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三十三章 文人至尊

鼎定河山 第三十三章 文人至尊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据《周礼》是指太傅、太师、太保秦不设三公,汉承秦制。汉武帝时,在经学推动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合称为三公。此后,三公便成为加官或追赠时,成为一种尊贵的虚衍。

王临川死后被追赠为“太傅”,似乎算是极享尊荣,但其实不然。

作为两度拜相的文臣,最在意的是谥号。

谥号为各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最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

要知道,官职再高。总是一时,可这谥号,可是千秋万载,永载青史地,那是对一个人一生的评价。

褒义的谥号作用是“为死人正名,为活人服务”。对重生如重死的大臣,给于死后追封。这也是一种政治的手段。

但王安石死后只追赠太师,却没有谥号。这件事非常反常,大定这个级别的高官过世,有褒谥,有贬谥,但从来没见过不给谥号的。后来王汾曾上书“乞赐恶谥”,李常又曾上书想给王安石请美谥,但是自始至终无论是英宗还是高太皇太后都没有回应。就是没有,连恶谥都没有。

其实也正常。明宗去世后,英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而高太后在明宗时就强烈反对变法,因此她垂帘听政后,立即启用保守派司马光为相,司马光提出“以母改子”,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佑更化”。同年,王安石去世,获赠太傅,葬于江宁半山园。以保守派对变法的态度,自然不会给王安石什么好脸色。

不过,待到一心想要变法的英宗亲政,立即启用支持新政的章惇执政,而章惇是王安石的铁杆支持者,这时王安石得以配享明宗庙庭,赐给“文”之谥号。

关于谥号等级排位,司马光说过“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即所谓“生封太傅,死得文正”者也。

萧昌时期,文官的最高谥号是“文贞”,其中“贞”是忠于信仰和原则,坚定不变的意思,因此文贞的评价就非常了不起了。

秦楚时期,由于仁宗的名字叫秦祯,为了避讳,同时谥法文献中有“内外宾服曰正”之说,于是就将“文贞”改为“文正”。自那以后,文臣得到的最顶级的谥号就是“文正”。

但司马光说得并不正确,因为文臣谥号中还有一个比“文正”更高级,这就是单谥“文”!

从历史上看,得到“文”之谥号者只有寥寥几人,即春秋时的孔文子孔圉、季文子季孙行父,萧昌韩愈与白居易,秦楚时的杨亿、朱子夫。不过,尽管这几个人都得到“文”之谥号,但其中部分在当时并不算最顶级的谥号。也就是说,有的时代算最顶级的,有的时代不算。

在韩愈之前,昌国严郢议谥时曾说:“国家故事,宰臣之谥皆有二字,以彰善德焉。”从萧昌到定初,正是谥法变革期,围绕一字谥与二字谥争论不休,当时二字谥号仅占不到三成,因此一字谥易得二字谥难得,所以严郢才会说二字谥尊贵,需要一定的政治地位才能获得,即“双字为美,单字次之”。

定理宗之后,谥法改革,一字谥与二字谥争论结束,之后除了极少数人是单字谥,其他的无论官职大小都是二字谥,这时反而就凸显出一字谥的珍贵了。更为重要的是,从王安石的谥号由来可知,“文”之谥号已是最为尊贵。

有人认为王安石的文之谥号属于“隐其恶也,似褒实贬”,但实际并非如此,原因很简单,英宗准备启用新党推行新法,给已故新党领袖王安石以崇高名位,既能表明态度,也能得到新党支持,因此英宗给王安石的谥号必然是最高褒奖。

其实,英宗给王安石“文”之谥号,原因就在司马光说的“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上,因为司马光是保守派代表,全面推翻了王安石变法措施,让一心想要变法的英宗恨之入骨,所以给王安石这个谥号,是让王安石压住司马光一头。

而配享太庙更是臣子无上荣光。简单的说,配享太庙是对大臣能力的一种肯定,在君主王权时期来说荣誉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大臣配享太庙是一种对他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肯定,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享受的。

一言以蔽之,通过王安石谥号波折一事可见,政治生态决定臣子尊卑。

死后追赠太傅,谥号“文”,配享太庙,按说这已是无上尊荣了,王安石还能被追封,这是要上天……做神仙?

徐元杰几个表示不解,兴趣浓浓,冯过却是知晓那个时空这段历史的,姑且听之而已。

其实也很好理解费懋贤等人的心理,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本省之光”嘛,作为江西人,与有荣焉,这是地缘认同、地方自豪感。因为朝中有人,费懋贤的消息来源自是准确的,他倒不磨叽,道:“十日前,当今圣上诏令,追封王安石为舒王,配享孔庙。”

听者不由吸了口冷气,短短一句话,信息量忒大啊。

这就……封王了?

异性王一般只封予武将,文臣被追封实属罕见,足见王临川在当今皇上心中的位置之重。

而配享孔庙更是文人至高荣誉,自昌以来唯王荆公一人也。

由于孔子巨大的历史影响力,文庙作为奉祀孔子和传播儒学思想的场所,从汉开始,就随着孔子的思想四处传播而在各地逐渐出现。昌楚时期,要求各州、县均设立州学、县学,建孔庙。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然被推崇到了极致。文庙也就成了儒学后人供奉祭祀其祖师的专门场所。“四配”是文庙受奉祀人物中仅次于孔子的人物,又称“四公”、“四圣”。他们的雕像分坐于孔子像的两侧。在“四配”后面另有雕像十二尊,称为“十二哲”,这些雕像中,除了秦楚大儒朱子夫之外,都是孔子的着名弟子。

配享孔庙一直为“四配”,即:兖国复圣公颜回;汲国宗圣公曾参;沂国述圣公孔汲;邹中亚圣公孟轲。左为颜回、孔汲,右为曾参、孟轲。

王安石竟可一举跃过“十二哲”和“从祀”贤儒而尊配享,这待遇也太吓人了吧?

沈致信弱弱的刷了一波存在感:“临川先生配享孔庙,岂非有‘五配’了?”

好吧,叫习惯了“王荆公”,这要改称“王舒王”,确实拗口,干脆称其名号。

费懋贤神情有些古怪:“‘五配’么?应该是的。”

刘几眨了眨眼睛,脸上满满的向往,而后想当然的说道:“王临川能位列四圣之后共享孔庙,可真真是千载一人了。”

费懋贤居然有些结巴起来:“临川先生……配享大成殿,与颜子并列,位在孟子之上……其子王雱从祀……”

我勒了个去,这是啥情况?众人瞬间石化。

“王雱从祀”?要不要这么绝?

王雱,字元泽,王安石长子。世称王安礼、王安国、王雱为“临川三王”。

其廿岁岁前已着书数万言。治平四年中进士,初任旌德尉。雱气豪,睥睨一世,不能作小官。尝作策三十余篇,极论天下事,又作《老子训传》及《佛书义解》》,亦数万言。邓绾、曾布荐之于神宗,召见,除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受诏撰《书义》、《诗义》,擢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熙宁九年迁龙图阁直学士,因病未上任,不久因病疽病故,年三十三。特赠左谏议大夫。

王雱才高志远。积极支持其父王安石变法,为确立变法的理论依据,参与修撰《诗》、《书》、《周官》三经新义。善属文,议论刻深,有决断,尝称商鞅为豪杰之士,对不用命之臣当诛之。

从王雱之见识、行事来看,无疑具有年轻政治家的风采;从其着述来看,无疑又是一位着述颇丰,思想、学术成就较高的、早熟的哲学家兼学者。

他明确认为老子是“大圣人”,其言与孔子“相为终始”,并主张在当时应“以老氏为正”,可谓对老子是推崇备至。《老子注》和《南华真经新传》,是了解这个早慧的才华四溢的思想家的重要着作。

但,从祀孔庙便太过了些吧?

这便是子因父荣了,毕竟王安石最爱长子。

自立孔庙以来,“四配”、“十二哲”从未变更,唯有从祀诸前贤、儒有增添。

王安石父子竟能一配享一从祀,绝逼是大事件。

徐元杰几人面面相觑,隐隐感觉会出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