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三十二章 冬日私语

鼎定河山 第三十二章 冬日私语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信州府学有教授一人,训导四人,生员共三百一十七名。

教授为正七品衔,官衔末等,但也是官,在一府之地却也是地位超然。

定国的官与吏职责分工非常明确,官主行政,吏主事务。官员在政府某一部门担任主管,拥有决策权。而吏员则在各级各类衙门中负责具体事务,负责执行。明代的吏员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主管吏员、案牍吏员、司财吏员、司狱吏员。主管吏员的主要职责是起草文案。案牍吏员的职责是抄写收发、保管文案。司财吏员的职责则是保管、收支钱粮及其它实物。司狱吏员的职责是分管狱吏、管理人犯。

吏员主要有三个来源:佥充、罚充和求充。

佥充方式主要有政府选取和官员点用两种。参加佥充的吏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要清白无过,二要年龄在三十岁以下,三要识字会算。佥充的步骤较为复杂,首先自愿为吏者要提出申请,然后里老乡绅上送经层层审核,最后由布政司备案,才能成为一名正式的吏员。吏员的另一个主要来源是罚充。

监生犯过就有可能被罚充吏。学校中屡试不及格的学生也会被罚充作吏。罚充吏员,已经成为一种惩罚士人违纪违法的重要手段。

吏的第三个来源是求充。虽然吏员的身份低微,但毕竟是一份正式的职业。所以充吏成了一些科举无望的生员进入仕途,以及农家子弟谋生的方式,所以就出现了纳银求吏的现象。纳银只是第一步,之后还得通过考试,才能成为一名吏员。

吏员充役九年为期,如果称职,便能够获得为官的资格,但是吏员实在太多,所以充役九年之后很多吏员也难以获得为官资格,即使做官,也是到很边远的地区担任小官。

是故,“吏员与科举,高下天渊”。

如此看来,区区七品芝麻官,也是大多人“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

教授乐哉乐哉,苦逼的自然是训导与嘱托。

教授、学正、教谕,掌训迪学校生徒,课艺业勤惰,评品行优劣,以听于学政,训导佐之。

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从八品衔,而嘱托则是约聘教员。府学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府学训导以及县学教谕、训导、嘱托,多为举人、贡生出身,由藩司指派。学官与诉讼无关,以“奉薄俭常足,官卑廉自尊”自命。

训导尚好些,最难的是嘱托,也就是聘请的教员。

信州府学有嘱托八人,却要负责三百生员的授课,这工作强度,这滋味,不要太酸爽哦。

同国子监博士、助教一般,嘱托的具体职掌也是“分经教训六堂,依本经考课”,想要当嘱托必须精通易、诗、书、春秋、礼记其中一本,并能教授《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经典。

好在在册三百余名生员并不全在府学求学,大抵有两成在外游学,只在科试时回来考试,也算是给嘱托老师们省了些心力。

在校二百多生员又分了八个班,廪膳生一个班,名“里仁”;增广生三个班,名“求索”、“敏学”、“知新”;附生四个班,名“乐知”、“厚德”、“三省”、“躬行”。

自昌以来,校制多有改革。

如昌中期在太学实行“三舍制”,分诸生为外舍、内舍、上舍。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时入学,而平民子弟需经考试合格入学。“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

朝廷每年派官员到太学出题考试外舍生一次,称为“公试”。公试成绩列第一、第二等并获得校定者,可升入内舍。内舍生每月考核行艺,每季进行“季选”,每年给予三十名积分最多的内舍生“校定”,分为“优”、“平”两等。

朝廷每两年派官员到太学为内舍生举行一次“公试”,合格者亦分为“优”、“平”两等。如果公试优等、校定亦获优等者,即可升为“上舍上等”,立即释褐授官,称之为“两优释褐”。

如果公试成绩与校定一优一平者,即可升为“上舍中等”,继续学习,待科举考试时,免解试及省试,直赴殿试。

如果公试成绩和校定均为平等或一优一否者,即可升为“上舍下等”,继续学习,待科举考试时,免解试,直赴省试。

这种学校体制,虽然后来有所变化,但基本趋势确定下来。这种制度等于是赋予学校部分的取士权,至少是给太学生们更多的取中机会,因为除了学校的考试外,太学生还可以跟其他人一样,参加正常的科举考试。

昌代的改革,事实上将太学变成了科举的一个层次,学校彻底变成了选官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制度,演变到楚定,就变成了所有官学学生,事实上都成为科举台阶上的第一个等级,进学就中了秀才,等于是科举的第一个台阶上的人了,学校和选举彻底融合到了一起。

到了秦楚时期,经本省各级考试入府、州、县学者,通名生员,俗称秀才,亦称诸生。生员常受本地教官及学正监督考核。生员的名目分廪膳生、增广生、附生,初入学为附学生员,廪、增有定额,据岁考、科试成绩递补。

大定立国后,则诏定院试便按廪生、增生、附生三榜录取生员,入府学后分三等各自为班。但有季选公试,以为考证,廪生末等五人降为增生,增生末等二十人降为附生,附生则需缴纳“充银”以为学资。这就类似于“末位淘汰制”了。至于那些在外游学的生员,要么是成绩优等经教授特批,要么是滥竽充数的附生,每年缴纳不菲的充银后,府学也乐得放任自由,反正这些人有自知之明,并不打算参加乡试。

对于冯过而言,府学简直就是在家门口啊,奈何不允许走读,除了旬休和节假日,生员必须住宿在府学。不过,府学傍山依水,环境幽美,确是读书明理、修身养性的好去处。

更何况,其中还有诸位好友同窗求学,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正好共把诗书苦读,先名着后史记,诗经三零五,也称诗三百。先上风雅颂,随后赋比兴。不亦乐乎?

日子悠悠,转眼便进入冬月。

李青莲诗曰“百草死冬月,六龙颓西荒”,但在这江南,仍是山清水秀绿意盎然。

入冬以来,飘飘洒洒地落了几场雪,山间地头银妆素裹,别是一致景致。前些天落的雪到昨日方消融,太阳一出,寒意稍解。

学舍里虽不像北方铺设地龙,却也生起数个火炉供暖,倒不至于手脚僵冷。

“听说了么?王荆公又受到追封了,朝廷可算办了一回好事。”费懋贤神神秘秘地说,周围坐了徐元杰刘几沈致信数人,冯过进来时刚听了这句,也走过去坐下。

“追封?怎么回事?临川先生不是被追封过吗?怎么又追封了?”刘几是个好捧哏,一连数问。

“王荆公”和“临川先生”皆是指明宗朝首辅王安石,大定王朝的变法达人。

冯过初知此事极为错愕,此王安石几与彼王安石无异,同样的人生轨迹,同样为了变法救国而毁誉参半。

古往今来敢于变法者都是真正的勇士,变法和改革往往意味着勇气和魄力,变法者要么一往无前二点头破血流,要么一心为公却备受猜忌,要么变法成功身死族灭。

不成功便成仁。

商鞅变法强大了秦国,使秦国实力骤然增强,一下子跃居诸侯之首。孝公死后,继位的秦惠王以谋反罪逮捕商鞅,商鞅在出逃过程中由于自己先前的改革政策,无人收留,并且没有身份证明最终被抓住,遭以车裂。

赵武灵王十五岁即位,赵国国立不强,受中原大国欺辱。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政策,改革军事装备和作战方法,赵国因而国势大盛。后沙丘宫兵变被围困,活活饿死在沙丘宫。

吴起在楚国主持了着名的“吴起变法”,中途支持者楚悼王去世,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打吴起,贵族们把他乱箭射死,尸身也被车裂肢解之刑。

张居正实绝“一条鞭法”,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制。修整兵船,严申海禁。整顿赋税,清查土地。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边境安宁,万历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兴”的景象。但他一死皇帝便下令抄居正家,并削尽其宫秩,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还差点刻棺戮尸。他的家属饿死的饿死,自杀的自杀,流放的流放,逃亡的逃亡,一代能相之家竞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

至于王安石,大半生都在为变法奔走,不避艰险,推行新法,结果,劳心费神,事倍功半,不但没有取得变法的成功,在众多大官僚的反对声中,在己方阵营不断的内讧和分裂中,在明宗皇帝的疑虑和以贤德着称的曹皇后、高皇后、向皇后的干预下宣告变法的失败,并于熙宁十年再度罢相,从此逐渐淡出政治舞台。

待他郁郁而终后,并未过享尊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