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三百四十五章 姑妄言之

鼎定河山 第三百四十五章 姑妄言之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冯通判表示自己是冤枉的,但这份冤情可无处申诉。

他提供笔墨纸砚无偿为百姓书写对联,真心不是做秀。在方兰芝无心的提醒下,反正每天都习惯了写半时辰的字,何不干脆就写对联呢?至于“无偿”,他冯大官人不差钱?为百姓送温暖,也算拉近官民距离,何乐不为?

他令人在衙署左侧搭了简易的棚子,张贴告示为民服务。

直到午后,一个士子装束的中年人张望了许久,方犹犹豫豫地走过来:“冯大人可否为……在下书写一幅春联?”

有些嗑巴,想来是紧张所致。嗯,还是个断文识字的读书人。冯过微微一笑,如春风拂面:“当然可以,写什么?”

那人迟疑片刻,道:“完名让人全身远害,归咎于己韬光养德?”

你确定要张贴这样的春联?

此句出于《菜根谭》——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大意是说不论如何完美的名气和节操,都不要一个人自己独占,必须分一些给旁人,只有如此,才不会惹起他人的怨恨而招来灾害,从而保全生命的安全;不论如何耻辱的行为和名声,也不可完全推到他人身上,自己一定要承担几分,只有如此,才能掩藏自己的智能而多一些修养。

用作为座右铭好些吧?

冯过并没有多问什么,提笔唰唰唰一挥而就。

中年士人吹干墨汁,如获至宝般收好,深躬道谢。

这人走后没过多久,便有七、八个读书人结伴而至,皆来求通判大人的墨宝。不过,他们请求书写的内容尽出于冯过的作品,与春联委实不太挨边。

不止是冯过是心知肚明,一旁研墨的方兰芝也悟了过来,提醒冯过道:“这些人是想免费拿到你的书帖呢!”

呵呵,白piao嘛,懂的。

大定书坛,冯过非止是同辈第一人,便是放诸百五十年前也可跻身前十之列。“改之体”已臻大成,所欠缺的只是沉淀打磨,再者应其年龄所限,否则已成书法大家。无人不认定冯改之他日地位超然,到那时其书帖必被哄抬,说不得便一字千金了。事实上,自冯过中状元时起,书法爱好者已在高价求购其书帖,但苦于有价无市、求而不得。

铜鞮寻常百姓不知此节,但那些个读书人知道啊,并且不知多少个白天黑夜yy着自己也能成为下一个“冯七郎”呢,听说冯改之免费写春联那还不蜂拥而至?走过路过千万莫错过,假以时日,说不定凭手上这幅对联便博得万贯家财呢。

送温暖也好,送福利也罢,冯过原无不可,但……算了,再贴出告示:只写春联!

之后前来求春联的百姓便络络不绝了,咱冯大人感觉给自己挖了好大一个坑,但却不好拒绝,否则让没得到春联的百姓怎么想?

连续五天,据不完全统计,冯过共写了一千一千余幅对联。

老百姓是欢天喜地了,代写师却咬牙切齿着。不过,有那机灵的代写师也不出摊了,也混入通判衙署前的求联队伍——废话,有人以五十两银子一幅对联的价钱求购呢,排个队而已,转手便抵得过自己代写两年的书信收入了,谁还不会算个账啊。

不过,通判大人公务在身,送春联一事自不可能长久持续。而且,方兰芝表示很心痛,一幅对联价值五十两银子,这几天冯过这个败家爷们可是往外送了五万多两银子……哪有这么糟践的?赶紧停下你化身为散财童子的脚步吧。

腊月廿二,诸衙门封印,家在左近的公人放假回家,只留几人留守。

是日,宗知军难得大方一回,请各县主贰官至乱柳赴宴,宾主尽欢,其乐融融。

宴席散后,宗泽留下冯过喝茶解酒。

这是一个多月来威胜军一、二号长官的第三次会面,气氛极为融洽,双方都表现的很轻松,完全没有应该互相防范、敌对的态势。

“沁源和武乡的知县需年后方能到任,在此之前需你我多费心了。”宗泽亲自为冯过斟茶。

冯过赶紧起身双手接过:“吾自以宗大人马首是瞻。”

在知军面前,通判不算下属,甚至权利还大了些,冯过自不会坏了规矩自称“下官”。

宗泽微微摆手:“莫说什么‘马首是瞻’,你我通力合作,但求还这方土地靖宁吧。”

顿了顿,他笑道:“不想大名鼎鼎的冯七郎竟是断案高人,‘神探冯’可是传到京中去了。”

冯过汗颜不已:“侥幸罢了,不敢当乌伤先生谬赞。”

宗泽道:“勿需太过自谦,年青人当有锋芒才是。”

冯过只好默然。

又闲聊了两句,宗泽切入正题:“改之,听说你在白鹿洞书院与杨幺、方腊等碰上过,在金陵又撞上倭寇扰城……对匪乱一事算是有所了解的,且与吾说说对此的看法。”

冯过微微一怔,迟疑着说:“只是恰巧遇上而已……”

宗泽摆摆手:“只你我二人闲聊罢了,出了这个门便不作数,你但讲无妨。”这样啊,冯过对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宗泽由衷的钦佩,在大定官场,这位是少有的头脑清醒者……倒不是说资哲、辛弃疾等人就是糊涂的,在剖析大定国内外形势一事,这些忧国忧民者大抵有着思想局限性,看的不够透彻。宗泽则不同,他非止清楚大定国内所存在的弊病,更能客观地解读大定所处的外交形势,甚至还敏锐地认为女真人的崛起于大定绝非好事,就此而言与朝野之间的普遍认知是大相径庭的,恰恰也是最正确的。

其为人刚直豪爽、沉毅知兵,且博学广识、文武兼备,不负“宗泽之忠勇,较(种)师道尤过之”之誉。

在这么一位亦师亦友的名臣面前,冯过觉得自己可以“肆无忌惮”的说些真话、实话。

“那我就姑妄言之,有不当之处还请指正。”冯过坐正,组织了下语言,慢慢说道:“农民运动在历史上各朝各代都不同程度爆发过,一般发生在王朝的中后期,基于政权**导致民不聊生,百姓揭竿而起。依惯例,在血雨腥风夺得天下后,立国之初的君王往往励精图治,朝廷政治清明,民间休养生息,开垦荒地,促进生产力恢复,此时爆发农民起义的概率是很小的。”

“本朝经济社会发展比较活跃,朝廷经济收入总量比较大,且有着一套最为完善的赈济体系,即使出现灾荒,流民随即编入军队,灾民也能及时得到救济,相比其他朝代,很少出现饿殍遍地的现象。但在如此情形下,为何本朝还会爆发如此多的农民暴动呢?在我看来原因大致有二。”

“原因之一是田制不立,乱象之源。本朝承晚楚五代,由于长期兵荒马乱,导致民间土地荒芜,无人料理,虽然太祖基本上是以和平的状态建国的,但对于民间土地总量政府根本无从知晓,更何况百姓个人土地数量,收取税赋当然也成了一笔糊涂账。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土地分配问题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

“对于豪强侵占土地隐而不报这个核心问题,只是隔靴搔痒而已,土地乱象还是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仁宗朝时,大中小地主占了全部人户不到百分之二十,但却占有全部耕地的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其中大地主占有百分之七十。相反,占全部人口百分之三十的自耕农或半自耕农,却只了占全部耕地的百分之十五,而占全部人户百分之五十左右的客户则完全没有土地。正所谓是‘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卓锥之地’也。”

“由于政府对土地兼并的问题不加解决,甚至采取放任态度,断绝了生路的劳动人民开始了反抗之路,于是天府之国的四川爆发了王小波、李顺之乱、水泊梁山爆发了宋江之乱、洞庭湖有钟相杨幺之乱,经济最为发达的两浙也爆发了方腊之乱……”

他喝了口茶,话匣子可算是彻底打开了:“原因之二在于不患寡而患不均。对于底层民众而言,土地分配早已不是寡与均的问题了,已经走向了极端,八成民众占据着不到两成的土地,却要承担全部的税赋,苛税之重,闻所未闻。朝廷前期是放任土地自由买卖的,本朝允许民间按经济规律对土地进行流转配置,朝廷不再加以干预,只收取登记费用,至于租佃的契约,则多半由私人之间决定。朝廷的初衷是以此来促进生产力提高,顺便增加税收,但这显然只是一厢情愿罢了。”

“由于政府对豪绅地主们庇护纵容,导致民间土地兼并现象日益突出,其中大多数并不是按照政府设定的程序正进行的,豪绅地主豪夺霸占,无所不为,自然是绝不会去官方办理产权登记手续,缴纳费用。为了少交税,更多的地主则钻着政策的空子,有的把土地的全部或一部分名义上捐着寺观,从而免去部分赋税,有的则趁火打劫,与佃户签订阴阳合同,只购买土地而不承担税收。其结果是,民间的土地绝大多数集中在这些豪绅地主手里,而广大的民众都成了无立锥之地的穷汉了。”

“同时,这些豪绅地主、富商大贾们还都享受着政府的免税免役的特权,占据着十分之八的土地却不用交税,政府的税收由拥有不到两成土地的自耕农和佃户来承担。所以当年王小波宣告:‘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时,立即获得了川蜀人民广泛的响应……”

冯过咳了声,感觉自己说的太多,赶紧匆匆总结道:“当官员、冗兵一年多于一年,朝廷日益奢侈腐化时,为了不损害大地主、权贵的利益,只有向人民加税,结果是人民身上的赋税是一年重于一年,不堪重压下,民众才会聚集起来闹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