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三百五十七章 风声鹤唳

鼎定河山 第三百五十七章 风声鹤唳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除了高托山及张迪之乱,又有青州张仙、济南府孙列、沂州武胡、大名府杨天王、郓州李太子、密州徐进、水鼓山刘大郎等人揭竿而起,这些起义规模从十几万人都几万人不等,其余小规模的农民暴动更是数不胜数。

朝廷依然惯伎重演,一方面任命宦官梁方平为河北、京东制置使,率领刘光世、张俊、杨惟忠、辛兴宗、王渊、韩世忠等将领,分头镇压;另一方面,又采取招安政策,对农民军进行分化瓦解和诱降活动。

崇宁五年十二月皇帝下诏:农民军“如能出首,应已前罪犯,一切不问,并与释放,……内有系首领人,当议优与补授官资。”

崇宁六月正月的诏令中又说:农民造反是由于政府“用非其人,政失厥中,徭役荐兴,使民不能自存。”表示农民军只要不杀人放火,“余一切不问,并与放罪”,还可以免除崇宁五年农民未交纳的各种赋税,只要投降,义军首领还可“具名闻奏,当授以官爵”等等。

在大定政府的军事镇压和政治诱降下,农民军内部一些意志薄弱者便动摇了。

高托山在望仙山“起义”,率部活动于青、徐、沂、密等州,众至三十万,声势极盛。崇宁帝以内侍梁方平为河北京东制置使率兵镇压,杨惟中、王渊、张俊、辛兴宗、韩世忠等皆预其役。仅半月,高托山战败投降。

河北青州张万仙号“敢炽”,率领起义军号称十万人。二月,在擂鼓山战败后,便失去斗志,接受招安,向大定朝廷投降,崇宁帝也下诏“补官犒设”。

活动于山东的起义军贾进,有众十万,曾南进抵达淮上,朝廷遣使招安,率不生还,劝降使者全被杀死,定将辛昌宗率兵围攻,也被打得军败身没。但后来这支队伍也没有坚持到底,三月,在张仙被招安之后不久,贾进与五十多位首领也投降了,十多万农民军从此瓦解。

另,两浙地区也不安宁。

在镇压方腊起义的过程中,大定官军为了取得首级报功领赏,他们进入起义地区后,不问是否起义军,见人就杀,甚至有的士兵还闯入农民家里,将全家杀死。因此,“是役也,用兵十五万,斩贼百余万,自出师至凯旋,凡四百五十日,……所杀平民不下二百万”。

官军的大屠杀,激起了人民的更大愤怒,许多人逃入深山,决心与大定统治者斗争到底。

另外,在镇压方腊起义之后,崇宁帝很快又恢复了“应奉局”,让宰相王黼和宦官梁师成两人主持,继续对江南人民进行勒索。在东南地区作恶多端的朱勔,因方腊之乱一度被撤职,这时也被起用,重新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

总之,在镇压方腊起义之后,东南人民所受封建压迫剥削依然很重,阶级矛盾并未得到缓和。因此,农民的反抗斗争自然也没有停止,只不过化整为零罢了。另外,不堪压迫剥削的农民,还发动了一些新的“起义”。

比如淳安县咸平洞一带农民,为了报仇,他们又“集结死社”,并“侵掠州县”,浙西安抚使慌忙调集严州(原睦州,方腊起义失败后改名)禁军二百人及土豪方庚等前往镇压。永平乡管村农民管孙众等人也啸聚报怨,他们打进地主唐三十六家,杀死了这个恶霸地主,并毁其房屋,剿了他的家。农民徐横、徐机、徐公爱等人,也各有纸甲器刃,结集贼众,抢了一家汪姓地主的钱米,并与前来镇压的土军、团丁等进行战斗。

总之,各地民乱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难以遏制。

嗯,造反福利好,大伙凑热闹。

一时间,大定朝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大定君臣焦头烂额、疲于奔命,大定江山动荡不安、风雨飘摇。

值此多事之秋,冯过也无法独善其身。

盖因威胜军也出了位造反达人——“河北田虎”张迪!

仅仅半月余,张迪便如蛟龙出海般搅动风云,其势也汹涌,风头之盛一时无俩。

张迪者,人送绰号“河北田虎”,本是威胜州沁源县一个猎户,有膂力,熟武艺,专一交结恶少。本处万山环列,易于哨聚。又值水旱频仍,民穷财尽,人心思乱。

张迪乘机纠集亡命,捏造妖言,煽惑愚民。初时掳掠些财物,后被通缉遁入山林,不知所踪。

但自崇宁六年正月末始,张迪纠集聚拢数万流民侵州夺县,官兵不敢当其锋。

那张迪不过一个猎户,为何就这般猖獗?

盖因文官要钱,武将怕死,各州县虽有官兵防御,却都是老弱虚冒。或一名吃两三名的兵饷,或势要人家闲着的伴当,出了十数两顶首,也买一名充当,落得关支些粮饷使用。到得点名操练,却去雇人答应。上下相蒙,牢不可破。朝廷费尽金钱,竟无一毫实用。到那临阵时节,却不知厮杀,横的竖的,一见前面尘起炮响,只恨爷娘少生两只脚。倒也有几个军官,引了些兵马,前去追剿田虎,那里敢上前,只是尾其后,东奔西逐,虚张声势,甚至杀良冒功。百姓愈加怨恨,反去从贼,以避官兵。是以,仅二十天时间,流寇乱军便占去了四州五十二县。那四州:一是汾阳,二是昭德,三是晋宁,四是盖州。那五十二县,都是这五州管下的属县。

张迪攻下汾阳后,在此起造宫殿,伪设文武官僚,内相外将,独霸一方,称为晋王。兵精将猛,山川险峻。

张迪作乱有他成长的土壤,天灾、民穷、人心思变、妖言惑众,地理优势、关键还有朝廷和官府的**、欺压良善、杀良冒功等等行为,造成朝廷“失道寡助”的局面。

老百姓不管那些,他们管不了,他们只能管得了自己。当他们赖以生存的一亩三分地受到侵犯的时候,并且性命还不保的时候,他们就会走上反抗之路。“官逼民反”便是社会现实。

张迪乱军虽号称有三十万之众,但多流民,实无多少战力,却能席卷四州之地,本地厢军都是吃干饭的不成?

山西并无禁军屯驻,只有厢军。

太祖创禁军更戍***流更戍他地,更戍以指挥为单位,通常一次以三年为期,家属不得随行,到期回原驻地,拣选精壮士兵补充上一级禁军,淘汰老弱士兵降充下一级禁军或厢军或退役。禁军更戍分为屯驻禁军、驻泊禁军与就粮禁军。

屯驻属正常更戍,大多派往内地州、府,属当地地方长官知州、知府等管辖。地方州、府都设有兵马都监或监押,具体负责屯驻禁军及厢军等的管理、训练、调遣,以及当地的治安及处理军民纠纷等,屯驻禁军带有朝廷派驻地方的治安部队性质。以后禁军大增,大量禁军常驻于外地的某一地方,也依更戍法而被派往其他地方,三年或二年、一年回原驻地。

凡是更戍到边防地区如河北、陕西等地,当地设有驻泊都部署(都总管)或部署(总管),管辖驻泊禁军,带有朝廷派往边境地区的边防军性质,凡是武臣专任的驻泊都部署或部署,对于边防事务可自行处理而不必与知州等地方长官商议。

就粮禁军有三种情况:

一、在当地拣选乡兵、厢军中的精壮士兵为禁军,如陕西“保捷”禁军,就是“三边之兵,间因事宜升为禁军者,是为就粮(禁军)”,是长驻当地的禁军。

二、如“就粮者本京师兵而便廪食于外,故听其家往”,是以就粮禁军的名义长驻外地。

三、是临时将禁军从缺粮地方移屯粮食丰收地区,情况改变后回原驻地。如“俟将来岁丰,令还京师”。

本朝初将各地军队中精壮者抽调朝廷成为禁军,余留本州备役使,谓之厢军。以后厢军主要是招募饥民,部分来自流放的罪犯。禁军武技不合格者亦降为厢军。虽间或出戍外地,但很少进行军事训练,主要从事工役或杂役,厢军因而也称“役兵”,地方厢军属各州、府管辖,厢军隶属于宣徽院。厢军的兵籍归枢密院,元丰改制后归兵部。作为地方军的厢军,名义上由侍卫马军司、步军司管辖。

首都的厢军,服工役、杂役于首都开封的步驿、诸城门等的,属开封府;服役于朝廷的诸司库务司、东西八作司、金明池杂役、作坊、内酒坊等七八十个部门的,分别隶属于三司、各提举司;元丰改制后,则分属太常、太仆、太府、光禄、司农诸寺和军器、少府等监,以及侍卫步军司、枢密院、兵部等,承担着从造酒到修城等各种工役、杂役。

地方的厢军,大多以其所从事工役作为军号,如桥道、开河、开道、采造、装卸、司牧、作院、水磨、酒务、壮城、牢城等,都是专门的役军。也有以壮武、武捷等众多军号命名的厢军,则主要是作为地方军,需要时也从事杂役、工役。

当然,厢军有时也参加战斗,尤其是是边境州、府的厢军,厢军虽然只是地方军、役兵,但毕竟是有组织的军事群体,比之普通民众,更容易甚至是首先得到守城官员的重视,率以抗敌。沿边地区的厢军,至真宗时期经常作为边防军,不只是如守城时参加防守战斗,其精锐的部分有时还可替代原先驻防的禁军,故而厢军也是禁军主要的来源之一:或是补充原有禁军的缺额,或是建立新番号的禁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