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三百六十二章 间谍新传

鼎定河山 第三百六十二章 间谍新传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左传·哀公元年》:(少康)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豷,遂灭过、戈,复禹之绩。

女艾,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女性间谍,帮助少康刺探寒浇,中兴夏朝。上古风俗,女子未嫁称“女”,已嫁称“妇”,又因上古姓氏分离,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女娲、女修、女节、妇好、妇妌等人,皆以此规则而得名。女艾为“艾”姓,故名为“女艾”。后世姓氏混淆,后人以艾为姓。

西周设置士师掌管邦谍,《周礼·秋官·士师》“士师之职,……掌士之八成,一曰邦汋,……三曰邦谍……。”异国欲来侵伐,先遣人往间候,取其委曲,反来说之,其言谍谍然,故谓之邦谍。这时候的间谍特务还主要体现在军事方面。

东周是一个战争频繁的时代,春秋时期的晋国设有候正一官,是军队中负责谍报侦察的官职。同书(即《左传》)襄公十九年又有候奄,与司马、司空、舆尉等并列。《国语》中的“元候”。

战国时期的周王室、赵国、齐国、秦国都设立候这一官职,用于侦查敌情。

汉代军队当中有专门进行侦查活动的“候骑”和“斥候”,并且出现了专门管理侦查活动人员的官吏“候吏。”汉武帝天汉二年,使光禄大夫范昆及曾任九卿的张德等,衣绣衣,持节及虎符,用军兴之法,发兵镇压农民起义,因有此号。非正式官名。绣衣,表示受君主尊宠。后来此官职一直存在,在王莽时被称为“绣衣执法”。亦省称“绣衣”、“绣衣吏”。此时的绣衣御史并不是完全的间谍,只是负责镇压农民起义,还没有履行监视人民这项职责。

三国时主要沿袭汉代的制度。曹操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侦查臣下的言行,设立的专门的特务机构,名为“校事”,“校事”为最高统治者充当耳目,负责监察百官与吏民。到了曹丕称帝的时候,已形成“上察百官,下摄众司,官无局业,职无分限,随愈任情,唯心所造。法造于笔瑞,不依科诏,狱成于门下,不服复讯,”的侣撅局面。东吴也设立了相应的机构叫做中书或典校,由于其毁短大臣,排陷无辜,在责难声中被取消。但是此时吴国边境已出现反间谍组织,“刺奸屯”每个刺奸屯有五个兵,屯长(贼曹)一人,负责边境反间谍和报警任务。

北魏时,还曾设立了“候官”这一间谍性质的机构来监察百官。《魏书·刑罚志》中载有:“(文成帝)增置内外候官,伺察诸曹外部州镇,至有微服杂乱于府志间,以求百官疵失。”这个特务间谍机构具有专业的水准,权力非常之大,被孝文帝裁撤时,已经发展至千余人。

昌肃宗时的太监李辅国,权重位高,竟达到威逼皇帝、擅杀皇后的地步。为了维护其权势,李辅国秘密组织了一个由数十人组成的间谋组织机构“察事”,其成员称为“察事厅子”或“察事厅儿”,这些人专门对宫廷官吏进行政治侦察、控制活动,从而建立中国侦察、间谍史上的第一个特工组织。

大定太平兴国六年改武德司为皇城司。掌宫城出入、周庐宿卫、宫门启闭。每门给二铜符与一铁牌,左符留门,右符请钥,铁牌则请钥者正随,按时参验。凡臣僚觐见皇帝,上下马有定处,自辅臣、亲王以下,所带人员有定数。以内侍派遣亲事卒伺察臣民动静,报告皇帝。有干当官主管本司事务,以武功大夫以上武官及内侍都知、押班充任。

冯过捣鼓出“悬镜司”显然是违制的,但这年头类似的事多有发生,定廷自顾不暇,哪管得了这许多?譬如,朝阳王麾下便有一支情报力量唤作“绣衣卫”,几乎是公开的,也未见得皇城司检举查办。

作为冯氏武装护卫力量的核心骨干,只有十八人,以冯为姓,以数字为名,皆是家境贫寒的孤儿,受冯家恩重,忠诚度是毋庸置疑的。

而冯七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年青有冲劲,却又做事稳当,心思缜密,实为悬镜司司长的不二人选。

至于时迁,真的是天生的谍子,拉他入伙算是意外的惊喜。

收服时迁,盖因一桩命案。

冯过接到报案时,觉得很荒唐,但“时迁”这个名字让他多了几分关注,并让冯七去打探其人其事。

冯七所探听而来的委实算得上是传奇故事——

原来这时迁出生于铜鞮县一破落户,自幼家境贫寒,母亲病亡,他与父亲相依为命。

好年好景时,父子二人紧抓慢挠,也能勉强度日。一遇灾荒,便要拉起打狗棍四处讨饭。

时迁十五岁那年,遇上了大灾年,又是蝗虫又是干旱,田中颗粒不收,这下苦了穷苦百姓。时迁父子为了糊口,分头讨饭。老父惜子,每每讨些残汤剩饭,便推说自己吃过,尽量让时迁吃饱。天长日久,时迁的爹爹便饿得腿脚浮肿,卧床不起。见此情景,小时迁只疼得五脏俱裂,心里想:如此坐在家里等死,不如找条生路,可是出去聚众,万一出事,就要祸及老爹。思来想去,何不瞒着爹爹到大户人家去偷?神不知鬼不觉地把钱财弄到手,回来也能让老爹吃顿饱饭。时迁拿定主意,当天夜里,待爹爹睡熟后就摸出门来。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时迁朝十几里的万户庄奔去。万户庄有个大良叫万士良,是个吝啬鬼,为人刻薄毒辣。家中虽有良田千顷,资财万贯,灾荒年头却一点儿钱粮也不肯施舍,老百姓没有不恨他的。时迁觉得偷他的东西最合适。来到万家院外,抬眼望去,只见房高墙厚,很难攀登。时迁费尽气力刚爬上墙头,却见一条护家恶犬狂吠着朝他扑来,时迁怕惊动家丁,慌忙溜下墙,逃回家去。

时迁不死心,第二天又偷偷摸到万家后院,刚刚爬上墙头,就听墙外有人喝道:“小小年纪,为何黑夜爬人家墙头?”时迁闻声,只吓得心惊肉跳,心想这回可没命了,被他们抓去打不死也要脱层皮。他眼一闭就往墙下蹦,不料身子并不着地,倒被一双手托住了。时迁稳住神,定睛一看,面前站的不是万家的恶奴家丁,而是琉璃寺的年过七旬的主持方丈灵公长老。

原来离万户庄不远,有一座雄伟壮观的寺院,寺内大殿里供奉着一尊燃灯古佛,佛前有八盏璃灯,故而这寺院得名琉璃寺。寺院的主持方丈灵公长老,是一位身怀绝技,精通各路拳法的武和尚。这灵公古怪,武艺虽高,却从不轻易收徒传艺。时迁早闻大名,便常常到琉璃寺偷看灵公练武。今日灵公出外会友,回来晚了,路过此处,正碰上时迁爬墙,怕他出事,便呼唤一声。

时迁不知长老心意,此时纳头便拜,求长老开恩。长老扶起他,说道:“这里不是说话之处,你随我来。”便将时迁领至琉璃寺。长老问起姓名家氏,时迁一一奉告。长老道:“小小年纪,为何有这种念头?”时迁忿忿不平地说:“当今无道,官吏横行,大户人家花天酒地,肆意挥霍,穷苦百姓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许他们不仁,就兴我们不义,总不能活活地等着饿死!”灵公见他人小志大,胸怀正气,不是之辈,便哈哈笑道:“你如此口出狂言,就不怕杀头吗?今日幸亏碰在老衲手里,凭你身无一技,如何能干得了那勾当,不是活活去送死吗?”时迁一听是理,转念又想,我何不趁机会拜他为师,学一技之长,日后也好闯荡江湖。想到这里,又扑通跪倒:“长老,佛家以善为本,百善孝子当先。我虽有尽孝之心,可是身无技艺,上不能养活老父,下不能保全自身,实枉为一男儿汉。今日愿拜长老为师,请收下。”长老见他一片诚心,又有灵秀之气,便应允下来收其为徒。

三年过后,灵公便想试试时迁的本领。

一天夜里,鼓打二更,灵公从睡梦中把时迁唤醒,说是要和他一起去偷,偷谁家任时迁选择。时迁心中高兴,赶紧收拾准备,穿上一套夜行衣,顺手将晚饭时剩下的一个香油素馅大包子揣在怀里。师徒二人说走便走,拧腰甩膀,施展本领,越墙穿脊,脚下生风,霎时来到万户庄。师徒刚上墙头,恶犬扑来,时迁掏出包子将恶犬引开,师傅见有心计,暗自赞许。二人飘至上房门口,听得主人在西间已,灵公便用匕首拔开门闩,轻推门扇,溜进放箱柜的东间。借着微弱的夜光,师傅看准红漆大柜,开了柜锁,示意时迁跳进柜内,随即去将柜盖扣上,又上了锁,并对时迁轻声说:“我先走一步,在寺院等你。”便悄然溜出房门。

时迁被锁在柜内,心内恍然大悟,明白今夜师傅是要试他的本领。好个时迁,他先在柜中摸索一阵,将两包银子揣入怀内,然后用指甲抠起柜壁来,发出像老鼠啃东西一样的“咯吱、咯吱”的响声。声音惊动了主人,忙叫丫环起来撵老鼠。待丫环端灯开柜的当口,时迁一口气将灯吹灭。丫环只得回卧室重点灯。这时,时迁便像狸猫一样溜出来。

这便是偷技大成,艺满出师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