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三百六十八章 内外兼修

鼎定河山 第三百六十八章 内外兼修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张迪在哪儿,冯过是知道的。

此次征讨叛军,冯通判并未随军出征,而是作为后援呆在铜鞮统筹粮草运输供给。

杀鸡焉用牛刀……咳,区区流寇草匪,用不着冯大人亲自出马。况且,粮草事关重大,也需要得力之人主持指挥。

物资补给是战争保障,决定战争的胜负,后勤官绝不好当。

“食者,民之天,兵之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用兵制胜,以粮为先”,对于一支军队来说,无论是处在进攻还是防御状态,粮草都是其生命线。

“粮道”问题往往成为一场战争的决胜因素,甚至会影响一国之兴衰。古代的善战者,也往往是利用粮草而决胜的大师。

军队的后勤运输,完全靠人力和畜力,加之当时交通条件极差,使得远程运输任务格外艰巨,而中途的耗费也往往成倍增加——

“百里之内,供二万人食,运粮者须三千六百人”。

“六斛四斗为钟,计千里转运,二十钟而致一钟于军中也。石者,一百二十斤也。转输之法,费二十石得一石。言远费也。”

如果把二十“钟”粮食运到军中,到达目的地只剩下一“钟”;同样的,把二十“石”粮食送到军中,实际也仅仅得到一“石”。

所以,“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因为兵粮运输上的困难,古代中原用兵打仗极难实现草原民族那般的长途奔袭,而且他们一旦孤军深入敌境就将陷入断粮的尴尬境地。

而如果是需要长期对外作战,长线运输甚至可以影响倒一个国家的兴亡——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一场出兵十万的战争,至少要影响七十万个家庭不能正常从事生产劳动,而这必将对该国经济造成严重影响。

而如果这场战争持续时间较长,即便是强盛如当年的盛汉,也将在战争中万劫不复,正所谓“国之贫于师者,远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尽管在古代粮草运输是一件苦差事,但战争的发生往往不是以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要想取胜就必须有良好的粮道维系能力。在这方面,萧何就是大师级的人物。

在楚汉战争中,萧何虽然不像韩信那般冲锋陷阵、攻城略地,但他镇守关中,通过水陆运输,将粮草远远不断的运往前线,支援刘邦作战,为其战胜项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所以,在大汉开国论功行赏时,刘邦认为萧何功居第一。而与之相反的,就是中国历史上大部分中原王朝的北伐者们。当国力强盛时,他们往往对北方游牧民族采取攻势,但千里运粮,特别是运到荒芜的大漠地区,其损耗之大可想而知。

而由于运输组织不力,中途耗费巨大,致使国内百姓疲困,进而引发天下骚动,最终可能还会导致王朝的动荡,西汉由盛而衰就是如此。所以,多数王朝才会选择更加保守和低成本的修长城。

而善战者在保护好自身粮道的同时,还要千方百计的断敌粮道,这是他们的“取胜之匙”。

在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时,如果能够千方百计的截断敌人粮道,必然会使敌人陷于饥饿状态,而且随之而来的还有斗志的丧失,甚至是直接崩盘。

比较着名的例子就是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带领一支精锐部队,星夜奔袭袁绍的粮草储备之所乌巢,致使其全线崩溃,而曹军再乘胜出击,取得大胜。

而在攻城战中,进攻一方的将领们也往往利用断粮的方式,使一些坚固的城防彻底屈服,具体的做法是:

一、深沟高垒,在城池四周挖掘深沟,筑起营垒,切断城外与城内的物资联系;

二、夺取敌人在城外的粮草储备,防止敌人就近取得补给物资;

三、安排机动部队在离城较远的地方游弋,随时切断该城与其他城市的联系。

以上三步如果能够顺利实施,无论多么坚固的城市,都将陷入坐吃山空的巨大恐慌之中,最后也往往以守将投降而告终。

总之,因为军粮运输效率极其低下,给人造成了一种“打仗耗费粮草、不打仗就不耗粮”的刻板印象,而实际上,无论是攻是守,粮草都要消耗,吃饭问题也都是头等大事。“粮饷之道,胜败攸关”,这是战场上亘古不变的真理。

张迪乱军终究是草台班子,一鼓作气的攻城掠寨,胜利来的来快太轻易,之后便是各种“享受生活”。高举反旗对抗朝廷可不就是为了享乐嘛,今朝有酒今朝醉,哪来的长远大计?粮草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大开常平仓便是。再者,“晋王”大军驾到,当地富绅得表示表示吧,要识趣,否则就不是犒军了,少不得来个“抄家问斩”。如此这般,军需暂时是不愁的,坐吃山空?不不不,那些个狗大户是韭菜,割完这茬割那茬,且有得薅一阵子呢。

总而言之,“晋王”账下缺乏守城能人,所谓“守城三法”根本就没用上,这就难怪官军掩杀过来势如破竹了。先前夺城有多快,溃败就有多快。冯过作为“正方”后勤部长,调度指挥也算是井然有序,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此次征剿,非长距离跋涉,战事进展又极为顺利,事实上军需供给毫无压力。大军攻占汾阳后,自有本地乡绅犒军,之后一路平担过去亦是如此,真正耗费的军资其实很少。

如此一来,冯过还真的是够清闲的,“无所事事”到可以关注其它事,比如张迪去哪儿。

十八日大军开拔,冯过坐镇铜鞮,却是将“悬镜司”现有的十名探子分两人一组全撒了出去,冯一跟着宗泽,时迁则随着主力大军行动,每日都会有信息传送,他再一一汇总,作出相应的判断及部署。

传递情报信息的方式是信鸽。

现有传递信息的方式大致有:飞鸽、烽火、火箭、手语、书信、旗帜、鼓号、狼烟等。

时下的信息传递方式以人力或畜力为载体。传递速度慢,效果差,保密工作不能完全得到保证。只有官府的文书有专人快马传递。

烽火的燃气是表示国家战事的出现。在边境建造的烽火台,通常台上放置干柴,遇有敌情时则燃火以报警,通过山峰之间的`烽火迅速传达讯息;古有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而失信于天下,导致周朝衰败的典故。烽火主要是白日以燔烟作警,夜晚以火光作警。

骑马送信称为邮驿。商朝时就已经有了邮驿,周朝时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彼时的邮驿,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三、四里设有一个驿站,驿站中备有马匹,在送信过程中可以在站里换马换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够一站接一站,不停地传递下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制订了详细的“邮政管理办法”:竹简怎么捆扎、怎么加封泥盖印保密、怎么为邮驿人马供应粮草等都有明文规定。汉代还在这个基础上,规定每五里设置一邮,每十里设置一亭,每三十里设置一驿。驿站有专人管理,并饲养驿马。大定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送信的人改由士兵担任,并出现了“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加急程度。送金牌文件的,一昼夜要连续跑五百里。每到一处驿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送。急递的驿马脖子上系有铜铃,白天响铃,晚上举火把,撞死人概不负责。

孔明灯,又叫天灯,俗称许愿灯,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孔明灯是由三国时的诸葛孔明发明的。当年,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在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他算准风向,制成会飘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书信,后来果然顺利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大昌时南方叛乱,史万岁孤军深入剿匪,那时没有快递公司,只好把战报放进竹筒里顺水而下。

此外,还有风筝传书、鸡毛信等多种手段。而一般老百姓使用最多的是托人捎带信件。“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这其中,信鸽使用的频率最高。

飞鸽传书或鸿雁传书,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因为通信不方便,所以聪明的人利用鸽子会飞、飞得比较快、会辨认方向等多方面优点,驯化了鸽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来讲,鸟类本身会认识回家的路,就像倦鸟归巢一样。

“鸿雁传书”的典故出自“苏武牧羊”的故事:汉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却被匈奴囚禁在北海无人区牧羊。后来两国和好,汉朝使节要求放苏武回去,但单于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苏武的副使想出一计,让使节对单于讲:“汉朝天子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雁腿上的信里写着苏武没死……”单于只好把苏武放回国。

此后,雁作为传递书信的使者常常出现在诗文中。“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甚至还用竹木制成雁的形状当做信封,中间夹着书信。也有的制成鱼的形状,并用“鱼素”、“双鲤”等代称书信。

信鸽驯养可是门技术活,时迁恰巧“略知一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