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三百三十二章 必谋其政

鼎定河山 第三百三十二章 必谋其政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封爵是君权分配的重要表现形式。爵位的加封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拟定字号,其背后透露的政治信号往往有着更深层的寓意。例如地位最尊贵的王爵,在爵位加封的时候,字眼上也会有着一些细微的差别——有的封号是一个字的,有的是二字的,别看字数差得不多,实际的地位和权力差距却很大。

爵位制度从实行上就可称得上是繁文缛节,以大定为例,特别规定了封号的三个等级。单单是一字王,王爵的封号来源就分成了大国,次国,小国三个等级。

其中,大国主要有秦、齐、魏、燕、楚、鲁、陈、吴、越、夏、商、周、汉、唐、徐、冀、雍、扬、益、镇、邓、邠、兖、荆、郓、凉这些国号。原本“晋“也在其中,但由于太宗常严以晋王身份登基,所以晋国不再作为封国。

次国主要有卫、郑、蔡、许、代、瀛、岐、随、邢、泾、广、福、华、宿、密、苏、相等等。小国的名号就更不胜枚举。这个时候,针对一字王的封国已经明文规定了大小之别,更不要提“二字王“的命名之细琐了。

“一字王”与“二字王”的等级差距体现在荣誉感上是十分明显的。举例来说,作为不重要的关系疏离的宗室成员,“一字王”的头衔只能是可望不可即的花环,若想振兴家族的枝系,除了要与皇帝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还要尽可能多地建立功绩。

除了等级和荣誉的差距外,这两类王在待遇上也有着一些差距,每月皇室都要为王爵们发俸,一字王的薪俸也要远远多于二字王;在一些重大的礼仪场所,一字王身居高位、座位靠前,而二字王就要坐得偏后;商议国家大事时,亲王的参与度也要高于郡王,两者的差距从这些方面都有所体现。

“一字王”与“二字王”的地位差异渐渐拉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封对象的不同。皇帝作为九五之尊,集权的理念贯彻始终,分封也是分权的一种体现,自然要落实到最亲近的人身上去,例如皇帝的儿子和亲兄弟一般都被封为象征更高等级的爵位,而宗室子弟和一些功臣、外臣而只能受封等级略低的爵位。

当然,二字王往往是授予外臣,因为皇帝是不太情愿给臣子封王的。爵位的授予也是亲疏有别,因此一字王与二字王的区别,不单单是荣誉和待遇的差别,还体现着皇权统治的集权的一贯思想。

本朝虽不禁宗室成员出仕为官,但不许皇亲宗室的人领兵而且也不许出任宰相,也就是说不能做很大的官,就亲王府官属的数量来看:只有其官而未尝除授,长史、司马、咨议参军不常设,设翊善一人、王友两人、记室参军一人。其他国公以下几乎没有自己的属官。

当然,本朝的“王”都是有封地的,只不过不允许蓄养超额私兵,校尉及士兵基本在千人左右。

不过,百余年来,大定历朝皇帝皆子嗣不旺,甚至有弟接兄而登大宝者,是以分封在外的王爷并不多。

另外,大定皇室有默契,即”共富贵“,老皇帝去世没有太子的时候,几个主要的王、太后、重臣组成类似”临时联合执政“的班子,挑选新皇帝。不在京城的王几乎就是被排挤出了权力班子,所以王基本都不会出京,再加上本朝王很少,所以亦鲜有出京赴封地者。

但崇宁帝常佶却是瓜瓞绵绵,时下已有十八子,成年者十三人,自是要去封地的。

沁河畔的沁源县便有一位封地在此的亲王,乃是当今皇帝的九子、康王赵构,王府便在“沁园”。

乍闻此事,冯过心下顿时有千万匹食草动物飞驰而过——晒唔晒咁嚟谱?

这位康王呀,好吧,冯过承认这个时空和那个时空是有所不同的,不能先入为主的戴着有色眼镜看人。

他能没见过正主,先勿乱下评论,即便其正是“宗室官田”一事的当事人,那也得先了解事件始末,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嘛。

所谓的“宗室官田”即宗室所分得的官田,亦名职田。五代时期,职田废除,至大定真宗咸平二年,沿整制复置职田制度,拨出官田做职田。定朝廷的目的在于“养廉”,以使官员“中才之类可革于贪心,上智之人益兴于廉节”,也就是说使得官吏有了更多收入,那么聪明的人就不会去冒险做贪赃枉法的勾当了。当时的设计是“边远小州及上县十顷,中县八顷,下县七顷,转运使、副使十顷”。以“立夏为断”,或以“芒种为断”发放收益,也就是在立夏或芒种两个收成期给官吏发放职田的收益,如果遇到换届官员,那么“断”之前的收益归上一任,“断”之后的收益归下一任。

官员可以将田地“以浮客充”,允许下户(贫苦老百姓)租佃,称为“租佃制”,佃户“招置客户”,但规定每顷不得超过三户,也即每户只可以租赁三十多亩。

为了免于纠纷,或规范官员的种种行为,避免官员巧取豪夺、你争我攘,制度在执行的时候增加了一些列的条例:一、“无得侵扰客户”,不能扰民。

二、“佃户仍免乡县差徭”,参与职田耕作的农民可以免徭役。

三、“如有灾伤,并准例镯租”,如果遇到灾害收成不好,可以免除租子。

四、“臣僚多占职田或取租者,计赃坐之”,官员超过配额占取的利益,属于贪赃。

五、“原无田而率配人户者,以枉法论”,官员没有职田却收老百姓利益的,属于枉法。

这个看似完美的制度设计,其实存在着太多的弊病,“官吏不务至公,或差遣之间,徇于绕竟,或横敛之间,害己人民”,也就是说这个制度实施的时候,不仅官员更容易怠工,还伤害了百姓的利益,导致仁宗天圣年间曾一度废除职田。但是一旦废除,“吏以贿败者多”而入狱,因而不久之后又重新恢复职田制。因为受制于定朝官僚体系的效率,监管极为不利,虽有条文,却缺乏约束。

元丰初诸路共约有职田二百三十四万八千六百九十七亩。职田佃户召浮客(客户)充,每顷不得过三户;公人及主户不许租佃。稍后又规定,第四、第五等主户亦可租佃。地租有实物分成租,也有实物定额租,后者日占优势,以致朝廷规定,职田租课并折纳现钱。职田免二税和沿纳,租入全归各外任官分享。贪官污吏往往非法多占职田,以重租、折变侵渔佃户,至有无田而令民纳租者。

康王贪不贪不清楚,运道却是够衰的,他名下有官田数百顷,但皆不毛之地。

分得这些歉收绝收的田地拿来作甚?好听?问题是租赋是少不的了,需岁纳租万余缗,咋弄?

好办,康王府里自有能人。

经过数日调查,冯过大抵弄明白了其中道道,无非就是两个字:转嫁。

这数百顷贫瘠的不毛之地虽然不能产粮,种植果树见效更慢,但总不能一直荒芜着,沁源县数万佃农辛苦些嘛,租去好生伺弄一番,早晚能有收成的……

总而言之,这些田地即便荒着也需向朝廷纳租,这笔大开销当然不能让康王府出,那只好向当地官府施压,由沁源县想法子解决喽。

也不知沁源知县是如何操作的,那数百顷荒田悉数租了出去,万余缗田租一分不少的收齐。

但是,这些田尽是沙涂石烁,常年干旱,无法灌溉,无论佃农如何悉心播种,收成都不及正常的百分之一,莫说是交租,一年劳作下来连一个人的口粮都保不住,一大家子再如何节衣缩食,也是度日维艰。数年下来,佃农尽皆靠借贷维系生计。

田地无收成,田租缴不起,还不能不租,后果便是民怨鼎沸、悲声载道。

此事宗泽自是知悉,也曾上呈陈情奏报,但一如石沉大海全无消息。

河东民风彪悍,多有水匪贼寇,眼见着沁源县因此事有“官逼民反”之趋向,宗泽如何不着急上火?可是,事涉康王,要妥善处理属实不易。说到底,他宗汝霖在朝中全无根脚,仅凭区区五品知军之身,如何去与康王据理力争?

康王常构出身极低,他的母亲韦氏只是一个普通宫女,受崇宁帝临幸,生常构才得婕妤。

关于韦氏的出身来历,在大定算是不秘趣闻。

韦氏是会稽人,出身贫寒,在明宗年间就曾跟随姐姐到丹阳的致仕宰辅苏颂家中此后。侍寝时,因为韦氏遗尿不止而被苏颂认为是大富大贵之人,所以才送入京中的一个道观里。

后来,韦氏机缘巧合下成了还是端王的崇宁帝宠妃郑氏的侍女,与此同时另一位侍女名叫作乔氏。韦乔二人约定,日后无论谁受到了端王的宠幸,都需要在端王面前举荐另一个人。果不其然,乔氏受宠之后当即封为贵妃,并向举荐了韦氏。

不过,韦氏并不受宠,除了常构之外也没有别的生育。

而常构天性聪明,博闻强记,且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怎么看都有乃父之风。

是以,崇宁帝对庶出的九儿子还是挺喜爱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