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武侠 > 封神榜西周伐纣 > 第37章 西伯侯回归西岐

封神榜西周伐纣 第37章 西伯侯回归西岐

作者:西风瘦马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06-07 11:02:56 来源:书海阁

殷破败和雷开两位将军骑着马向前,看到雷震子的模样让他们感到惊奇。殷破败和雷开两位将军因为胆气豪迈,大声说道:“你是何方神圣,竟敢阻挡我们的去路?”

雷震子回答说:“我是西伯文王的第一百个儿子,名叫雷震子。我的父亲是一个仁慈的君子,他无缘无故地被囚禁在羡里,坚守了七年的信念,等待着时机的到来,他完全没有怨言。现在他已经获释回家,你们为何还要追击他?这种反复无常的行为,难道符合天子的行为准则吗?因此,我奉我的师父之命,特地下山来迎接我的父亲回国,使我父子能够重逢。你们两人最好回去,不必逞匹夫之勇。我的师父曾经说过,不能伤害人间的生命,所以我教你们速速撤退。”

殷破败大笑道:“你这个丑陋的家伙,竟然敢口出狂言,煽动三军,欺负我们不勇敢吗!”他立即纵马挥刀来战雷震子。雷震子手持棍棒架住,他说道:“别急!如果你想和我分出胜负,那也可以。只是我父王说的话和师父的命令,这些我都不能违背,我就试一试让你见识一下吧。”

雷震子扇动翅膀,飞向空中,风雷之声响起,他脚踏云端,俯瞰大地。突然,他发现西边有一座山峰,犹如一座巨大的嘴巴,向外伸出。雷震子说道:“让我用棍子打一下这个山嘴让你们看看!”他挥动黄金棍,对着山嘴打了一棍,只听得一声巨响,山嘴裂开竟然滚下来半边。

雷震子转身飞落下来,对两位将领说:“你们看看这座山嘴,你的头比它还结实吗?”

两位将领被雷震子的勇猛所震撼,吓得魂不附体。他们说:“雷震子,听你的话,我们暂时回朝歌见驾,让你回去。”

殷、雷两位将领见此情形,知道不能战胜他,只得回去。

殷、雷两位将领见雷震子如此勇猛,而且还生有两只翅膀,全身遍布风雷,知道不能取胜,免得白白丧命而无益。因此,他们只得率领人马返回朝歌去。

再说雷震子再次飞回山上,去见文王。文王吓得目瞪口呆。雷震子说:“我奉父王之命,去劝退追兵,追赶父王的二将殷破败和雷开,我用好言相劝,让他们回去了。现在我送父王出五关。”

文王说:“我随身带着铜符和令箭,必须用它们来通过关卡。”

雷震子说:“父王不必如此麻烦。如果按照铜符放行,可能会耽误父王的归期。现在情况紧急,恐怕后面还有敌人追来,没完没了。让孩儿背着父亲,一下飞出五关去,必须尽快离开,免得又出现意外。”

文王听了雷震子的话,说道:“我儿说的话是对,但是这匹马怎么出关去?”

雷震子说:“现在的情况是把父亲送出关去,马匹的事情那都是小事!”

文王说:“这匹马跟随着我患难七年,今天这样舍弃它,我真的是不忍心!”

雷震子说:“事情已经这样了,怎么还在做不利的事情呢?君子也不得不舍弃小节而成全大事啊!”

文王走到马前,用轻抚着马,叹息着说:“马儿啊,并不是姬昌对你不仁,舍弃你,无奈恐怕追兵又来,我命难逃,这样的话,我和你最终也是要分别。我现在和你分别,任凭你自由去,另外选择良主!”

文王说了这些话后,流着泪和马分别。

文王听从了雷震子的建议,文王伏在雷震子背上,紧闭着眼睛,只听到风声呼啸,没过多久,他们已经出了五关,来到了金鸡岭,落了下来。

雷震子告诉文王:“父王已经出了五关了。”文王睁开眼睛,看到自己已经回到了本土,非常高兴。他说:“今天又能看到我的故乡之地,全靠孩儿的帮助!”

雷震子说:“父王请保重身体!我就要告辞了。”

文王惊讶地问:“我儿为什么中途抛下我?这是什么说法?”雷震子回答:“我奉师父之命,只能救父亲出关,然后就回山洞。现在我不敢违背师命,怕负了师父的期望。孩儿请您原谅!父王先回归家乡。孩儿学全道术,不久也会下山,到时再拜见父亲!”

雷震子叩头,与文王洒泪告别。

正是:世间万般哀苦事,无过死别共生离!(人世间有很多哀伤痛苦的事情,但是都比不上生离死别!)

雷震子告别文王后,回到了终南山复命。

再说文王独自一人,没有马匹,步行了一天。文王年纪已高,跋山涉水十分艰难。傍晚时分,他看到一家客舍。文王投宿在此休息。第二天早上准备起程时,囊中空空,没有旅费。

店小二说:“房租和酒饭钱,你为什么分文不给?”

文王说:“因为来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没有钱了!你帮我先把账记着,等我回到了西岐,我让人连本加利息一起送来。”

店小二生气地说:“这里跟别的地方不一样。我们西岐可不能撒野、不能欺骗人。西伯侯以仁义教化万民,路上行人让路,不拾遗失物,夜晚没有盗贼,万民过上安康的生活,天空湛蓝,太阳明亮。你最好赶快拿出银子来算清楚,放你去:如果你迟延,就把你送到西岐去见上大夫散宜生老爷,那时可就后悔莫及了。”文王说:“我绝不会失信于人的。”这时店主人走出来问:“你们因为什么事在这里吵闹?”

店小二把文王拖欠饭钱的事说了一遍。店主人看见文王虽然年纪老迈,但精神矍铄相貌不凡,就问道:“老人家,你到西岐来做什么事?为什么没有盘费?我又不认识你,怎么能记下饭钱?你得把事情说清楚,才能记给你去。”

文王说:“店主人,我不是别人,我就是西伯侯。因为被囚禁在羑里七年,蒙受圣恩赦免归国;幸亏遇到我的儿子雷震子救我出了五关,因此囊中空空如也。暂时记账几天,等我到了西岐的宫里,再派人送钱过来,绝不相欠!”

那店家听得是西伯侯,慌忙倒身下拜,口里说道:“大王千岁!子民肉眼凡胎不识千岁,请恕有失接驾之罪,请大王进来,向您献上美酒,作为子民,我亲自送您回去。”

文王问道:“你姓什么,叫什么?”店主回答说:“子民姓申,名杰,已经在这里居住了五代了。”

文王非常高兴,问申杰:“你有没有马?借我一匹马骑着好赶路,等我回国后一定会重重地酬谢你。”

申杰回答:“我只是个小户人家,没有什么马匹。家里只有一头用来磨面的驴,我可以为您准备好鞍具,您能暂借它作为前行的坐骑。我会亲自跟随着您,服侍您。”

文王听从了申杰的建议,离开了金鸡岭,穿过首阳山,一路上,他们晓行夜宿,这时正是深秋的时节,只见秋风萧瑟,梧桐树叶在秋风中飘飞,枫林一片鲜红,景色虽然看起来很美,但是秋风呼啸枯叶飘零,掩不住的一片悲凉秋意。何况文王又是久离故乡,看到这个景象,心里更是不得安宁,思潮起伏,恨不得立即回到西岐与家人团聚,以慰思念之苦。

与此同时,文王的母亲太姜在宫中思念西伯,忽然连续刮过三阵风,风中竟然带着呼呼的吼声。太姜命侍儿焚香,取金钱演先天数占卜了一卦,看卦象知道西伯侯在某日某时,已经回到了西岐。她非常高兴,立刻命令百官和众位世子前去迎接。众文武官员和各位公子无不欢喜,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喜悦的笑容。西岐的百姓也纷纷牵羊捧酒,户户焚香,清理道路,等待着文王的到来。文武百官,每个人都穿着红色的吉服,这时候亲人团聚,龙虎重逢,喜气倍增。

当文王和申杰行至西岐山,又看到了以前的老屋,他不禁想起自己昔日朝商时遭遇的苦难。没有想到这一去就又过了七年,心中感慨万分,看着依旧的青山,却已经物是人非。

正在他感叹的时候,突然前方红旗招展,礼炮声震天,一群人马簇拥着从对面走来。

正在文王惊疑未定之时,只见左有大将军南宫适,右有上大夫散宜生,引了四贤、八俊、三十六杰,辛甲、辛免、太颠,闳夭、祁恭、尹籍伏于道傍。次子姬发来到驴前跪在文王面前说:“父王被困异国整整七年,作为子女,我们不能为您分忧代患,实在是天地间的罪人,望父王宽恕。今日能再次见到父王,我们甚感欣慰!”

文王看到这些官员和儿子姬发,心中既惊讶又感动。文王听到这些话,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说:“我在异国他乡度过了七年,虽然有家却无家,有国却无国,有臣却无臣,有子却无子。囚禁在羑里七年,自己甘愿老死,如今能重见天日,与你们重新团聚,反而觉得更加凄惨了。”

散宜生大夫启奏说:“过去的成汤王也曾被囚禁在夏台,但后来回到国家,一样能统治天下。如今主公归国,更应该修明德政,养育民生,等待时机再行动。谁又知道今天的羑里不是过去的夏台呢?”

文王回答说:“大夫的话难道是为我说的吗?这也不是臣下事上之理啊。我曾经有罪在商都囚禁,承蒙圣恩却没有杀我。这七年的囚禁生活,正是天子浩荡的恩泽,我即使粉身碎骨也难以报答啊。后来又进爵文王,赐黄钺、白旄,专门负责征讨事宜,赦免我归国。这是何等的恩宠啊!我应该尽臣子的节操,捐躯报国,也难以报答万分之一啊。大夫为什么要说出这样的话呢?这会让诸位文武大臣产生不正确的想法啊。”大家都心悦诚服地接受了文王的说法。

姬发走上前来请文王更换衣服乘坐辇车。文王同意了姬发的话,换了王服坐上了辇车。让申杰一起回城。

一路上欢声震天,道路两旁乐声悠扬,家家户户焚香结彩,旗帜蔽日。文王端坐于华丽的鸾舆之中,身旁的侍从成行。

民众们激动地高呼:“相隔七年之久,我们没有看到大王的尊颜了,如今大王归国,我们万民欢欣鼓舞,期待能够亲眼目睹天颜,这真是我们百姓的福分。”

听到众臣民的呼声,文王骑上了逍遥马,民众们看到骑在马上的文王,欢声雷动:“今日西岐终于有了明主!”每个人都欢欣鼓舞,倾心向往。

当文王走出小龙山口时,见两边的文武百官和九十八子都随行在侧,唯独不见长子伯邑考。文王心中一阵痛苦,想起邑考被剁碎的残忍场面,又想起在羑里他自己吞噬儿子的肉,不禁悲从中来,泪如雨下,然后大叫一声:“痛杀我啊!”跌下了逍遥马,昏迷了过去,不省人事。经过众人抢救多时,文王才终于苏醒过来。只见文王喉咙里一声响,吐出一团肉饼,那肉饼就在地上一滚,生出来四条腿,长出来两只耳朵,化成了一只兔子向西跑去了。连着吐了三次,都化成了兔子走了。

众臣赶紧扶起文王,乘坐鸾舆车回到西岐城,进了端门,到达大殿。公子姬发扶文王进入后宫,调制汤药。

过了几天,文王的身体痊愈了。有一天文王上殿,文武百官上殿朝贺完毕,文王宣上大夫散宜生,散宜生拜伏在地。

文王说:“我进朝去面见天子,算到有七年的灾厄,没有想到长子邑考却因为我而遭到杀身之祸,这是天意。多蒙圣恩,特赦我归国,加封我为文王,又命令我夸官三日,深感镇国武成王的大德,送给我铜符五道,放我出关。没有料到殷、雷两位将军,奉了圣旨追赶上来,我势单力薄,无计可施。正在束手就擒之时,多亏了当年我在去朝歌的途中,走到燕山的时候收养了一个婴儿,路逢终南山炼气士云中子带去收为弟子,起名雷震,不知不觉就七年了。谁想到这次被追得紧急之时,得到雷震子的救助,救我出了五关。”

散宜生说:“五关都有将官把守,怎么能出得关来?”

文王说:“要说起雷震子的身体形状,那就真的是差点儿吓死我了。这七年光景,他生得面色如蓝靛,头发像朱砂一样赤红,妥妥的一个杀马特发型,生有一双翅膀,可以飞翔在半空,气势如虹有风雷声响,拿着一根黄金棍,看着就像熊一样生猛。他用黄金棍打一下,就把山嘴打下一块来,所以吓得殷、雷二将不敢和他相争,只能诺诺而退。雷震子回来,背着我,不用半个时辰就飞出了五关,到了金鸡岭地面,他方告辞回终南山去了。本来我舍不得他走。他说:‘师命不敢违背,孩儿不久就会下山,到时再见父王。’所以他就回去了。我一个人自行了一日,走到了申杰店中,感谢申杰用驴儿送我,一路扶持照顾。命令重赏申杰,使他回家。”

散宜生跪下启奏说:“主公德贯天下,仁义遍布四方,三分的天下,二分已经归周,万民享受安康生活,百姓无不钦佩瞻仰。自古就有话说:‘克制**的人,自然会有百福;荒淫无度暴虐无道的人,就会遭到灾难。'主公已归西岐,真如龙归大海虎归深山,自宜养时待动。何况天下已经反了四百诸侯,而纣王肆意妄为,荒淫无道,杀妻诛子,滥杀忠臣。制炮烙、虿盆的残酷刑罚,坏了先王的法度。造酒池肉林享乐,妄杀宫嫔。听信妲己的谗言,拒绝劝谏诛杀忠臣,沉迷酒色,荒淫无道,不知悔改。臣料想这样下去,朝歌不久就会改属他人所有了……”

话没说完,大殿西边走来一人大声呼喊:“今天大王已经回归故土,当是为公子报碎尸之仇的时候了!何况现在的西岐拥有雄兵四十万,战将六十员,正好杀进五关去,围住朝歌斩费仲、妲己于菜市场,废弃纣王这个昏君,另立圣明君主以泄天下人之恨!”

文王听后不高兴地说:“我原以为你们俩是忠义之士,西岐依赖你们俩以求安定。然而今日听到你们说出这样不忠的话,你们这是自绝于不赦之地,还敢说报怨灭仇之类的话!天子是万国的元首,纵使有些过失,臣子都不敢直言进谏,还敢改正君主的过错?父亲有过失,儿子也不敢说,又怎么敢去纠正父亲的过失呢?所以,如果君王叫臣子去死,臣子绝对不敢不去死;如果父亲叫儿子去死,儿子也绝对不敢不去死。作为臣子和儿子,首先要尽忠孝之道,怎么敢直接忤逆君王和父亲呢?”

姬昌说:“我因为对君王的直言劝谏,被君王囚禁在羑里,虽然经历了七年的困苦时光,但我从不怨恨君王,而是把责任归咎于自己。古人说:‘君子见难而不避,惟天命是从。’如今我深感皇上的恩惠,被赐封为文王,荣耀地回归西岐,我时刻都在祈祷天下太平,希望八方安宁,兵灾消散,万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才是为人臣子的正道。从今以后,你们二人切不可违背道德伦理,悖逆伦常,遗留下恶名给后世人唾骂,这不是身为仁人君子的言行!”

南宫适说:“公子进贡财物,代替父亲赎罪,并没有谋逆反叛之心,却竟然遭到碎尸的惨痛惩罚,这在情理法度上都难以容忍。因此应当铲除暴虐的君主以端正天下,这也是万民的心愿。”

文王说:“你只看到了一时的表面现象,这是我的儿子自己找死。我临行前曾经对诸位儿子、文武官员说过:我推演了先天数,算定有七年的灾祸,就算是一个兵卒,也不可派他前来问安探望,等到七年灾祸满期,我自然会荣耀地回归。邑考不听从我的训诫,自恃骄横执拗,坚守忠孝的大节,却不懂得随机应变,又不顾后果,不知道审时度势进退自如。这是他自己德行微薄、才智平庸、性情偏执,不知道顺应天时而行事,因此遭受了被碎尸的灾祸。我现在奉公守法不胡为乱德,循规蹈矩尽显臣子的节操,任凭天子恣意狂妄,悖逆道德。天下诸侯自然会有自己的论断,我们何须率先扰乱纲常,自恃强横,走向灭亡呢?古人曾说:“五种伦理关系中,只有君亲和恩情最为重要;百种德行中,应当以忠诚孝义为首选。我既然已经回到国家,必将以推行道德教化、美化民俗为先,以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为重。这样,百姓自然会感受到安康,我和大家也可以共享太平。耳中不再听到战争的喧嚣,眼中不再见到征伐的惨烈,身上不再承受鞍马劳顿之苦,心中不再挂念胜败之忧。但愿三军将士不再承受甲胄劳顿之苦,百姓不再遭受惊慌之灾。这就是福祉,这就是快乐,又何必劳民伤财,使百姓疲惫,然后才认为是功劳呢?”

南宫适和散宜生听了文王的训诫,叩头谢恩。文王说:“我想在岐山正南面建造一座高台,名叫‘灵台’。我担心土木工程过于浩大,不是诸侯们所能承担的,会劳伤百姓。但是建造这座灵台是为了应对灾祥的预兆。”

散宜生奏道:“大王建造这座灵台,既然是为了应对灾祥的预兆,也是为了西岐的百姓,并非为了游玩观赏之乐。何谈劳民呢?况且主公仁爱,功德普及昆虫草木,百姓无不衔恩。如果大王将此意图公布出去,百姓自然会乐意服役。如果大王不轻用民力,仍然给予工银一钱,任由百姓自行决定是否参与劳作,不强求他们,这也不会对事情造成影响。更何况这是为了西岐人民应对灾祥的缘故,百姓怎么会不愿意参与呢?”

文王非常高兴:“大夫的话正合我心意。”于是将此决定公布告示张帖在各个城门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