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九十三章 缘来如此

鼎定河山 第九十三章 缘来如此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缘,妙不可言。

冯过可不信缘。“缘”和“命”一般,都是因为无法解释得清超出认知的东西,又非得给出个自己能接受的原因,便冠以这二字。在他看来,缘也好,命也罢,难道不是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吗?不信缘与命,方能遇见缘改变命,绕是绕了些,但理应如此。

就譬如常伷,高高在上,权势煊赫,何以会与他冯过“囗无遮挡”的说及诸多需要忌讳的秘闻?真的是因为世子殿下仰慕他才华横溢?讲真,以其身份完全不需如此。读书人寒窗苦读为的是什么,不就是学以致用报国效民……么?或者干脆就是能有用武之地,如诸葛亮,等的是三顾茅庐而出隆中施展报负。世子身边的那些个清客哪个不是饱读诗书的?为了过上更为殷实的日子不也将满腹经纶化作了各种花式吹捧奉迎。才华能不能当饭吃,关键还是在于自己的坚持初心抑或变通选择。

是以,即便常伷所言“我不学无术惯了,最不喜读书,偏生羡慕尊敬书读的多人”云云并不假,但绝不会是他“亲近”冯过的主要原因。在冯过想来,他应是孤独的。

有那么寥寥无几的一种人,叫“面壁者”,叫“执剑人”,身上背负着太过沉重重到孤悬于世的重任,那种孤独与空虚既无法用文字去形容,亦无法站在局外去想象。无尽的黑暗每时每刻都在侵袭吞噬着理智,这种孤独的坚持与忍受就好似一个人孤零零的宇宙里飘浮,没有尽头,不知何处是归宿。

魂穿之初,冯过便体会到了这种与周遭环境格格不入的孤独。人,最难以忍受的当是守着一身秘密却无处诉说,那种无助与憋闷直教人神经错乱。

他既已认定了常伷是同类人,自是感同身受。不同位面的嘛,历史因某个节点的改变而变得面目全非,或许对方那个时空的文明已高度发达,又或许不如他所在那个时空的文明进程。这些事,只能靠猜测,冯过从一开始就没有“认亲”的打算,也明白对方的“欲语还休”的矛盾。

想来常伷也是怀疑冯过是穿越同行的,太惊才绝艳了呢,还不是挂客?只不过冯过很好地规避着,让对方很难作出准确判断。就像垂钓,那鱼儿始终不上钩,却一直在鱼饵边徘徊不去,就问你着不着急?引蛇出洞也好,打草惊蛇也罢,不管冯过如何装聋作哑……至少这是个很好的听众。

苦逼的世子爷啊。

佛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换来今生一次擦肩而过”,这便是缘。

与冯过有缘的还有董小宛、应素白,以及资南嘉。

冯小七很烦恼啊。

董小宛近来出入冯家越来越频繁,迅哥儿很是喜欢自己的琴先生,总在大兄面前提起这位花中状元,化身为小迷妹,张口闭口都是“先生如何如何”。孩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最能毫无顾忌的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在她看来,董小宛能配得上大兄。嗯,还有应素白和资南嘉。大兄太厉害了,值得拥有所有美好的。

应素白则是不停的催更,《天仙配》还没完稿就开始催着冯过动笔写《天仙缘》。这妮儿,难道就不顾忌冯过的“少东家”身份?假假的还算是主雇关系,这么催啊催的好么?

冯家人倒是笑眯眯的乐见其成,呵呵,冯家有子初长成,一家有子百家求。

至于资南嘉小娘子,渐渐的褪去了羞怯,偶尔还敢直视冯过的目光,眼神中的爱慕跃跃欲试着,像是下一秒就要“夺门而出”。天哪,现在的女孩子都这么早熟的么,才十三岁嘞,要不要这么奔放。

冯资联姻?小七同学隐约知晓两家长辈有这意向,可嘉嘉姑娘忒小了些吧。不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他的婚姻还真不是自己可以决定的……罢罢罢,暂且不去想这许多。

倒是“金屋藏娇”的资云频频暗示会变“师兄”为“大舅哥”位冯过吐槽不已,换了是他,将来迅哥儿谈婚论嫁时,一定会百般刁难未来妹夫的,哪里会舍得“推销”。

不过,资云待这位同父异母的妹妹真心不错。嗯,是的,资南嘉是资哲的续弦所育,与资云并非同胞兄妹。

冯过开初听闻资哲与原配夫人唐氏之事后,不由得傻了眼……

唐氏是资哲的表妹,正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青春年少的时候,他们两人更是颇负才名,时常写诗互诉衷肠,在众人看来,他们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正如众人所期待的那样,成年后的两人终于成功结发为夫妻,结婚以后的二人,眼里心里皆是彼此,吟诗作对,游山玩水,去得最多的地方便是白鸥园。

在白鸥园,他们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本以为这些美好的回忆会伴随他们白头偕老,共度余生,却不曾料到,资母厌倦了目睹儿子整日与妻子琴瑟和鸣,把功名置之脑后的生活,开始棒打鸳鸯,母命难违,资哲只得赐了妻子一纸休书,他承诺:总有一天,他会说服母亲,重新迎娶心爱的人进门。然而,资哲许给了唐氏这样的承诺,却没有考虑到自己母亲的性格,资母做事一向雷厉风行,既然做出了让儿子休妻的决定,就不可能再做出改变。果不其然,母亲的态度一直非常强硬,他给唐氏的承诺是不可能实现了。

其实,唐氏误了资哲的功名,只是资母要休唐氏的一个借口,因为唐氏本身也颇具才华,也会时常与资哲一起“赌书消得泼茶香”,并不影响资哲好好读书,考取功名,甚至会对资哲读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十年之后的一个春日,资哲在白鸥园春游时,与改嫁他人偕夫同游的唐氏不期而遇。唐氏遣致酒肴,聊表对资哲的抚慰之情。一别十年,物是人非。这久别重逢,带来的只是绵绵无绝期的创痛!资哲见人感事,怅然久之,百虑翻腾,遂乘醉吟赋一阕《钗头凤红酥手》,信笔题于园壁之上: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氏见此词后,感慨万端,亦提笔和《钗头凤世情薄》词一首: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倚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呃,狗血的棒打鸳鸯,难以名状的婆媳关系。

可,这不是那个时空陆游与唐婉的凄美故事么……算了,不纠结。

百善孝为先,“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十四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五章。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

昌楚以来,想要当官主要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是通过科举考试,在科考中取得一定的名次就能被帝王授予官职,当时的科考试题也多与孝道文化、君臣之礼有关;

第二种是门荫制,即某位学子是某官员、某大臣的门生和客卿,或者是祖上有过功勋,可以被内部举荐;

还有一种是流外入流,没有正式编制的官吏通过相关考试。无论是何种途径的入仕方式,考生孝顺与否都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标准。

除了在全社会倡导孝道,朝廷还对孝道的行为进行专门的表彰与嘉奖。像相应的减免赋税、召见孝子、赐立牌匾等,都是中央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将孝道文化更好地推广到民间。不止是中央,许多地方政府也出台了政策鼓励民众遵守孝道,像每年集中慰问长寿的老人、对孝子的行为进行奖励等等。

昌人李皋,在温州任职时,有一次到辖区内,去巡视,看见一位老妇人,哭得很伤心。他心中怜悯,便上前询问。老妇人回答:我是李氏的妇人,有两个儿子,一个名叫李钧,一个名叫李锷,都外出求功名去了,二十几年没回过家。我家境贫寒,没办法维持生活了。

事实上,老妇人的儿子,已经显贵:李钧官至殿中侍御史,李锷任京兆府法曹,两人都因为文艺超群,而考取的功名。因此,李皋就说:做人,无论在家里还是出门,都必须孝顺、尊敬长辈。做到这点后,再用剩余精力,去学习文化。像李钧、李锷这样的不孝子,怎么能在朝为官呢?于是,他将此事上奏朝廷,皇上下令免除这两人的官职,终身不予录用。世人也耻于与他们交往。

简而言之,不孝者不能为官。

资哲孝则孝矣,只是苦了唐氏,也苦了资云。

年少叛逆,即便资家家训是“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资云也是苦读书久矣,科举之路坎坷,不类乃父。也正因心存愧疚,资哲对长子管束的并不严,只希望他能开心健康成长,若不然,资云还能纳冯倩倩入门为妾?

资南嘉倒是有乃父之风,才思敏捷,不让须眉。讲真,资哲可是最宠爱这颗掌上明珠,若有意配与冯过,还真是他冯七郎的福气。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