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四十七章 岁除元朔

鼎定河山 第四十七章 岁除元朔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崇宁三年在大雪纷飞中过去,却挡不住孩童过年兴奋的心情。

昌代名医、炼丹家孙思邈,在他的书中提出将硫磺、硝石、木炭制成药粉用以发火炼丹的配方。

大昌末期,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到了大定初期,火药制成各种武器,在大定抵抗北方大燕的战争中,凭借着火药的使用多次取得战争的胜利,例如“霹雳炮”“震天炮”等火器。而此时,射击性的管形火器也被发明创造出来,如突火枪。

火药的发明,除了用于军事之外,在民间则被用来生产爆竹和烟花。

说起烟花,如果真要追溯其源头,最早可见于西汉刘安所着的《淮南子》,其中写道:“含雷吐火之术,出于万毕之家。”大概的意思就是形容炼丹炉内的爆裂声所喷射出的彩色火焰。

很明显,这种现象是炼丹药材中的金属物质在高温燃烧下产生的,与真正意义上的烟花相比,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此后几百年,限于火药技术的停滞不前,烟花自然也没有什么长足发展。直到楚代,烟花才真正取得了突破式发展,楚代学者周密在其着作《齐东野语》一书中记载:“既而烧烟花于庭,有所谓地老鼠者。”

这里的“地老鼠”,就是有明确记载的最早的烟花类产品之一,而“烟花”一词,亦出现于此。

到了大定,烟花已普遍用于民间喜庆节日,包括地老鼠、花筒、三级浪等在内的各式各样的烟花种类,多达一百多种,甚至还有集多种烟花于大成的“烟花架”。

虽然见识过那个时空绚烂多姿的烟火表演,冯过仍是兴致勃勃地玩了回火,领着冯辸冯迅恣意妄为了一番。

冯迅虽才五岁,正是娇惯的年龄,却也正好新奇,口中嚷嚷着要亲手去点燃烟花。咳,过程很奇幻,总之是愈演愈烈百败百战。结果嘛,迅哥儿紧抿着嘴,深皱着眉,望着大兄,长长的睫毛眨啊眨,慢慢的红了眼,泪水瞬即坠落,一串串,如珠帘。

冯辸先是一脸嫌弃地啧啧几声,待见到迅哥儿祭出飚眼泪**,又忙不迭地上前大包大揽:“放着我来,我要一口气点燃四、五、六个!”

这小子惯会吹嘘,干嘛不说点十个?

冯迅看看大兄,又将信将疑的看看二兄,小丫头心里可不迷糊,二兄做事太不靠谱了呀,可是连续点燃六枚地老鼠,应该很好看吧……

然后,呵呵。

冯小九(嗯,冯辸行九,早晚会成为“老九”)充分表演了一出“欲说还休(羞)”的情景剧,丝毫没有表演的痕迹,算是本色出演,那点炮仗的香仿似要烫着手一般,伸出又缩回,在点燃与未点燃间反复试探,徘徊不定,踯躅不前,咬牙抿嘴凝眉瞪目,令旁观者好临大敌呆若木鸡……末了,还是得大兄出马,干净利落地燃了场烟花秀。

讲真,冯小九自蹒跚学步始便淘气好动,在村集里出了名的调皮且蛮横,绝对是一头小刺猬……不对,刺猬一般不主动发起攻击,小九可是好战分子,或者说体内有奋勇因子,最喜挑惹战端,村子里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便是“假想敌”。小小孩童嘛,淘些倒也正常,好笑的是,小九是典型的君子动口不动手,打打嘴仗最在行不过,一旦要上升到动手打架那便敬谢不敏了。关键是,他跑的快,撒丫子一跑,没哪个小伙伴能追得上。更有趣的是,貌似胆大妄为的冯小九其实胆心忒小,怕耗子不说,蛇更是其克星,虽然他肖蛇。另外,天一擦黑他是从不在外瞎逛荡的,即便睡觉时也得等他入睡才可熄灯。咳,有个叫“胆小如鼠”的成语送给他大概是很合适的。

是以,不敢放炮仗,于冯辸,很正常。

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岁末的最后一天称为“岁除”,意为旧岁至此而除,另换新岁。

岁除之日,民间尤为重视,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除旧布新,张灯结彩,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饭菜及三茶五酒奉祀。

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过了除夕夜便是岁旦。

“正月一日”,称为元朔、元日、新元、元旦、正日、元辰、新正等,诸节日当中,岁首节日尤为重要。

孩童们头日吃罢年夜饭,拿了长辈的压岁钱,接着燃放烟花炮仗,然后围着火炉吃糕点零食守岁,却罕有能熬到子时正放鞭炮迎新岁的。待得大人们唤他们起床洗漱罢,香喷喷的饺子已煮熟在锅里,洒上葱姜辣椒末,再放上两小勺熬制的猪油,那味道不要太赞啊。

曰:“元旦子时,盛馔同离,如食扁食,名角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又曰:“每年初一,无论贫富贵贱,皆以白面做饺食之,谓之煮饽饽,举国皆然,无不同也。富贵之家,暗以金银小锞藏之饽饽中,以卜顺利,家人食得者,则终岁大吉。”是日,一般包三种饺子,一是荤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验岁的,包上银钱(寻常人家包铜钱,富贵人家包金银锞)铜钱金、红枣等,初一早晨吃。

嗯,迅哥儿是那幸运儿,这足以让她兴奋、吹嘘一天的了。童年的幸福总那么简单。

辰时正,冯氏宗祠大门敞开,鞭炮噼里啪啦燃放了足足两刻钟。

吉阳镇方圆三十里,小骆村冯氏最为显贵,村东的冯氏祠堂便是佐证。

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到本朝方许民间皆联宗立庙。根据等级的不同,设置宗庙的规模也不一样,据西周祭祀制度的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无庙。帝王之祖庙称“太庙”,凡有官爵者其祭祖处称“家庙”,也称“宗祠”。

民间祠堂有总祠、宗祠、家祠、支祠之分,“宗祠”意指从支宗或若干家庙(家堂)聚合升格而成,小骆村冯氏祠堂便在此列。

这是一座三进祠堂,即由祠门、享堂、寝堂、享堂构成的祠堂,侧翼有祠丁居住的别院附房。

祠堂名“崇文”,座东朝西,俯瞰呈“丁”字形,与对面呈“人”字形的照壁相对应,暗寓冯姓人丁兴旺。门楼风格特异,底层为门廊,俗称拴马廊。整座门楼,全靠两根立柱支撑,顶层为喜鹊聚巢阁。祠堂的整个布局,犹如一座城堡,除大门外,另有四道小侧门,纵身分为五个层次:门廊、前厅、天井、正厅和后厅。而且,祠堂的平面设计成纵阶梯形,寓含了步步高升的意思;后厅的门,是一个完整的圆形,且圆形的下方刚好与中厅墙壁的缺口底端相切,就像是太阳从地平线升起一般,寓意“日”,这恰好与祠堂后面的月光台,交相辉映。整座祠堂,共有五口天,后厅有两口,中间的院子是一个大的天井,两边的耳房也各有一口。无论从哪个方向看,都形成一个品字,这也是祖先希望子孙后代做人有品行,读书有品味,做官有品阶。

梁柱皆木料衔接,都用木榫。全栋祠堂的木料构件,数以千计,但所有木料衔接部位,都用木榫,没用一颗铁钉,特别是正厅的穹顶和门楼的鹊阁,不用一颗铁钉,足见木工匠力之深。

话说宗氏祠堂乃是本族地位的象征,自是怎么豪华怎么来,但也有诸多讲究,譬如说女人不能进,亡于外之年轻族人不能进,赘婿不能进(除非是这个男人改姓,才可以进女方的祠堂)……无例外者。

这其实是冯过进祠堂,先前院试告捷时是首次,仔细打量这处建筑,心下叹息不已,再过数百年,这是妥妥的文物啊,价值无法估量。

再入祠堂,归属感更深了几分,着实不易。

魂穿之初时,确是难以适应这个身份。毕竟,他有着中年人的灵魂,要接受冯居庸和冯沈氏这对父母的既定事实,的确不易,心里不得劲,别扭啊。但这数月时日以来,冯居庸的严厉与冯沈氏的啰嗦,像极了他那个时空的父母,那份舐犊之情可非凭空臆想,真真切切地感受,随着时日的推移而愈发浓烈。这人哪,总难免会被感情支配,情感也总是相互的。于冯过,这感觉挺好的,冯居庸冯沈氏冯辸冯迅,和美融洽的一家子,却是再无法置身事外了的。

至于叔伯族人,感触虽没那么深,但既已安心在此“落地生根”,终归要顺应大流,特立独行的不要。

呵呵,他可不想另类到为家族所不容。须知,被宗族除名的后果要重于被官府刑罚。虽说不见得要为家族蜡炬成灰泪始干,但也绝不可与族人为敌。况且,冯氏一族待冯居庸这一房真心不错,尤其是在冯过这数月所展露出来的上升势头。

也算是互惠互利吧,挺好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