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鼎定河山 > 第九十二章 纸上谈兵

鼎定河山 第九十二章 纸上谈兵

作者:品涩居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6-29 16:07:57 来源:书海阁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战场局势千变万化,战机更是转瞬即逝,以为读了几本兵书便可依法而施的那才是草包。这方十三没读什么书吧,却算是知兵擅战的了,也是个聪明人。比较聪明的一点在于,他以摩尼教的名义招揽起义群众,所以在很短时间内,方腊就召集了大批叛军。师必有名嘛,他就极好地利用了摩尼教的名号。所以说,愚民愚民,既是愚蠢的,又是极易愚弄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画的好大的一块饼哪……”

“军纪不明,军心涣散,全是凭着心中一股气操起锄头镰刀杀官员泄私怨,打砸抢烧,强掠豪夺,‘义军’?呵呵,比那些杀人越货的贼寇大盗还可怕的失心疯,这才是真正的祸国殃民,罪不可赦。”

“这样的武装组织从开始就注定会以失败告终。首先,叛军虽然声势浩大,但是规模有限,无法与朝廷军队形成相持局面,也无法打攻坚战。其次,叛军不仅仅要面对官军,还要面对各地的地主武装,正所谓,双拳难敌四手,兵败也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再者,方腊作为叛军头领,目光短浅,受困于农名思想,有了势力,只想享受,并没有超前的忧患意识。”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民心所向,可非说说便成的。他方某人假摩尼教之噱头,糊弄无知民众倒是厉害,但一旦事不可为,想跟着吃香喝辣的民众见势头不对,谁还会继续跟着你去送死?到最后便只有少数被洗脑了的信徒‘不离不弃’罢了。”

常伷还真是敢说,这就是没录音录像这般黑科技,要不然世子殿下这番“反动言论”怕是要惹来大麻烦。人世子爷身份矜贵、地位超然,可以肆无忌惮的“大放厥词”,他冯小七没权没势的,可不敢瞎BB,祸从口出,尤其是在不清楚具体状况的情形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他看来,之所以有方腊、钟相,常定王朝自是存有大问题的,但前者的动机也并不怎么“光明正大”,更多只是为了一己之私。

常伷显然对东京城那位高高在上的族兄颇有微词,对方腊之流更是不屑。

“一群乌合之众罢了,即便有三、四十万之众又如何?朝廷大军一到还不就成鸟兽散了,正是忙忙似丧家之犬,急急如漏网之鱼。”

“不过,这方十三逃命的本事堪称一流,这都半个月了还没捉拿擒获。童贯……名不副实啊,居然让方腊一路逃窜到了望县……干脆赶入信州府界也好,定让圣公有来无还。”

常伷自信满满,毕竟信州乃龙兴之地,又有经营百多年的世袭朝阳王坐镇,防卫力之强虽不能说固若金汤,在大定可是数一数二的。信州朝阳兵与西北种家军亦是有得一比,方腊若是进兵来犯,还真成不了气候。

说起“种家军”,与开国之初的“杨家将”一般皆是将才辈出的军事家族,但名气却远不如前者,盖因“杨家将”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并有多种说书话本。

秦楚末年,常氏崛起于信州,逐鹿天下,最终功成立国。太祖雄才大略,武功卓绝,竞引各路英雄投于麾下,杨业(字继业)便是其中之一。

秦楚时,杨业先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着称,以功升迁到建雄军节度使,归定后,成为抗燕名将,人称“杨无敌”。

杨继业为大定守边,经常与来犯的燕军交锋,虽然规模不大,但三十余年未处下风。

雍熙三年,定太宗派出三路大军征讨燕国,其中潘美为西路军主将,杨业为副将。燕军兵力占有很大的优势,杨业等人的任务只是迁移民众,不需要与敌人决战,他向潘美进言,上万全之计。但护军王冼和刘文裕却不以为然,非要与燕国正面交锋,并且以怯敌嘲笑杨业。杨业出击以后,王冼等人以为燕军已经败退,为争功率领部队出击,前进不久,得到了杨业败退的消息,又慌忙撤退。杨业力战尽日,转战到陈家谷,没有看到接应的人马,非常悲愤,再率领部下力战至左右殆尽,仍手刃敌军数十百人,后为燕军生擒。杨业的四子杨延玉,以及部将王贵、贺怀浦全都力战而死。杨业被擒不屈,绝食三日而死。

杨家将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杨业的儿子为长子杨延朗,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朗对于燕人很有威慑力,燕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另外,杨业的其他几个儿子延玉、延浦、延训、延环、延贵和延彬都是抗燕名将。

杨延朗的儿子杨文广向朝廷献上阵图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却在没等到朝廷回音时卒于任上,大定朝廷追赠他同州观察使。作为杨家将的第三代,杨文广并没有建立能与他祖辈父辈相提并论的功绩,因为此时大定已经与北燕议和,而对西宁的政策也在和与战之间摇摆。但是杨文广继承了杨家将世代忠心报国的传统,没有忘记收复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但因大定积弊已深,且修文偃武的风气已成,杨文广的理想未曾实现。杨业,杨延朗,杨文广,这三个人是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欧阳文叔《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

与杨家将面对北方大燕作战不同的是,种家军则是在西北抵御西宁的王牌军。

种家军的第一代传人叫种世衡,种世衡戍边期间,一边对羌人恩威并施,一边对西宁实施反间计,剪除了李元昊的心腹大将野利刚浪棱、野利遇乞兄弟。青涧城的修筑,是种世衡最具战略眼光的一件事,欧阳文叔曾经评价:

“自西事以来,擢用边将,能立功效者殊少。惟范仲淹筑大顺城,种世衡筑青涧城,刘沪筑水路城;沪尤为艰勤,功不在二人下。臣伏见兵兴以来,所得边将,惟狄青、种世衡二人,其忠勇材武,不可与张亢、滕宗谅一例待之。”

种世衡有八个儿子,都在军中效力,尤以种谔、种谊战绩最辉煌。

元丰四年,“老经略相公”种谔,在米脂城大破西宁八万大军,缔造了震惊全国的米脂大捷。西宁入侵延州时,种谊奉命出征,部队还没到,西宁人就吓得不战而溃,喜得老百姓直夸:一个种谊抵过二十万精兵!

种家军第三代种师道、种师中、种师朴不让先祖,被世人誉为“小三种”。

在种谔指挥的“米脂大捷”战斗中,种师道立下了战功,先当了几年地方官。此后,种师道累迁至朝散郎,被擢升为朝奉大夫。官家认为种师道是国之栋梁,有他在就不怕无人领兵,于是频频提拔他。理宗年间,种师道奉命统帅陕西、河东等七路兵马共十万大军奔赴东线战场,朝廷命令其十日内必须获胜。定军对西宁军发起猛攻。可定军一些将领懈怠,一裨将竟坐在胡床上督战,种师道立斩此人,陈尸于军帐前,诸将受到震慑,奋力拼杀,仅八天就击溃西夏军。皇帝得捷报后大喜,晋升种师道为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因抵御西夏有功,种师道成为名将,被尊称为“老种”。

常伷自认为朝阳军并不逊于种家军,难不成白马军确为天下第一强兵?

《后汉书》曰:“瓒常与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翼,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白马义从后扩充成相当规模的部队,一时威震塞外,乌桓“乃画作瓒形,驰马射之,中者辄呼万岁,虏自此之后,遂远窜塞外”。

常伷接手了朝阳军后,经过一番改良升级,冠以“白马军”的称号。但此“白马”非彼“白马”,公孙瓒的“白马义从”乃是一支精锐骑兵,他们全部身骑白马手挺长矛,善于骑射、追不虚发。而朝阳“白马军”虽亦擅射,却非箭而是火器。

时下的兵器有很大的发展,主要冷兵器有长柄刀、枪、短柄长刀、腰刀及各种杂式兵器如镋钯、马叉、狼筅等等。除了继承传统的兵器品种外,火器也发展到鼎盛时期。其火器的管形火器品种颇多,形式复杂。

现今的火器主要有两大类:

第一类是用手持点放的火铳和鸟铳,其形体和口径都较大,一般筒内装填铅弹和铁弹等物,其射程仅数十步至二百步。

第二类是安装在架座上发射的口径和形体大型火炮,多数筒内装填石、铅、铁等物,俗称“实心弹“,少数则装填爆炸性的球丸,射程一般在数百步至二三里距离,主要用于守寨和攻城,也用于野战、水战和海战。

大定军队普遍装备了火器,战争的主要武器转向了使用火器。

骑兵行进间想要熟练掌握射击技术及准度殊为不易,若“白马军”真能做到这两点,确可谓精兵。

只不过,未经实战的演武,终究只能是纸上谈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