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三百四十八章 新年新景

鼎定河山 第三百四十八章 新年新景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封印后,入乡随俗,通判衙署也忙活起来。

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之日,俗称“胡打扫日”。从这天以后,年事准备工作达到**。而后“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赶做活,二十七去赶集,二十八糊贴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饺子。”

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将室外打扫一遍,即开始整点新衣帽,包饺子,准备迎神的香、灯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称“鏖岁’”。鸡鸣之时,开始焚香、燃灯、摆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

按照传统习惯,日出之前就要吃罢早餐。

早饭之后,出门拜年,亲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点头,互道吉祥话语,无非“恭贺新禧”、“恭禧发财”、“一年如意”之类。

沁州年节风俗与京中不尽相同。时间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日天仓节之后。初五日俗称破五,民间俗言“破五不出门”,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举行开市,居民方始探亲。初七俗称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气朗则利人口繁衍。初八黄昏后祭星神,于院内点灯七盏,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顺遂吉利。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是日老鼠娶亲。十三到十六为元宵佳节,几日之内,夜间灯火辉煌,社火秧歌,热闹非常,俗称“灯节”。二十俗称“小添仓”,二十五为“老添仓”,东西米市设立仓官神位,众往致祭,燃放火花。过了天仓节,新春期间的热闹方告结束。

郊县农家过年较之都市别有风情。晋阳一带,除夕要垒旺火、捆旺草,门上插柏叶。旺火用炭块垒成塔状,子夜钟声响过,点燃旺火,通村照亮,象征日子过得“旺火”。年初一,有吃煮南瓜的风俗。谓“吃翻身瓜”。在年终时,用小米煮熟,盛在碗内,用以祭祀祖先,俗称“隔年捞饭”。初五洒扫庭院,清理垃圾,俗称“扫穷上”。

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于除夕夜张挂祖先神幛,族内各户均要送供品一份,当年内生男孩之家要供鸡一只,生女孩之家要供酒一壶。初三上午,全族相聚共祭祖先,晚辈给长辈叩头,俗称“盘辈数”,然后欢聚一堂,食用供品。下午,送神幛于村口,面向祖茔,焚香叩头,鸣放爆竹,俗谓“送神’”。

“隔年捞饭”之俗与晋阳多有不同,年终日用小米半碗煮熟,捞在碗内,上摆核桃一枚,供于皂君神位,一直到过了二月初二,方倒出晒干,搅在粪内,俗言可以虫灾。正月初五为“送穷日”。于初四下午清扫室内庭院,五日拂晓将脏士送到村外,烧香三柱,鸣放爆竹,表示送走穷气。这一日的饭食为蒸莜面或蒸馒头,俗谓“馏穷气”。正月初十清晨,在院内供献莜麦面制成的谷穗状食品,焚香敬纸,燃放爆竹,祷告天地,祈求五谷丰登。一些地方则须先称好五谷各一份,以纸包好,同时供于院内。供后复称,如某种粮食份量增加,俗谓是年收成最好。这一风俗事象,俗称“接籽头”或“抢籽头”。到正月十五,除进行灯节活动外,还有送瘟神的习俗。各村在五道庙或十字路供瘟神牌位,垒塔塔火,供以油面和馒头。活动开始,敲锣打鼓,抬一筐箩逐户收集一把五谷粮食,从衣服上撕一条布或棉絮和按每户人数剪的纸人,置于瘟神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及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放鞭炮,以火燃烧,意谓送走瘟神,人畜平安,百病不生。正月二十五添仓节时,俗用谷面或软米面捏成仓官爷、谷囤、粮仓及各种家畜家禽形状的灯若干盏,内包煮熟的红枣豆子,灯芯用细谷梗裹棉花制成。入夜,灯内注油,将粮仓灯放在存粮处,牛灯放在牛圈窗台,鸡灯放在炕头,狗灯放在门上边,猫灯放在墙角等,一一点燃。仓官爷灯高五寸许,头戴红缨帽,左手执簸箕,右手拿斗,骑着马,马身上驮若干口袋。将仓官爷灯放置碗内,飘浮在水瓮内。放时要念:“仓官爷爷饮马来,银钱粮食(或麻子、黑豆)驮着来,麻子炸了油,黑豆喂了牛。”以此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初一日去给宗泽拜了年,初二日留在衙署接待给自己拜年的属僚,从初三日开始冯过便又游走于各个乡镇村庄,哪里有热闹就往哪里去,详细了解本地风俗和风土人情。

初八日,他收到邸报,看到其中一则消息,呆坐半晌—

“高丽岁贡于金。”

啥意思呢?就是高丽国臣服于女真金国了。

高丽与女真人打交道有很长的历史,事实上朝鲜半岛北部的女真各部落曾长期向高丽朝贡。金为了联合高丽攻辽,在建国不久后就主动遣使通高丽。金军攻打辽的远州、保州二城时,这两座城池扼鸭绿江天险,高丽一直梦想得到。看到金军久攻不下,高丽就派人前去,想招降辽军守将耶律宁,被耶律宁拒绝。高丽为了获得远、保二城,又遣使赴金,向阿骨打声明远、保二城是高丽的旧地,希望金军在打败辽军后,能够归还此二城。后来金军攻下二城后,果真交给了高丽,于是高丽不费气力就拥有了远、保二州,同时金与高丽也约定结成兄弟之盟。随着金的疆土扩张,金与高丽间的关系也开始发生变化,高丽逐渐被视为属国。金丽结兄弟之盟的墨迹未干,金就向高丽下国书,国书的第一句是“诏谕高丽国王”,这已经不是兄弟的口气了,而是君臣的口气。其时,金灭辽已经是指日可待,阿骨打自信心大大膨胀,自然不把高丽放在眼里。高丽一时间有些转变不过来,在回金的国书中有“况彼源发乎吾土”的字句,即指出金发源于高丽的国土,高丽还称得上是金的父母之邦呢。结果,完颜阿骨打阅后非常不高兴,没有接受高丽国书。现实的力量对比令高丽屈服,去年,金灭辽。高丽马上遣使赴金祝贺,并且上表称臣。金也遣使回访,并且告诉高丽今后高丽事金应该援引事辽的惯例。

高丽原本就是臣服于大辽的,如今大辽不再、改投大金不是再正常不过吗?

大概全大定人都是这么想的,除了冯过。

高丽成宗十二年八月,契丹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丽战争。受战争影响,定丽关系开始产生波动。定淳化五年六月,高丽遣元郁如宋乞师,以报前年之役定以北鄙甫宁,不宜轻动为由拒绝了高丽的请求。自两次北伐均告败后,大定就放弃了收复幽云的鸿图大志,加之战后契丹又继续侵扰边境,所以大定对前来乞师的高丽使者但优礼遣还而已。至此,高丽只好臣服于契丹。由于高丽与契丹之间的关系是建立在武力而不是文化基础之上,所以二者的关系始终是紧张和不稳定的。高丽更愿意接近大定。

真宗即位之年也恰逢高丽成宗薨逝,穆宗尝遣兵校徐远来候朝廷德音,远久不至两年后,高丽穆宗又遣吏部侍郎朱仁绍如定。帝特召见。仁绍自陈国人思慕华风,为契丹劫制之状。帝赐诏赍还可见,在朝贡中断时期,高丽也依然是思慕华风无奈为契丹劫制,但是仍暗地与定通好。

“檀渊之盟”后,契丹转头进攻高丽。高丽显宗元年)与显宗五年,契丹连续两次入侵高丽。在对高丽作战期间,契丹也不忘恐吓定。定大中祥符三年,契丹以本国将征高丽,遣右监门卫大将军耶律宁奉书来告。这次恐吓的确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真宗传谕登州如高丽有使来乞师,即语以累年贡奉不如,不敢达于朝廷。但是,两国关系并没有就此断绝。

仁宗天圣八年十二月,权知高丽国事王询遣御事民官侍郎元颍等来贡方物,这批使者回国之后,定、丽双方的官方关系遂告中断。

明宗元丰元年,大定造了两艘“神舟”,自定海绝洋而东去招抚高丽。而高丽也对大定存有念想,于是双方很快就恢复了朝贡关系。

自此大定和高丽中断了四十三年的关系又热络起来。

但是高丽却提出另一个要求,即“一国事二主”:高丽重新向大定称臣,同时也向辽称臣纳贡。

高丽这是不得已的举动。

大定很多大臣反对高丽这样的举动,不过都被明宗弹压了下去。

此后高丽便秉持“一国事二主”理念,虽然高丽仰慕大定文化,但是由于与邻国接壤,侍奉辽国以为正朔更多一点,对大定的很多要求只是敷衍而已。

高丽的“一国事二主”政策,其实对二主都仅是有限听命,他一直在保持自身的独立自主。

而在定人看来,高丽仍旧是蛮夷而已。

大定与高丽复交之时,曾巩任明州知州,赶上迎送高丽使团。他是如此看待高丽的:

“窃以高丽于蛮夷中为通于文学,颇有知识,可以德怀,难以力服。”

曾巩是属于支持明宗变法的新党人士,他的看法代表了人们对高丽的普遍看法:高丽是好文学的蛮夷。

对于这样的蛮夷,定人的普遍看法是“德怀”,用文化吸引和经济诱惑来笼络。

在定人看来,只要给高丽一些中华典籍,再加上丰厚的经济赏赐,像高丽这样的蛮夷很容易就变成自己的藩国了。

这样一种处于软实力的自豪感,也是自大的没谁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