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三章 积善之家

鼎定河山 第三章 积善之家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有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于左溪沈氏而言,族里出了位进士,当然裨益多多,在信州地界的社会地位可谓是水涨船高。

也正因了此节,“上沈”的影响力方盖过了“下沈”。都说有人的地方便有竞争,便是同宗族亲间亦不倒外。

冯沈氏嫁与冯居庸时,可谓是门当户对,待到沈致和这位未出五服的族兄中试后,多少便有“下嫁”的意味了。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冯沈氏倒是一如既往地操持家务,与冯居庸男主外女主内,琴瑟和谐,举案齐眉。外家沈氏却是多多少少有了微妙的变故,明面上无甚,潜意识里难免会将沈家置于冯家之上。

之所以未曾“撕破脸皮”,一来是沈氏祠堂那块“积善人家”的牌匾并非浪得虚名,再一个两个大家族乃是通家之好,多有联姻嫁娶,冯过的大表姐就是沈致和从弟沈致中的元配。

依着冯家这边叙,沈致中是冯过的表姐夫,从沈家论,冯过则该唤沈致中为“堂舅”,这辈分……着实有些乱。当然,与伦礼无关。

冯居庸在兄弟中行五,尚有姊妹两个,大姐嫁的早,女儿只比冯家老六小一岁。两辈人年龄相仿,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到了冯过这一辈,大表姐的儿子更是比他大了一岁。嗯,还有他的幺舅,也是如此。

早二年,冯过入“信江学院”进学,同窗便有他的幺舅及表外甥,又是舅甥又是叔侄的,引为书院趣谈。

书院在信州名头极响,其中不乏百里外的学子,管理却是张弛有度,中秋节足足有五日假。

此时学生的假期有三种。

第一种是旬假。就是每隔十天可以休息一天。

第二种就是田假。放假的时间是一个月。而且,这一个月是纯假期,并不包括来回路上所花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家里离得太远,可以向学校申请延期。

第三种是“授衣假”。所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授衣”即准备寒衣之意,一般情况下,到了农历九月,天气转凉,得准备寒衣过冬。授衣假,也就是让学生回去拿抗寒的衣服过冬。

一般私塾里面,从正月十五开学,一直到腊月十日才放假,一年只放一次假,一次差不多有一个月的时间。

除了那三次假,端午节和中秋节能放两天,清明节和中元节还有十月初一,也就是十月朔能放一天假,其他时间,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律不放假。算一算时间,一年放假的时间都不超过五十天。的确是苦逼的孩子啊。

信江书院并非官学,但亦非寻常私塾,乃为从礼部侍郎之位致仕的大儒陆玄所创办,百多年来从书院走出的秀才、举人不知凡己,便是三榜进士亦有五十人之多,在江南鼎鼎有名,便是放诸大定全国亦排得上号。

陆玄尝言:“进学者当勤之又勤,不可一日不读。然读书一事,劳心废神也,当张弛有度、松缓结合……”

在南定有“送三节”一说,即五月节(端午节)、八月节(中秋节)和“年节”(春秋),百姓讲究晚辈需要给上辈看节礼,官场上则叫进贡。

此时的中秋节除继承了昌代女性中秋拜月的风俗外,还有更潇洒的活动“玩月”。时人孟元老《金陵梦华录》“中秋”条称,“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当时的皇家还会举办“中秋晚会”,附近居民半夜都能听到从后宫传出的音乐声,此即所谓“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宛若云外”。民间也不会早早休息,连小孩都不肯睡,“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信州地处江南,虽比不得金陵、临安繁华似锦,却也富庶康宁,且因是常定王朝龙兴之地,是为陪都,光这份尊贵便非同寻常,似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上元灯会这等节日盛会自也不遑多让。

今岁中秋冯沈氏身染微恙,送节大任便落在了冯过身上。外祖母家并不远,坐骡车悠哉悠哉也就两个时辰的工夫,十四岁的冯过领着弟、妹,再有两个长随跟着,一路无事。

青石路的尽头有一座单拱桥,桥墩由红岩垒叠而成,桥面则是长长的青石,栏杆也是条石榫接搭嵌,雕着些飞禽走兽,细看之下便见其雕法精妙,线条凸凹有致,惟妙惟肖。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大抵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外婆桥,于溪头河畔与童伴嘻闹玩耍,待到炊烟袅袅日暮西山时,方在外婆的叫唤声中奔跑着离去……

这等美好的童年回忆会伴随终生,每每忆起时总会不经意的唇角上扬。极具讽刺意味的是,人越大便越不愿再去外婆家,或因外婆不再,或因工作繁忙。究其根由乃是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家庭,终究要为了妻儿生活奔波忙碌,对外婆家的向往与依恋自是越来越淡薄。是以,当地有句谚语极为精辟----养外甥不如养脚跟!

站在桥头,冯过有些恍惚,眼前种种何止是似曾相识呀,实在是太熟悉了。灵魂穿越到这具躯体时,首先是难以言说的头痛欲裂,前任的记忆瞬间充斥于脑中,让他几欲昏厥,好一阵子方稳住心智。

心绪稳定后,他结合前任的记忆发现了一件更为诡异的事,那便是他所在的这个地方与那个时空的家乡高度相似。

在这个时空,历史的走向虽已不同,但某些事件仍是有迹可寻的。可以肯定的是,除了那些似是而非的历史事件,这个时空的地理环境与那个时空几乎完全相同。譬如他时下生活的信州,在那个时空的某个历史阶段也称作“信州”,至于上饶、广丰、铅山这些县名更是一般无二。最为奇妙的是,便连那些个乡镇村庄竟也如此。

此次来左溪送节,一路走来四十余里,沿途的地名仿似一张张幻灯片不停地闪映,唤醒了一段段回忆。或美好或苦涩的思绪在心头慢慢的累积,直至到了左溪,直至到了那座唤作“杨家石桥”的石拱桥,在瞬间爆发,鼻酸,目涩,似有晶莹的东西夺眶而出……

这,便是近乡情怯吧?毕竟,似乎许久未到外婆桥了,那清澈的溪水潺潺流淌,岁月无声。

这般不为人知的心路变化来的极为突然,让亦步亦趋的冯迅也红了眼,扯扯冯过的衣襟:“大兄,你怎么了?”

冯过默默吸了口气,习惯性的揉揉小妹的发髻:“没什么,沙子进眼睛了……”

好吧,很强大,冯迅眨眨眼睛,将信将疑。

“过儿,迅儿……”

拱桥那头沿溪竖着一幢幢房子,鳞次栉比,参差有致,在溪畔的杨柳树掩映中最是江南建筑风格。这些房屋大抵有两丈高,看上去浑然一体,其实却是内有乾坤。墙体用黄泥混糯米汁夯实而成,刷了白灰,房顶铺盖着瓦片,典型的粉墙黛瓦。江南水乡民居在单体上以木构一、二层厅堂式的住宅为多,为适应江南的气候特点,住宅布局多穿堂、天井、院落。构造为瓦顶、空斗墙、观音兜山脊或马头墙,形成高低错落、粉墙黛瓦、庭院深邃的建筑群体风貌。

两个少年从一幢院子跑了过来,挥着手唤着冯过兄妹。

跑在前头的少年十来岁的模样,长的很是结实。后面的少年约莫十五、六岁,比冯过矮些,也瘦弱些。

“三舅,敬轩……”冯过笑着迎上前去,冯迅拉着大兄的衣袖,奶声奶气的唤人。

“正准备去大夏垄接你们呢,不想你们倒是早到了。”

那十几岁的少年便是三舅沈致信了,只比冯过大了一岁,二人虽为甥舅,却似同窗好友情谊多了些,相处的极为融洽。

十来岁的少年是大舅的长子,叫做沈敬轩,性情憨直。

沿着溪畔石径前行,一路与人招呼着,有那坐在门口纳鞋底的大娘,有那溪头淘米择菜的大婶,也有那从山上砍柴打猎回来的大叔,更有那甩着鞭子哼着山歌的放牛娃。但见不时有炊烟自庄户的烟囱袅袅升起,米香入鼻分外清香,好一派田园农家的悠闲生活。

沈氏虽为当地豪族,但鲜有盘剥乡里之举。即便随着沈致中在仕途一帆风顺,短短十年间便官居从五品户部员外郎,沈氏亦是低调不张扬,反而更是热衷于铺路搭桥、赈济灾民贫弱这等善事,无愧于“积善人家”四字。

至于冯过舅舅家这一脉,虽然外祖父沈光祖早逝,但子嗣兴旺,共育三子五女,冯过母亲乃是长女,三子沈致兴、沈致行、沈致信(嗯,这三兄弟名字取的有点意思)皆是脾性忠良之人,颇得乡邻亲近。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但冯沈氏颇擅接人待物,名声在娘家邻里街坊中有口皆碑。这不,冯过兄妹仨便亦属爱屋及乌了。

那边院门口处,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妇倚着门框,微微笑着,目光随着冯过兄妹的脚步而移动,满满的宠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