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三百七十章 完美追踪

鼎定河山 第三百七十章 完美追踪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乱世之际,受苦受难的必是百姓万民。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都说民以食为天,但有些东西老百姓可不是想吃就能吃的。

“天子食太宰,牛羊豕俱全,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鱼炙,庶人食菜。”

对于吃方面有着严格的等级分明,一旦你打破了这个阶层那么必然会遭到严惩。

而这一切的制定者就是中国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周公,中国礼仪之邦可以说是周公一手打造的,他在周武王去世之后为周王朝打造了一套规章制度,这就是《周礼》,这其中包含了各个方面。

当然了,随着周朝的灭亡以及封建时代的到来,这规章制度倒也没有这么严格了,可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还是很难吃到肉。

比如牛肉,由于牛主要用来耕地,律法规定牛是不能够用来宰杀的,要吃牛肉必须得有官府的命令或者垂垂老矣的时候,可是这个时候的牛肉早就已经肉质不行了。

而羊肉则太贵,实在难以承受其重。

能够食用的肉类很少,唯有鸡鸭鱼狗等等之类,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还想着这些鸡鸭鱼多下一些蛋来贴补家用呢?

肉类吃不起,普通百姓的口粮唯有五谷杂粮,到了饥荒年代,百姓的生活更加艰难,为了生存下去只有靠野菜充饥。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种地全凭人力畜力,需要靠犁,耧等工具来耕作。

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壮年人每天也就能耕几亩地,但是草是长得很快的,所以也就是自给自足的水平,这还是在丰年,如果在荒年,天大旱或者大涝,就得饿死不少人,还有蝗灾等灾害。

而除此之外,还得交纳赋税,服兵役,“苛政猛于虎”,朝不保夕者众也。

是以,于百姓而言,王朝兴衰、政权更替,与我何干?谁能让我活的好些便支持谁。

比如汾阳城的百姓,晋王入城,虽说做不到秋毫不犯,却居然能极红的约束兵马,至少没做什么天愤人怨的事,这便极其难得了不是?之后在耆老甲长的组织下每家每户凑些银钱粮食简直要“感恩戴德”了,钱财乃身外之物,只要能安安稳稳的,人还在家还在,便足够了。

平民百姓真的很容易满足,不奢求大富大贵,不贪念权势地位,只要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便足够幸福了。但即便如此低微的诉求,也难以满足。

也正因如此,晋王大军只要求汾阳城的人民“犒军”,并没有放纵“义军”去抢掠,于百姓而言便“阿弥陀佛”了。

呃,此话并不准确。事实上,烧杀抢掠之事仍有不少,只不过针对的是城中富户而已。

汾阳很富,富的流油。

汾阳,汾水之阳。汾水仿山而行,北出管涔,南丽羊肠,过大陵西,南迳文谷,迤东斜绕二十五里,结为府郡曰汾州,附邑曰汾阳。

汾阳自昌以来一直是州府所在地,而汾州州治就设在西河县城,辖西河、平遥、介休、孝义、灵石五县。

《北山酒经》记载“昌时汾州产干酿酒”,《酒名记》中也有“大定汾州甘露堂最有名”之句。也由此记录了一段汾阳酿酒的传奇故事。

丝绸之路上广为传播的一味佳酿——“羊羔酒”,就是汾酒,产于汾阳。

羊羔酒的流行并驰名,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大有关系,因定太祖早年曾在山西一带游历。常威喜欢饮用山西酒,登基后命其将山西一带酿酒方法作为宫廷法酒,“羊羔酒”因此成为大定宫廷法酒之一。

张能臣在他撰写的《酒名记》列举了二百二十三种大定名酒,是研究古代蒸馏酒的重要史料。其中,他认为最有名的酒要数汾州的甘露堂,也就是杏花村生产的一种酒。

大定酒业的兴盛成为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马端临在《文献通考.征确》记载,熙宁十年以前,朝廷每年征收商税税额在三万贯以上的州郡中,有磁州、汾州等地,而这些地方的商税中有很大的一部分便是征收的酒税。

汾阳一直是山西中西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因为它地处中国中西部商道的中枢地带,也一直是重要的货物集散地。

从忻州、太原到新疆的线路中,汾州是必经之地,而汾阳商人又是山西商人中的一支劲旅,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帐局,也把这里最有名的汾酒带出了山西,带到了全世界。

“……寓迹汾水之上,乐其人物蕃庶,井邑骈密,贸易经营,得遂其志,因而家焉……”

汾州就是“人物蕃庶,井邑骈密”适于贸易经营的地方。

有了完备的销售渠道,也有了庞大的消费群体,酒行业的发展也就顺势而为了。与此同时,大定的酿酒技艺也堪称一绝,在汾酒的带领下,各种好酒名酒盛产不断。

正是因汾酒美名,带动了本地经济发展,单靠酿酒发家致富的便不在少数。

换句话说,汾阳城可有不少富户豪商。“晋王”出身草莾,凭借一身胆量与义气混出了响当当的名气,在山西、河东的东江湖中算得上是风云人物,虽说平素与富豪官绅打了不少交道,但却是毫无交情的,无非是相互利用罢了。那些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将张迪当作谋财工具,张迪又何尝不是利用对方的能量在为自己谋福利?

其实,他内心很看不上那些个衣着光鲜、满嘴仁义道德、高高在上内里却是龌龊肮脏的“名流”。

仇富?或许吧。

凭啥那些个道貌岸然之辈可以过击钟鼎食、馔玉炊珠的奢靡生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很愤怒,恨不得“以身相代”。

这,与愤青无关,只是纯粹的看有钱有势的人不顺眼。

也正因如此,一旦占据汾阳,张迪便下令本地乡绅富户必须拿出三成的家产“犒劳”晋王大军。为什么是三成?薅羊毛也要讲究策略,不能一下子给薅秃噜了,得留有余地,否则便狗急跳墙、鸡飞蛋打了。

嗯,三成家产对富户们而言自然是肉痛的很,但也不致于伤筋动骨,忍忍还是能接受的。

晋王讲究的是细水长流,一旦感觉奢靡的日子告急,便再度向富户们下手,步子莫跨大,容易扯着蛋。至于那些个平民百姓,家里头没太多的积蓄,那便留待后面再征饷纳税,麾下十万大军的兵吃马嚼是个无底洞啊,但也得给足了饷银,否则队伍很难带。

是以,乱军侵据的数十州县治下百姓很是平静地对待“改天换日”,给谁剥削不都一样嘛,别往死里逼都能忍受。

同理,官军攻入汾阳,城内的居民便很是机敏的闭门不出,只暗戳戳的关注战事的进展。

都说乱世当中百姓最苦,但值得苦中作乐的是,比如朝廷针对造反的秋后算账,不会问责于寻常百姓,只会拿那些“资敌”的狗大户们开刀。钱财是原罪,有时候真会带来杀身之祸。

便在朝廷大军攻入汾阳城的前一刻钟,“晋王府”乱成了一锅粥,众“王妃”嘶喊哭啼个不停,围着晋王口称“请王爷带上臣妾”,却被张迪一脚一脚的踹翻。这些个浓妆艳抹的女人都是张迪搜罗抢掠来充实晋王后宫的,既有十余岁的豆蔻少女,又有风韵犹存的丰腴妇人,足见晋王的“博爱”。前些日子自是蜜中调油,腻歪的紧,在这当口却很是生动的演绎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当然,也有那机敏的,带着金银细软悄咪咪的离去,未来找个老实男人平平淡淡的过吧。

王府门前一株大树上,一个身影隐匿在树桠间一动不动,完美的融为一体,唯有滴溜溜转动的双眸方让此人真实生动了些许。

王府大门敞开,一队人急匆匆地大步走出,纷纷跨上候在门口处的骏马“哒哒哒”飞驰而去。

树上的身影悄无声息的滑了下来,正是“鼓上蚤”时迁。斯时,他虽然行动隐秘,仍是有人瞧见其行踪,但人人都在奔窜逃跑,生恐成了官军的俘虏,哪还顾得上他?

他沿着街角一路跟随,身形诡异,如一阵轻烟般飘过,即便有人看见也是无法捕捉清晰其活动轨迹。

张迪在数百心腹保护中一路冲出北门,驻守的“晋王”兵士面面相觑,片刻之后一哄而散,各自逃命去也。

稍后,时迁也从此处出城,远远的坠在张迪乱军后面。

他远远的看着张迪等人凿透城外的官军包围圈拍马远去,随即折身离开。一刻钟后,他骑着马再度出现,沿着护城河另一侧疾驰,避开官兵的拦阻,在三里外再重新规划路线,小半个时辰后,视野里再度出现了张迪等人的踪迹,约莫四十余骑。

他驱马一路尾随,行动路线极为诡秘,总是在被跟踪者的视线盲区。

某一刻,他勒疆停下,思忖片刻,写了些东西塞进特制小竹筒内,又灵巧地绑在信鸽的脚上,双手一扬,将信鸽送入天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