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三百六十七章 慈不掌兵

鼎定河山 第三百六十七章 慈不掌兵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大定赋税高,主要是内府开支、军费和官员工资,尤其是军费,光中央禁军就有百万,还不算上各地的厢军,资金都是由政府供给。为了拿钱养兵,定政府的税收项目之多,真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高额的赋税会让下层人民过得很辛苦,一旦碰上收益不佳的年份,百姓就过去下去了,于是民乱爆发,但是这种民乱是很有地域性的,往往仅限于收益不佳的地区。

朝廷在处理起义军的政策上也是恩威并施,对于义军首领严惩不贷,其他人员会给予安抚,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定廷对于灾民会采取各种安抚措施,比如收编入军,还有就是各种福利院以及政府补助,政府还会协调富人搞慈善资助难民。所以这么一来,大定的起义虽然多,但是分布很散,规模根本动摇不了国家根本,又很快会被政府军剿灭,所以才能在这么紧张的环境下仍然屹立不倒,还能安享盛世繁华。

其次,大定经济发展比较好,民间比较富裕。真正造反的人(趁火打劫的土匪不算)往往是最底层,最受压迫的人,但是这种人对统治结构最没有危险。真正有望成功的起义(也是对统治结构构成危险的阶层)往往需要社会中和中下层的参与。只靠最低层的是没有用的。

冯过便这么和辛弃疾、宗泽这些主战派说过,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总是需要有一个最底层的受压迫的阶层,如果不是一个族群里产生,就会向其他族群发展。很可惜,大定朝廷总体政策是固本,但不健体。如果大定以族群的生存考虑而向外发展,将国内矛盾和最底层阶级外移的话,就一定会富强起来。可惜的是,大定的军力无法支持国战,导致国内矛盾越来越严重。而后是各种招安平抚,陷入恶性循环中难以收拾。

事实上,大定百五十余年,从未暴发大规模的民变。初期最大的王小波民变,并未蔓延出川地;前些年的最大规模的方腊民变,也才占领六个州;最大规模的钟相、杨幺民变,也只是限于洞庭湖一带;至于其他的民变,均可以说是小打小闹、旋起旋灭,至于所谓“替天行道”的“梁山聚义”,更只是一小股民变而已。

归根结底是因为大定建国时间短,矛盾还没积累到爆发大起义。

比如东汉建立和黄巾大起义中间间隔了一百六十年,这还是因为东汉是在西汉的基础建立的,并没有经过大破大立,传统利益集团依然根深蒂固。

黄巢起义更是在大昌建国二百六十年才发生。

大定之前是经历了几百年的五代的乱世,人民十分渴望统一和安定,相对来说立国时间比较短,社会矛盾还没积累到总爆发的地步。

其次,就是大定实行的重文轻武的国策,确实起到了安定内部的作用。大定优待士大夫,地主士绅阶级的力量强大,忠诚度高,不会轻易参与到所谓的农民起义中去。没有知识分子的加入,农民起义者天然的局限性导致他们没法扩大成全国性质的起义,逐渐变成了流寇。

农民起义是有明确的纲领和政治目标,以建立政权的形式,反抗当权者,有自己的根据地,有基本政权管理,有健康稳定的税收。以军事斗争胜利的方式,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在人民群众当中建立起威望,然后开科取士,吸引知识分子的大量进入,成为稳固政权的基础管理者。

而流寇则是因为吃不上饭而聚集起来的队伍,他们不一定有改变社会现状的理想,仅仅是为了获得糊口的粮食,或者躲避地主的地租和利息,或者是发生了大的灾害,被迫起来抗争。

这些人一旦获得了粮食,甚至于获得了钱财,得到了女人,很快就会丧失斗争意志,开始寻求起享乐起来。哪怕在敌军围困中,也要自我麻痹,幻想着今朝有酒今朝醉。

所以综合起来看,大定的所谓农民起义其实大部分是流寇,这些农民起义者并没有改变现状的想法,也没有建立根据地和政权的举措。

再加上难以吸引知识分子的加入进行转型,导致大定的起义基本上难以做大,甚至因为本朝特有的募兵制度,转而接受招安。

这也从侧面说明,大定实行的重文轻武优待读书人的国策,确实取到很好的效果,也确实终止了五代兵变频繁的乱象,这种国策虽然在面对入侵者的时候,严重削弱了国家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在安定内政方面,这个国策确实收到了奇效。

从文臣的角度来讲,他们是不希望打仗的。一是文臣们不希望武将通过战争得到提拔;二是如果文臣们去领兵,确实不是他们能做到的,没那个金刚钻。

再加上动用军队确实太耗费钱粮,而封建王朝时期的军队纪律非常差劲,甚至祸害民众比匪徒更厉害。会对当地的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让起义死灰复燃、反复发作。

而如果选择使用招安的制度,那么其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

通过招安,一些没有成气候的起义就会在短时间内得到平息,通过招安,反而会摇身一变成为官军,向自己的“同行”反戈一击。而朝廷付出的不过是几个官职几份俸禄,与大军开拔相比,性价比是相当高。而对于这些流寇来说,招安是一条人生上升通道。

正所谓:“要高官,受招安;欲得富,须胡做。”

通过招安,由贼成为了“官”,获得高官显爵,对于没有什么追求的流寇来说,确实是一条不错的人生捷径。

但显然刘钤辖不打算这么做,这,其实也是朝廷默许了的。

一遇民乱便招安,造反成了改变人生的康庄大道,于朝廷却是加重了负担,长此以往,委实承认担不起。认清了此节,便试试换种手段——以杀止乱,让造反者晓得走上这条路是要掉脑袋的,自然不敢轻易走上这条路。

至于说这其中有无“杀良冒功”,大头兵的兵饷并不高,一个个都指望着立战功呢,不奢望升官发财,赏钱总是有的。

于此,刘光世和宗泽颇有默契,有意忽略了此节。都说慈不掌兵,率兵之道并非简单的解衣推食,还得给予实实在在的利益,方能树威立信。

流寇就是流寇,虽说有可能是被裹挟,但也没少说烧杀抢掠的恶事。做了错事就得接受应有的惩罚,怨不得人,也怪不得命蹇时乖。路是自己选的,就得有坠入深渊的心理准备。

二人,都是狠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战场上,葡萄美酒夜光杯都是幻影,残酷壮烈才是真正的现实。古往今来,哪一场战争的代价不是血雨山河,不是白骨累累?更有甚者,是数以万计的士兵,乃至无辜百姓被坑杀。

白起率领秦军与赵军在上党决战,秦军大胜,收四十五万战俘,尽数坑杀——“乃挟诈而尽阬杀之”。而这一战,也让白起成为了令敌军闻名丧胆的人物,此后战役无不所向披靡,更是为秦一统天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晋国在邲之战中兵败楚庄王,在楚臣的建议下,楚庄王阬杀了晋国士兵,筑成了京观,以威慑他国。

官渡之战,曹操和袁绍决战,曹操险胜,尽数坑杀了一支袁军战俘。

在十六朝的动荡时期,“阬杀”案例尤其繁多:西晋永嘉四年,石勒击败晋军,在武德“坑降卒万余”。晋建兴五年,前赵国刘聪为镇压平阳贵族,坑杀了一万五千多人。

王莽篡权之后,曾下诏处理异党,包括赵明、刘信、翟义、霍鸿等,悉数对其九族进行“阬杀”。更有甚者,他还下令用厚土掩盖尸体,修筑底面积为六丈,高为六尺的“京观”。之后,在土堆上插上六尺的旗杆,标注“反虏逆贼鲸鲵”字样,作为对同党及后来者的威吓。

拓跋珪率兵攻燕时,近五万燕军兵败被俘。魏王拓跋珪挑选了有才的燕臣后,想对被俘的四五万燕军派发衣粮遗还。中部大人王建劝道:“燕国强大,现倾国而来攻打我们,我们侥幸大胜,不如都把这些人活埋掉,燕国就空虚易取了。”拓跋珪听此言有理,就把近五万燕兵全部活埋。

大昌贞观二年,薛仁贵破突厥颉利可汗,建武遣使奉贺,并上封域图。五年,帝诏广州司马长孙师临瘗隋士战胔,毁高丽所立京观。

古语云“杀降不祥”,历史上的这些杀降者的下场都不是很好,白起最后被秦王迫逼自刎,项羽自杀于垓下,道武帝拓跋珪被儿子杀死,唯独薛仁贵于七十之年善终。

但,对敌方的仁慈便是对己方的伤害,杀俘固然会导致名声不佳,在战场上越能起到威慑作用。为了胜利,为了己方将士少付出生命的代价,做个恶人……又何尝不可?

半月收复被贼寇侵据的城池,又是大功一件,但贼首张迪逃窜失踪,实在是犹若鱼鲠在喉。

张迪究竟去哪儿了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