就有了归隐的想法,在上饶信江北岸的带湖畔修建归隐之所,以便去职后隐居赋闲。

十余年前,他任湖南安抚使时,便选定了背靠灵山、前临信江的带湖,并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

当他受弹劾罢官,便举家迁至带湖,对家人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而,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又过两年,带湖庄园失火,辛弃疾举家移居早前修建好的铅山瓢泉庄园。

带湖庄园,总面积达一百六十亩左右,带湖百三十丈长,近百丈宽,这里总共盖了好几个院落,足足有一百多间房,还修有亭台水榭,游廊栈道,其中有**百亩的空地,被挖成鱼池,辟为菜园,低洼处还开出一片稻田。

时府志载曰:“信州郡治上饶之北可里许,故有旷土,三面附城,前枕澄湖如宝带,其纵千有二百三十尺,其衡八百又三十尺,截然砥平,可庐以居,而前乎相攸者皆莫识其处,天作地藏,择然后予。济南辛侯弃疾最后至,一旦独得之,既筑室百楹,财占地什四,乃荒左编以立圃,稻田泱泱,居然衍十弓。意他日释位得归,必躬耕于是,故凭高作屋下临之,是为稼轩,而命田边立亭曰植杖,若将真秉耒耨之为者。”

房子大部分都是平房,其中有一座楼,可以登高望远,他将之命名为集山楼,后改为雪楼,登斯楼可远眺灵山。

辛弃疾搬往铅山后,将被火烧的破败的带湖庄园赠与信州府。明年,信州知府唐候震不忍庄园荒芜,乃征召工匠修葺翻建,耗时一载乃成,几与原貌相同,用为信州府学,可纳五百学子。

再来说说这府学。

定国建立之初,沿袭昌、楚时儒家对经学的解释,即以二程、朱子夫为代表的理学,在学术思想上并没有什么创新。定太祖常威继承了传统的统治经验,大力提倡儒学,极力尊崇孔子,规定诸生必须学习儒家经典,反对、禁止诸生学习《战国策》及阴阳家的着述。永乐年间,定太宗常恒下诏纂修《五经四书大全》、《性理大全》等书,并颁布于各级学校、衙门,摈弃了古注疏及其他各家学说,独尊程朱学说,使昌、楚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理学成为定国官方的学术思想。

至于学校,国子监暂且不提,先说说地方学校。

隆兴五年,太视令各府州县都设立学校,“育人材、正风俗”。曾选派监生中年长学优者三百六十多人到各地方学校担任教职。地方学校不仅设立在府州县所在地,也在边远卫所及少数民族地区开设。学习内容“自九经四书三史通鉴,旁及庄老韬略。侵晨学经史学律,饭后学书学礼学乐学算。晡后学射。”各地乡里也都开塾立师,以普及教育,天下穷乡僻壤,咸有学有社。乡里则凡三十五家,皆置一学,愿读书者,尽得预焉。”府、州、县学都设有教育官员,府设教授,州设学正,县设教谕各一人。又设训导,府四、州三、县二。生员额数是京府六十人,府四十人,州三十人,县二十人。生员可免差徭二丁。正额外增收,叫作增广生员。学校师生有月廪食米,每人六斗,另给鱼肉。初入学者为附学生,经过考试,为秀才,或称诸生,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官府对学校管理十分严格,并规定各级学校学生对军国政事不许建言,作为禁例。国子监到府州县学都置有刻有禁例的“卧碑”。所谓“卧碑”,与学校的校训异曲同工,是儒学的学官和学员的座右铭。

总而言之,能入府学的诸生固然能享受国家津贴,却也是有教条约束的。

这日,以案首冯过为首的九十名新晋生员肃立府学明伦堂“卧碑”前,听教授宣讲“生员教条”。

教授先是警示一二:“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设学院学道学官以教之各衙门以礼相待,要养成贤才供朝廷之用。诸生皆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切记切记。”

而后便是“教条”:

其一,府、州、县生员,有大事干己者,许父母兄弟陈诉,非大事毋亲至公门。

其二,生员父母欲行非为,必须再三恳告,不陷父母于危亡。

其三,一切军民利病,工农商贾皆可言之,惟生员不可进言。

其四,生员才学优赡,年及三十愿出仕者,提调正官奏闻考试录用。

其五,生员听师讲说,毋恃己长,妄行辩难,或置之不问。

其六,师长当竭诚训导愚蒙,毋致懈惰。

其七,提调正官务常加考校,敦厚勤勉者进之,懈怠顽诈者斥之。

其八,在野贤人有练治体敷陈王道者,许所在有司给引赴京陈奏,不许在家实封入递。

……

林林总总计有八条,学规异常严格,除学业成绩考核外,对品行也有极严格之要求,并设“稽考簿”逐一详加记录。稽考内容分德行、经艺、治事三项。凡三项兼优者,列入上等簿;长于德行而短于经艺或高于治事者,列入二等簿;如经艺与治事兼长而德行有缺陷者,列入三等簿。所谓德行,即是孝亲敬长,不“犯上作乱”。凡生员犯律,情节轻尚能改悔者,许以革名开复;业经定罪者,许以原名应童子试;情节轻微者,加以戒饬,但不得如平民加以鞭挞。

另一方面,又教育生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确读书的方法,进而明确今后做官的目的。“居心忠厚正直,读书方有实用,出吏必作良吏”。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要生员,读书要先学会做人,只有“忠厚正直”,读书才能学以致用,如果一旦考中,“出吏”时就能成为一个“良吏”。

诸生皆凛然,引以为戒。

在冯过看来,能颁布“生员教条”,把廉政教育放到极其重要的位置,在生员读书的时候,就把历代的忠臣清官作为他们的楷模进行教育,不失为是一个明智之举,这也是“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措施。

只是,初衷自是好的,但要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确是难了。这就好比一项国策,制定本旨利国利民,但经过层层下达,到最底层便会丧失本味,多半会成为“四不像”。

更何况是这年头,貌似天下太平,文官主掌朝政,只是书生意义所剩几何,如人饮水。

不管怎样,小冯同学算是愉快的步入了高中生涯,站到了又一个十字路口,人生左右,唯有竭力向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