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三百六十五章 初露峥嵘

鼎定河山 第三百六十五章 初露峥嵘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刘光世领命征剿张迪乱寇,包括威胜军在内的五个军州皆出兵辅佐。

但汾阳、昭德、晋宁、盖州皆为匪寇所占,各路厢军溃散,逃兵四下乱窜无法收拢,惟威胜军两营厢军可使,除却留守兵力,大抵只有三千余军士可以参加剿匪。

作为通判的冯过,虽无明令要求其协同作战,却也是有此职责的,终究还是参与了进来。

对于此起彼伏的“起义”,他是发自内心的反感乃至于厌恶。虽说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这些所谓的“揭竿而起”固然有反抗统治阶级的**、昏政等因素,但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一己私欲,并非真的是想带领苦难民众翻身做主、摆脱噩运。

就拿最为轰轰烈烈的方腊摩尼教起义来说,真的是为了正义?

方腊为人豪爽,深得人心,又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又是贫苦出身,于是有许多生活困苦的农民追随他。方腊起义利用了摩尼教,他自号“圣公”,与朝廷分庭抗礼。

尽管方腊之乱只持续了一年多,但是祸延六州五十二县,戕害百姓二百多万,他败亡后所掠妇人自他的巢穴中逃出,全身**,自缢于林中的,相望百多里。

一方面,方腊“起义”是一场反压迫的阶级斗争,崇宁帝只知贪图享乐,把江山社稷全都放在乱臣贼子手中,以蔡京为首的官员把持朝政,加速了大定朝廷的**。

另一方面,方腊以摩尼教的名义招揽起义群众,所以在很短时间内,方腊就召集了大批起义主力军。然而方腊所信仰的摩尼教和中国传统信仰的儒释道不同,导致了方腊占领这些地方后对不信摩尼教普通百姓的迫害。随着起义发展,方腊集团的上层人物也开始腐化,上面所讲的“所掠妇人,全身**”应该是供他们享乐。

所以,所谓方腊起义只是一场动乱。

历史上的大动乱都会导致大量人口死亡。

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重要战区的户口数大都减少了百分之八十以上,冯翊、西河、上郡、北地、朔方、定襄五郡的户口数则减少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东汉桓帝在位的时候,中国的人口是五千六百多万,但是经过随后的黄巾军起义以及董卓之乱,中原群雄的相互内战,到了赤壁之战结束的时候,中国的人口下降,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中国人口只剩下了一百四十万。

昌末农民大起义和改朝换代混战持续了十八年。十八年间,三分之二的人民死于非命,人口从四千六百万锐减到一千六百万。在混战激烈的地区如中原、关中一带,人民幸存的不到十分之一。

中国的正统文化当然包含了全部**制度的意图和基因,然而它与底层文化的区别在于,它以王道和大同为面目,包装得比较得体,而底层文化却是对****裸的欢呼和肯定。其实,农民从来不是**统治的异己因素。

他们比其他阶层的人更具皇权意识,更崇拜权威。他们甚至比上层社会的成员更认同**体制。或者说,农民们的**性格往往比统治者还要鲜明和强烈。他们最豪迈的宣言不过是“彼可取而代之”,“大丈夫当如是也”。他们的家长制作风、权威主义倾向,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比统治阶级更甚,而他们的统治技术,更为粗犷。这就决定了,一旦他们掌握了权力,他们对阶级兄弟往往更为残忍,他们的统治手法往往更为暴虐残酷,他们的政权自私性更强。

那些为历朝历史研究者所乐道的“均田”“均富”等平均主义要求,和摧富益贫的口号,追其源头,这些思想观念最初却是由儒家的创始人首先提出来的,而不是由造反的农民发明的。所有的农民起义口号,都没有超出封建宗法制度的范畴。

中国历史上数千百次惨烈的农民起义,并没有带来基本制度上的突破和创新,没有为中国历史冲破循环状态提供任何可能。农民起义的目的,不在于摧垮不合理的制度,而是进行调整和维护那样的制度。它是一次大修,是一次保养,是一次升级,而不是一次革命和创新。农民起义只是**主义释放矛盾的一种调节机制。农民起义如同越狱,而每一次越狱之后新建起来的牢狱,就设计得更为科学合理,抗爆性更强。农民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比以前更严密的控制,是更坚固的监狱,是更好的驯化,是国民性格上的进一步退化。

农民是最为安分的一个群体,他们知识较少,生活安定而少变化。因此,不到万不得已之时,他们是不会起来反叛的。何为万不得已之时?是为其生存都保障不了之时。因此,农民起义中的大部分人,是为了生存而战。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补给方式是掠夺,他们的作战方式是流窜,他们很容易被招抚。他们缺乏知识,亦缺乏儒家之类可作为政治蓝图的东西,于是往往没有一个坚定的政治纲领和指导战略。这些局限性使他们难以真正发展壮大,即便壮大起来,仍然可能如无头苍蝇,难觅方向。他们携带着农民的习性,重视实利,而非长远利益,亦难有高尚情怀,难免充满自私自利的气息。这一切都阻止了他们的发展壮大,使其难以走向成功。农民起义势力在治理地方乃至治理天下中也处于劣势。刘邦当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例子,他善用人才,处理的相对比较好。而其他的农民起义领袖,则多不善于此。

而且,农民起义的破坏性巨大,对文明的进步往往有阻滞作用。在打天下过程中,农民起义破坏性大,这缘于他们的动机——求生存,求财富。特别在起义初期,他们为生存不择手段,掠夺是常事,肆意杀戮也不罕见。这些都对社会经济与文化造成巨大破坏。而当其得到领地建立政权乃至统一天下之后,往往仍不能引领文明的进步。为何呢?其领导阶层多出于平民阶层,甚至是最为穷苦的民众,由于客观原因,他们往往缺乏知识,并且对士大夫阶层多持仇视轻蔑态度。而千年中华文明的主要传承者和引领者正是士大夫阶层。农民起义者执政后,往往不能真正尊重士大夫,对经济文化的发展多有禁锢举措。

这些都是那个时空的后人所总结的,大致反应了历史上农民起义的成败得失,可谓是一语中的。

说到底还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如方腊、宋江、张迪之流,打着“均贫富”、“替天行道”之幌子,实则只为牟取个人利益,比之**朝廷、贪官污吏更为可恶。

尤其是那张迪,“河北田虎”,果然是人如其名,何止是劣迹斑斑,简直是为祸一方、作恶多端的霸王,平素鱼肉乡里、作威作福,勾连权贵坏事做尽。一旦东窗事发,主子们如烫手山芋般甩锅尚嫌不及,又怎会不识时务的再包庇?他倒是个狠人,那就干脆一拍两散,落草为寇尤觉不够,索性占城为王。

虽然所谓的“晋王”号称麾下有十万大军,但其中大部分是被裹挟的贫苦百姓,根本就无即战力可言。

在冯过看来,招安于对张迪此獠无异于放虎归山,就当一棒子打死,以免再成祸害。

坏事做尽,一个招安投降就能洗白脱罪,甚至摇身一变成了有官身的公人,这岂非太荒谬了,但偏偏就不止一次的发生了。这样的大定,真的是够颠覆三观的。

在剿匪一事上,宗泽与冯过态度一致,同样主张绝不可轻易放过张迪等罪魁祸首,否则会让民乱之势愈演愈烈。

关于如何征剿,三人讨论了一番。

张光世认为难点在于,张迪侵占四州数十县并分派心腹信任之人守城,而朝迁征伐兵力只有一万,自是不能分兵出击,但若集中一点,又恐贼寇据城待援,又或趁乱遁入莾莾大山,再想擒获则难矣。

见二人并无良计,冯过咳了声,说了四个字:“示敌以弱。”

宗、刘齐齐望向冯过,等着冯过往下说。

冯过组织了一下措辞,慢慢的说了他的建议。

张迪起事以来,所到之处官兵一碰即溃,到后面更是望风而逃,导致数十县落入其手,几乎是不费吹灰之力。如此一来,官兵给张迪造成的认知是不堪一击的。(冯过没有明言的是,所谓的“晋王”横扫各地厢军,说到底只是菜鸟互啄,只是厢军更怕死而已。)是以,实不必担心张迪会弃城逃窜。而乱匪占据数十县,只集中力量攻汾阳一点即可,只要擒获张迪,余者自会溃散。至于说担心张迪会据城死守待援,只要速度够快即可。具体之计,可以厢军佯攻汾阳之外各处,一万禁军挑选精锐攻汾阳,余者扼住逃向群山的关口。张迪盗贼始终是乌合之众,攻城时可佯装失败而邀击他们,届时敌势必然混乱,再以骑兵破阵,可以攻取也。

听罢冯过之计,刘光世沉吟片刻,笑道:“改之真乃文武全才也。”

宗泽也是面露嘉许,频频颔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