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三百五十六章 乱世伊始

鼎定河山 第三百五十六章 乱世伊始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一篇《江城子》,情意缠绵,字字血泪,让无数人感动于一代文豪苏轼对亡妻王弗的深沉思念和无限深情。

自古才子出情种,苏轼深情而不专情。王弗去世后,苏轼先是娶了她的堂妹王闰之为续弦,后又纳了西湖名妓王朝云为侍妾。很巧合,苏轼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女人都姓王。

世人熟知的苏轼妾氏,唯有王朝云,但其实苏轼却是有妾数人。这并不奇怪,大定文人地位高,除了王安石、司马光等少数“禁欲系男神”,大多数士大夫都是妻妾成群,家中另有歌姬舞姬侍女无数。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外放。每次被贬,他都会将身边姬妾或遣散、或送人,其中还有两位侍妾当时已经怀有身孕。

但以妾换马一事确实有损苏大学士人设,太不近人情。而春娘呢,她身世可怜,刚烈自爱,又确实令人同情、令人敬佩,最后那首绝命诗更是写出了无数女子的命运悲歌,极易引起共鸣。

那么问题来了,苏轼一方面爱妻如命,一方面又以妾换马,他到底是情圣还是渣男?

对此,不同人必定会有不同看法,笔者不妨说说自己的理解。

首先,苏轼深爱王弗、敬重王闰之、怜惜王朝云,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他的诸多诗词作品中均有体现。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再说“姬妾送人”和“以妾换马”。苏轼被贬外放时确实曾经遣散家中姬妾,这在他自己的诗词作品中同样有所体现。但苏轼这么做的原因,并非冷血无情,恰恰相反,他是因为知道贬谪后生活艰辛,不忍连累一众姬妾,这才将她们或送回娘家,或送入豪门。只有朝云,不离不弃,甘愿跟随苏轼吃苦。

而婢女侍妾确实属于主人的私人财产,可以进行一定的交换和买卖。

南北朝时期的梁简文帝萧纲曾做了一首宫体诗《和人爱妾换马》,以弃妇的角度抒发自己遇到薄情之人,被当做物品一样拿去与人交换的悲惨命运——“谁言似白玉,定是愧青骊”,谁知我这如花似玉的人儿,竟连一匹青黑色的马都不如!

曹操的儿子曹彰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了一匹上好的白色宝马,特别想拥有。于是便设宴邀请白马主人,召来自己的一众美妾,对那马主人说:“予有美妾可换,惟君所选”——用我的美妾换你的马,你可以自己随便挑一位。

那马主人便挑了一个自己中意的美妾,曹彰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宝马,并将其取名为“白鹘”。

这则故事前面还形容曹彰“风流倜傥”,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人们根本不会认为这有什么不妥,反而将其视为“潇洒”,对他们来说,妾这样的女子,就好比骏马之类的玩物,都是供他们玩乐的。

妾的地位低到不可思议,她们是可以通过买卖得来的,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

妻为“娶”,妾为“纳”,娶妻之财为“聘礼”,纳妾之财为“买妾之资”,所以说妻和妾之间不得僭越,就算是备受男主人宠爱的小妾,也是无法随便上位,取代正妻的。

所以,虽说苏轼这桩拿妾换马之事貌似人设崩塌,但这种“贵马贱人”的事件是真不少,而且相当一部分文人骚客并不觉得这类事情有什么不妥,往往将其当做风流雅事而写进文章。

白居易写“安石风流无奈何,欲将赤骥换青娥”,李白说“千金骏马换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张祜有“一面妖桃千里啼,娇姿骏骨价应齐”……爱妾换马简直成了一种风尚、文学现场,不断被援引。

《汇苑》中说:“妾,接也,言得接见君子而不得伉俪也。”就是说,妾在家庭中不过是供男人交接之用,不能算做合法配偶,地位相当低下。

妾根本没有人格,也不能享受“妻”的待遇,比如《昌律疏议》明确规定,“妾乃贱流”“以妾及客女为妻,徒一年半”,这都写进法律了,简直是一日为妾,终身为妾,你可以往下降,但决不能向上冲。她们就是男性的附属品,还是可交易的那种。

这种观念是整个主流社会都认同的,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大家的观念自然也会受到影响,最终认为这就是正确、理所当然的,所以就算是出现了爱妾换马,在现而今也不是什么大事,甚至以此为风流,毕竟“英雄爱宝马”,妾又哪里比得上文人士大夫们想要体现的英雄气概呢?

名士风流,文人多情,至大定朝已臻巅峰,苏学士所为,不应为世人不齿也。

只是文治武功向来冲突,正所谓文武相轻不可共存者也。大定文风鼎盛、繁荣造极于世,便难免武力疲虚、兵备匮乏,于外频吃败战而贡岁币以应之,在内则盗匪四起、民乱不已,实为乱世之开端、亡国之征兆。

常佶在被选为继位人时,就有人认为其轻佻、不似人君。果不其然,上台没几年,就开始不顾民生,大肆享乐搜刮,大定政治变得极为黑暗。一、借恢复新法任意勒索。

比如恢复免役法,朝廷不断增加各种名目的雇役钱。举一个例子,巩县的役钱,由元丰时每年的四百贯增加到二千九余贯。

在丈量土地过程中,贿赂公行,弊端百出。兼并之家、形势户多减免赋税,把负担都转嫁到下户头上。

二、肆意改盐茶之法,聚敛民财。

朝廷先恢复榷茶法,在产茶的州军设官场专卖,禁止商人、园户私相贸易。三年后罢官场,允许商贩向园户买茶贩卖,由官府抽税后批给''茶引''。朝廷一年的茶税收入达四百余万贯。每年以一百万贯作为皇帝私房钱。

朝廷还大改盐钞法,废除东南六路官运官卖制,由商人任意向榷货务出钱买盐钞,凭盐钞去产地领盐,再到指定的州县贩卖。但是,朝廷的钞法不定,屡次更易。商人出钱买钞,尚未领盐,钞法已变,又须贴钱领新钞,如无钱更换新钞,则旧钞也失效。往往上午还是豪商,下午就沦为乞丐。

三、直接抢掠民田。常佶用宦官直接抢掠民田,作为皇帝个人庄田。他派宦官陆续设置''公田所''、''西城括田所'',在京西、京东、京畿、河北等路,以把官田、荒地、逃田、退滩等收归官府为名,将大量民田指作''天荒'',掠为''公田'',课取''公田钱'',强占的田地共达三万四千多顷。大批百姓被夺去田地,背井离乡。

四、挥霍常平仓积蓄。

皇帝还将各地常平仓贮存钱谷搜罗一空。王安石变法时积存的钱谷,可支用二十年。到崇宁朝时,各地仓库常年有六百万石的积储,以备丰歉平抑粮价。但被常佶全部用来作为上供,被他挥霍一空。明宗时皇宫每月开支约三十六万贯,到崇宁朝时增加到一百二十万贯。

五、花石纲。

常佶设立造作局,搜罗各种花石树木运到京师赏玩。最初在江浙取花石进奉,后来所运花石规模不断扩大,动辄用船数十艘,每十艘编为一''纲'',号''花石纲''。一个运花石的船队要数千人,一块石头的运费达三十万贯钱。又用铜二十二万斤铸造九鼎,饰以黄金,建造九座大殿安放,称九成宫。

他还仿余杭凤凰山式样,用人工筑大土山,名万岁山(后更名艮岳山)。最高峰高九十尺,山周十余里,用山石万计,都由各地限期运来。山上建造亭馆楼台,穷极华侈。皇帝整天在宫中玩乐,宫中美女多至以万计。每到节日,皇帝便聚集百官,纵情享乐。

自常佶登基以来,大定实际的统治极其黑暗、腐朽,百姓苦不堪言。

皇帝如此不顾百姓死活,农民被苛刻的统治逼得没有活路了,最终只有“起义”。

五路伐宁、北伐征燕,靡费军资补给无数,大多都摊派在河北、山东、河东百姓的头上。

这还不算,官府为了自己省事,还强迫百姓把粮食运到燕京交纳。运送一石粮食的盘费达十几石到二十几石。这直接让这几个路的百姓破产,简直是灭顶之灾。朝廷还要加收免夫钱(不当夫役就要出钱),数额达六千二百万贯。这些合在一起,老百姓没有活路,只能起义。

还别说,大定冗兵很多,虽然对外打仗不行,以失败居多,但是用来对付农民起义军是有效的。冗兵也是正规军,毕竟有训练、有盔甲武器,用来对抗没有经过训练、缺乏盔甲武器的农民起义军是占绝对优势的。因此,只要定廷反应过来,派大军对付农民起义军,那么农民起义军很快就难以支撑。

方腊、杨幺如此,宋江如此,自去年下半年开始此起彼伏的高托山、张仙大抵也如此。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