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三百五十五章 文士风流

鼎定河山 第三百五十五章 文士风流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二月,官家再次下诏,重申禁、毁苏黄之文。对苏黄文不得收藏学习,违反者以大不恭论罪。

崇宁帝重申严禁苏轼、黄庭坚文集:“朕自即位之初就废弃了元佑学术,近来却还有人在尊崇元佑党人苏轼、黄庭坚。苏黄二人得罪大定朝廷,与朕不共戴天,他们的片文只字,都必须焚毁勿存。有敢违抗者以大不恭论处!”

崇宁二年皇帝便发出诏令,“天下碑碣榜额,系东坡书撰者,并一例除毁。”

在毁碑的同时,皇帝还在全国各地立碑,这就是着名的“元佑党人碑”。

所谓元佑党人,就是当年反对王安石变法的“旧党”,几十年新旧党争,新党如今主政了,就想为旧党立块遗臭万年的碑,其中包含司马光、苏轼等人,一律名曰“奸党”。

不仅苏轼的书法碑刻要毁,他的学生黄庭坚的也要毁。结果黄庭坚比苏轼还惨,毕竟老师当时已死,学生可是眼睁睁看着这帮破坏分子动手的。

当时的朝廷毁苏轼的碑,重点不在书法,而在摧毁“苏学”。因为苏轼影响太大,如果仅将其定性为奸党,民间还广泛传诵其诗文的话,那等于白费功夫。

所以,碑砸了,文集诗集也要毁。首次发出诏令后,崇宁三年和六年,朝廷又两度下诏,苏轼等人文集一律除毁,谁敢抄写就抓起来蹲监狱。

不过,文人向来有风骨。崇宁帝喜欢黄庭坚书法,找人跟他说,你只要跟苏轼划清界限,就官复原职,重享荣华。黄庭坚淡淡一笑说,好的,他是我的老师。

苏轼还有个门人叫李之仪,因为拥护老师,罢官、下狱,始终初心不改。始终不负苏公者,不过三数人,李之仪就在其中。

再说说黄庭坚,喜欢开玩笑,经常戏谑同僚。他任职着作郎的时候,同僚大多都是饱学之士,文人扎堆儿的地方,难免出现相互嫉妒、轻视,轻则伤了和气,严重点就会结下仇恨。

黄庭坚工作的秘阁有个小食堂,掌管厨房的庖吏每天都会提前预订次日的食谱。

对美食很讲究,庖吏每次来请示的时候,他都会点一些美味的菜肴。

黄庭坚的同僚赵挺之是个山东人,北方人性格朴实直爽,不太讲究吃喝,有馒头咸菜就行。

每次订饭的时候,赵挺之都会说:“来日吃蒸饼(馒头)。”

黄庭坚经常偷笑不已,觉得这个赵挺之太搞笑了。

有一次,秘阁同僚聚在一起宴饮。

喝酒的时候,黄庭坚提议行酒令,就是说五个字的一句话,前两字合成第三个字,第三、四字合成第五个字。

众人觉得很有意思,于是纷纷表示赞同。

有人说:戊丁成皿盛。

众人叫好,说不错。

又有人说:“王白珀石碧”,也不错,还有点诗意。

还有人说:“里予野土墅”。

大家认为虽然一般般,但反应很快。

轮到赵挺之,有些卡壳,他憋了好半天说出一句:“禾女委鬼魏”。

这位刚说到“魏”字,黄庭坚脱口而出:“来力勑[chì]正整!”

发音像极了山东土话“来日吃蒸饼”。

众人哄堂大笑,赵挺之涨红老脸,羞愧难当。

过了几天,秘阁同僚们闲谈,赵挺之说:“我们家乡都很重视文化,如果替人家写一篇文章,人家就会推来一太平车的礼物相赠。”

黄庭坚接过话茬儿揶揄道:“不过是一些萝卜、酱瓜之类的东西吧!”

话音刚落,又引发同僚捧腹大笑。

赵挺之脸色变得异常难看,心里边“衔之切骨”,恨得咬牙切齿,两人从此结下仇恨。

赵挺之官路亨通,位列朝廷中枢后,终于盼到了报复黄庭坚的机会。

他授意转运判官陈举,把黄庭坚的一篇题为《荆南承天院记》的文章呈送给皇帝看,指控其面对自然灾害幸灾乐祸,还涉嫌诽谤朝廷。

皇帝大怒,将黄庭坚免除官职,迁徙至宜州监管。

崇宁四年,黄庭坚病逝于受贬之地,时年六十岁。

在睚眦必报的小人面前,可不能随便开玩笑,整不好真要命啊!

赵挺之为人,可见一斑。

是年,朝廷里善于涂脂抹粉的王相公被官家罢了相,天下似乎重新太平起来。

京师歌谣有唱:“三百贯,曰通判;五百索,直秘阁。”

歌中主人公便是王黼。

王黼初名王甫,因与东汉宦官王甫同名,故皇帝赐名为王黼。王黼长得金发金眼,嘴巴巨大,据说可以吞下拳头,讲究仪表,目光炯炯。有口才,才智出众但没多少学问,善于巧言献媚。

崇宁初,皇帝使臣把玉环赏给在杭州的蔡京,王黼侦知此事后,逐条上奏赞扬蔡京所推行的政事,并攻击张商英。蔡京再次入阁,感激王黼帮助自己,就任命他为左谏议大夫、给事中、御史中丞。王黼从校书郎之职,升到御史中丞,只用了短短两年的时间。

王黼遭父丧辞官守孝,过了五个月,朝廷重新起用他为宣和殿学士,皇帝赏他宅第昭德坊。原来的门下侍郎许将的住宅在左边,王黼待梁师成像父亲一样,称为恩府先生,凭梁师成的权势,逼许将搬走,白天就赶走了许将全家,道路上的人都很愤怒。王黼又为承旨,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后又被任命为特进、次辅。他由通议大夫超晋八阶,被任命为辅相,是大定开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另外赐给他城西的府第,他迁居那天,以教坊乐为先导,所需的东西,全都取于官府,是当时最受恩宠的人。蔡京辞官,王黼表面顺应人心,一反蔡京所为,罢方田,毁辟雍、医、算学,合并修会要、六典各机构,裁汰冗官,对远郡使、横班官的俸禄减半,茶盐钞法不再比较,对富户的科抑一律蠲除,天下人都称他是贤相。

他借位高权重之机为奸邪,搜罗很多子女玉帛享乐,和皇宫差不多。诱惑并抢夺徽猷阁待制邓之纲的妾,反而给邓之纲加罪流放到岭南。王黼升为少保、首辅。他请求设应奉局,自己兼任提领,中外钱财允许他随便用,竭天下财力供应奉局的费用。官吏揣摩皇帝和王黼的意思,凡是四方水土所产的珍奇之物,都苛取于百姓,但进奉给皇帝的珍品不到十分之一,其余的全归王黼。御史陈过庭请求罢去那些以御前使唤为名的冗官,京西转运使张汝霖请求罢去进奉西路花果,皇帝已经采纳,王黼又上章弹劾他们,二人都被流放远郡。

他又设经抚房,专门负责边事,与枢密院不相关。并检括天下丁夫,计口出钱,得钱六千二百万缗,竟然买了五六座空城来报捷。王黼率百官祝贺,皇帝解下玉带赏给他,并升他为太傅,封为楚国公,允许他穿紫花袍;他的车马、侍从等仪仗几乎和亲王相同。

崇宁帝对王黼十分厚待,把他的住所叫“得贤治定”,为他题写九处亭、堂的牌额。

正月里,听说王黼家中的堂柱上长出玉芝,皇帝亲临观看。

期间,皇帝偶然发现王府和隔壁府邸有围墙相连,且有便门可以随意来往,而隔壁正是另一宠臣梁师成住所。

朝中两大重臣交往竟是如此密切,私下里又做些怎样隐秘的勾当呢?王黼常常能投其所好,肯定是梁师成提前告知。内臣与外臣勾结,历朝历代都是忌讳之事。皇帝大怒。

朱勔原本就因应奉局的事与王黼有矛盾,知晓此节,遂趁机攻击王黼,连上奏折弹劾、举报。又有李邦彦蔡攸联合攻击。

皇帝借此为由,令王黼致仕,罢去其一应官职,同时罢免他的一些党羽。

因此事,“隐相”梁师成也为皇帝迁怒被贬。

二贼被去职贬谪,民间一片欢腾,太学生陈东甚至作诗以贺。

在冯过看来,这些个权宦奸佞固然是死不足惜,但罪魁祸首不正是纵容宠信这些人的皇帝么?自古昏君多奸臣哪。

其实,在大定文坛看来,梁师成虽然风评极劣,却也算做了些好事的。

据传,当年苏轼远谪之时,将家中侍婢送与梁氏友人,不足月而生梁师成,故史家多含糊其词。梁师成自称“苏轼出子”、“苏氏遗体”,也未遭到苏家的否认。梁师成顾及兄弟情谊,甚至对家中帐房说:“凡小苏学士用钱,一万贯以下,不必告我,照付就是。”

苏轼的文章被禁,在民间的都被毁去,梁师成便向崇宁帝诉委屈说:“我的先辈有何罪?”此后,苏轼的文章才慢慢流行。

关于梁师成是否为苏轼“出子”一事,文坛讳莫如深,大抵是默信的了。毕竟,苏学士是极可能做出此举的。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临行之际,有一位姓蒋的友人前来为苏轼践行。苏轼命婢女春娘奉酒,蒋见春娘貌美,十分喜爱,问苏轼:“学士此番去往黄州,春娘也要被送走了吗?”苏轼回答:“打算让她回娘家了。”蒋说:“我想用白马跟你换春娘,怎么样?”白马珍稀,婢女唾手可得,苏轼觉得这笔买卖不赔,于是欣然应允。

没想到春娘性格刚烈,她上前质问苏轼说:“学士以人换马,难道我比畜生还低贱?”言毕,又写下了一首绝命诗:“为人莫作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今日始知人贱畜,此生苟活怨谁嗔。”然后,春娘就一头撞在槐树上,香消玉殒了。

呃,此事虽真伪存疑,但若是真事也不出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