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三百六十九章 知遇之恩

鼎定河山 第三百六十九章 知遇之恩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大昌张九龄少年时,家养群鸽,每与亲知书信往来,只以书系鸽足上,依所教之处,飞往投之,九龄目为飞奴,时人无不爱讶。

最早集中使用信鸽送信息是十六国时期的匈奴族铁弗部,夏国从开国皇帝陈德开始就大规模的进行信鸽选种,利用信鸽进行通信,夏国人用信鸽是因为鸽子有天生的归巢的本能。

夏国的信鸽最初用来传递军情,当宋国的富人修园林时,夏国的富裕百姓则热衷于马术和赛信鸽了,最开始信鸽常常遭到人为的捕杀人,后来夏国形成法律吃军用信鸽,是以被送进劳役营的重罪,再后来商人们也通过信鸽传递,就有了夏国遍布着信鸽驿站,成为了全国各地的交流讯息的通信网络。

在西宁与大定的战争中,西宁军队便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

据《山海经》曾经记载,西王母的身边有三只青鸟,它们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把幸福吉祥快乐的声音,传递到人间。据说西王母曾给汉武帝刘彻写过信,就是派青鸟把信送到汉武帝的宫殿中。

后来,民间根据这样的神话传说,便利用鸿雁这种鸟进行传书,这就是古人之间联系的一种方式。再后来,由于鸿雁栖息地比较苛刻,还比较难圈养,还有就是它们有季节性的群体迁徙,就演变成了飞鸽传书。

其实飞鸽传书并不像世人想象中那样,想让它飞去哪儿就去哪儿。实际上,鸽子只会飞往一个方向,那就是回家的方向。因为鸽子有归巢的本能和从高处感应地磁的能力,也就是说,即使在很远的地方,鸽子也能识别出自己常住的巢穴,然后不远千里飞回家窝。

不过,这也只是理论而已,正所谓“会者不难,难者不会”,专业的事终需专业的人去做。

驯养信鸽,时迁居然也有研究,这就很厉害了,感觉捡到宝了呀。

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似时迁这等人,惯擅鸡鸣狗盗、翻墙越院之事,平日里游手好闲、东游西逛的没个正形,正是世人所不齿的“蛀虫”,但亦可能人之所不能。

下九流也好,旁门左道也罢,既能生存于世,则必有其因,鄙视、唾弃实可不必。

一流高台二流吹,三流马戏四流推,五流池子六搓背,七修八配九娼ji。对此下九流世人向来有根深蒂固的偏见,但终究是一份营生,不偷不抢,不坑蒙拐骗,能够自力更生,养家糊口,理应受到尊重。

至若旁门左道,是指非正统的学术流派或宗教派别,更被正道所不容。

历代统治者都对“旁门左道”深恶痛绝,在历史上屡屡出现的一些巫蛊事件,例如西汉时期的“巫蛊之祸”,令汉武帝自灭三族,成为政权衰落重要的原因。

至于巫蛊这类东西,为什么叫“旁门左道”?就要理解古人的习惯。所谓的“旁门”是指小门、侧门,至于“左”具有邪、偏的意思,“左道”就是偏斜之道了,这个解释与古代尚右的习俗有关。

事实上,在上古时期古人是以左为尊。但到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征伐不断,尚武好斗,以军事实力之大小强弱分政治地位之高下贵贱。由于军国大事一律以右为尊,国君手中常年握着右半虎符,“右”的地位不断提升。及至后来秦国一统六国,以右为尊。自此“右”就尊于“左”。

古人讲究“相辅奇正”,指军事作战时以对阵交锋为“正”,设伏掩袭等为“奇”,互相补足。他们会以右为正,以左为奇,这就与“旁门”及“左道”的意思刚巧相近,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一个惯常用语。

“旁门左道”,多用以指斥未经官府认可的巫蛊、方术等。《汉书·郊祀志》的解释可供参考:“诸背仁义之正道,不遵之法言,而盛称奇怪鬼神,广崇祭祀之方,求报无福之祠,……皆奸人惑众,挟左道。”由此可以看出,凡是正统思想不能容忍的东西,皆被视作旁门左道,如偏离传统仁义道德的思想,以及崇拜鬼神、相信巫术等行为皆是,包括巫蛊、俗禁、方术等等方面,可谓种类繁多。

历代统治者对于旁门左道深恶痛绝,也会将危害国家统治、破坏社会秩序、扰乱思想的主张斥之为“左道”,列为刑法重点打击,先秦着作《礼记》有载:“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

此所指大道也,如下九流亦可谓旁门左道,时人多藉此谋生。

比如时迁的“妙手空空”和驯养信鸽,皆非大道。

要说时迁有多忠心练冯过显然是不太现实,大抵是雇主与佣工的关系,一个出钱一个出力,关系的维系基于物资基础。但于“鼓上蚤”而言,算是学以致用。嗯,体现了人生价值,这与民间所谓的“侠盗”不同,再如何“劫富济贫”那也是偷盗者,为律法所不容。现而今,跟着通判做事,大定最年轻的状元郎呐,前途无量,他时某人也算是“脱胎换骨”了。这是一种被认可的满足惑,无论如何冯过于他是有知遇之恩的。仗义每多屠狗辈,文人中品行不端、风骨不存、心胸狭窄者数不胜数,屠夫之流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地位低贱,但是往往质朴、重情仗义。

出来混的就得讲义气,冯过大胆启用,且待遇不低,更重要的是就此远离偷摸盗窃、提心吊胆的日子,感激之下时迁自会毫无保留的施展技艺,比如驯养信鸽。

他在这方面有天赋,一般人至少需要一个月才能初见成效,他却能在二十天内驯养出合格的信鸽。

此次他跟随刘光世大军出征,算是第一次的正式任务,下定决心必须圆满完成。

在大军抵达汾阳之前,他便先行赶到,在城门关闭前入了城,找了个僻静的地方潜伏下来。

他选的这个地方很有讲究,乃是处于距官道不远的小巷中的一处二层民房,在二楼能看见所谓的“晋王”府大门。

二月十九日,官军围城,城内那叫一片兵荒马乱。

斯时店铺民房皆是大门紧闭,居民通过门缝向外打探。

短短的月余时日,汾阳城“旧貌换新颜”,城头旗帜易主,迎来晋王就位。

“义军”来势凶猛,官府应对不及,仓促迎敌的厢军尽显孬兵本质,甫一接阵便溃散逃窜,将领骑马远离凶险之地,士卒哭爹喊娘的只恨少生了两条腿,实在逃不了的便向叛军投降。在生死危机之际,所谓的朝廷大义算得了什么?

汾阳,这座大定名城,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落入张迪手中。为什么这么说呢?盖因其时汾阳军溃败,叛军围城只一刻钟,汾州及汾阳县两级朝廷命官便大开城门,齐刷刷地出城迎接“义军”。

读书人的意气和风骨在此刻崩塌,正是“负心多是读书人”。此处可是“面涅将军”故里,若是泉下有知,他在城外墓中也会躺不安稳吧?!

汾阳人狄青出身寒门,年少入伍,因面有刺字,善于骑射,人称“面涅将军”。仁宗时,凭借战功,累迁延州指挥使。皇佑五年,领兵夜袭昆仑关,平定侬智高之乱。此后历任枢密副使、护**节度使、河中尹,迁升枢密使。

宝元初年,李元昊发动叛乱,朝廷下诏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挥使前往边疆作战。当时前线的偏将屡次被西宁打败,士兵大多畏惧胆怯,狄青行军打仗时经常亲自做先锋。作战四年,前后大小打了二十五场战斗,身中乱箭多达八次。攻陷金汤城,夺取宥州,屠杀了砽咩、岁香、毛奴、尚罗、庆七、家口等部族,焚烧西宁储备的粮食数万石,收缴帐篷二千三百只,俘虏五千七百人。又建桥子谷城,筑建招安、丰林、新砦、大郎等城堡,这些城堡都建在敌方要害之地。安远一战,他受伤很重,但听说西宁军队到了,就又挺身飞速赶往,士兵们因此也争先恐后,奋力拼搏。他临敌作战时,披头散发、带铜面具,出入敌军中,西宁军均望风披靡,无人敢挡。

狄青在军队中奋斗,十多年后才显贵起来,当时脸上还留有刺字。仁宗曾劝狄青敷药除掉刺字,狄青指着自己的脸说:“陛下根据功劳提拔臣,而没过问臣的出身门户;臣之所以有今天,就是因这些疤痕,臣希望保留它好鼓励军队,不敢奉行您的命令。”

但赫赫战功却引来文官的猜嫉和攻击,欧阳文叔上奏折将狄青的战功轻描淡写,“自用兵陕右,已着名声,及捕贼广西,又薄立劳效”,还说“以臣愚见,如青所为,尚未得古之名将一二”。然后引用历史典故,劝说仁宗免去狄青的职务。

这篇奏折写得非常具有煽动性,然而仁宗并没有理会。欧阳文叔没有放弃,之后不久京城发生水灾,他又趁机上书皇帝,利用“天人感应”来诋毁狄青。在欧阳文叔的倡导下,许多官员纷纷上书,面对群臣的压力,仁宗不得不“罢青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判陈州”。没过多久,狄青就郁郁而终,害死他的正是以欧阳文叔为首的这些文官。

文官?呵呵。

也正是汾阳文官的“明哲保身”,方令这座名城蒙羞,狄青的棺材板都快压不住了。

“晋王”大军进城,自有人倒了大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