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重生之建筑大师 > 第三二二章 融贯中西,通释古今

重生之建筑大师 第三二二章 融贯中西,通释古今

作者:七死八活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4-07-02 10:22:05 来源:书海阁

“为什么民国能产生像“建筑四杰”那样的大师,而现在却出不了建筑大师?”

当李华勇抛出这样一个问题后,座谈会的现场愈发热闹,更多师生开始议论纷纷,老钱和那位团委老师也停止了窃窃私语,他们饶有兴趣的看着大家议论。

教室里的声音越来越大,参加讨论的人越来越多。是啊,虽然在如今的大学里存在诸多毛病,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八十年代毕竟算是咱们国家的“理想年代”。实事求是的说,如果单纯“讲情怀”的话,那这个年代的大学生们可能是要比他们的后辈们多具备一点点情怀。

而只要是“有情怀”的人,那多半就会对李华勇这个问题感兴趣的,这就是师生们展开热烈讨论的原因。

只可惜参加议论的人虽然很多,大家也找了很多理由,分析了很多原因,只不过没一个人把自己的说法摆到台面上----这当然不是因为这些大学生都腼腆,而是大多数人分析的原因,可能连他自己都觉得不怎么站得住脚,所以不太好意思在这样的场合公然说出来。

大家商议半天后,最后由雷雨彤代表她的同学说出一个答案:

“勇哥,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大师的诞生,其实是可遇而不可求......”

听到这个答案之后李华勇笑了,他先用目光巡视一周:“这种说法虽然唯心,不过也有其一定的道理,大家都是这样认为的吗?”

没有人接李华勇的话,不过有不少人默默点头。李华勇既然又说“唯心”,又说“只有一定的道理”,很显然他是有不同看法的。见雷雨彤说完话后不再有其他人开口,老钱开口发话了:

“那小李你来说说看,你认不认同这种看法?”

李华勇对老钱一笑:“可能是我刚才的问法有问题吧,这主要是看什么级别的大师了,假如是像诗坛李杜,棋坛吴清源,或者科学界牛顿爱因斯坦这种级别的大师,那我承认雷同学刚才的话有道理,人类能诞生这种级别的天才,这本身就是一种运气。”

顿了一顿李华勇继续说道:“现在我们就不扯远了吧,就仅限于咱们建筑行业内部,大家说就像梁思成先生,杨廷宝先生,他们这些建筑大师,那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吗?”

没人回李华勇的话,和前面一样的道理,没人好意思在这个时候说个“是”字。

必须承认梁,杨二位先生的确是大家公认的建筑大师,然而要说他们这种级别的人物是“可遇而不可求”,那搞建筑的还没有那么厚的脸皮。

冷场,当李华勇说完这句话后,教室里出现了短暂冷场。

是啊,既然像“建筑四杰”这样的人物并非是可遇而不可求,可为什么在他们之后,国内却很少出现能和他们比肩的建筑大师呢?这时候有些人觉得有点不好意思,有些人在继续思考原因。

只可惜有人没让大家思考多久,是那位济同大学的团委老师,他笑着对李华勇说道:“这个,小...李,李同志还是你来说说吧,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

“在我看来,现在之所以很难出现建筑大师,很可能是由两方面的原因造成。”

哦?李华勇不仅说他知道原因,并且一说还有两条,团委老师来了兴趣:

“说,你给我们说道说道。”

“这第一条,很可能是咱们国家现行体制造成......”

李华勇刚说完这第一句话,团委老师脸都绿了,不仅是他,老钱也同样色变。两人不由自主对视一眼,心说不会吧?这个年青人前面的表现都好好的,标准的伟光正啊,满满的正能量啊,可怎么到了这最后关头,他怎么也说起什么“体制问题”?难道......

李华勇却没有去观察他们俩的表情,他再次环顾四周,然后继续说下去:

“大家知道,咱们是个社会主义国家,而咱们国家政治生态的一个特点,那就是重集体,轻个人,我们历来都推崇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应该说因为这个原因,这导致在现行体制下,很难出现让大家熟知的建筑大师。”

老钱松了口气,团委老师同样松了口气。不要以为国内的体制真的不能批评的,那只有政治幼稚的人才会这样认为。

比如李华勇刚才说的这一条,他这算是在批评“体制”吗?从字面上看着当然算是,然而他说这种话会有什么大问题吗?如果这都有问题的话,那肯定是个不太正常国家。

只不过在现如今的八十年代,咱们国家还算正常,所以这话李华勇敢说,老钱和团委老师也敢听。

李华勇的话当然有其道理,这其中的逻辑也不难理解。抛开其他领域不谈,仅在建筑行业内就事论事的话,“集体主义”当然会阻碍建筑大师的诞生。

这是因为建筑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需要高度协作的行当,不说李华勇现在从事的施工,哪怕是从事建筑设计,一个项目也很难由一个人设计完成。众人皆知香江中银大厦是由贝聿铭先生设计,然而真要较真的话,这栋大楼真是他一个人设计的吗?嗯,更准确的描述,说这栋建筑是由“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也许更合适。

李华勇刚才说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由于建筑行业本身就需要高度协作,如果你在这个行业再强调集体主义,那自然就导致建筑师很难出头,即便出头了也很难扬名。

完全可以想象啊,香江中银大厦能让贝聿铭先生名扬天下,但如果是换成让国内来做这个项目的设计的话,国内基本都是“某某省设计院”,“某某市设计院”,“某某行业设计院”,以这种名义出设计的话,那谁会知道设计师是谁?谁会对你“某某省某某市设计院”感兴趣?

既然设计师的名字都不为人所知,那怎么会有什么建筑大师?

李华勇说的这个问题,可能也算是国内建筑行业的一个弊端吧。就在李华勇穿越之前,如果你在那时候统计国内排名前十的十大高楼,你会发现一个很憋屈的现象:

在这十栋高楼中,施工自然全部都是由国内企业施工,然而翻看这些高楼的设计单位,你会发现十栋高楼倒有八栋半是由外国设计事务所设计。甚至那栋联合设计的大楼,也是由外国设计事务所为主,中方设计院为辅,名字排在人家的后面。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复杂,由很多因素凑成。

然而李华勇认为,咱们国家太过强调“集体主义”,应该算是原因之一,在建筑行业,尤其是在建筑设计领域,那最好还是多强调一下“个人主义”为好。因为这样做更容易让建筑设计师扬名,而在国际建筑市场,建筑师的名望其实是非常大的竞争力。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因此哪怕李华勇的确是在“批评体制”,他也可以说得坦坦荡荡,老钱和团委老师也能听得坦坦荡荡。

当然喽,仅仅只有这条还缺乏说服力,这还不是无法诞生建筑大师的全部理由,毕竟再怎么说,这样一条也只能算是“外因”,而世界上很多问题,真正起关键作用的那应该还要数“内因”。

而这个“内因”,那就是李华勇准备说的第二条。

李华勇稍微停顿一下后,他缓缓开口,说出了他个人认为的第二个原因:

“咱们刚才提到了四位业内前辈,探讨为什么在当下还没诞生能和他们四位比肩的建筑大师,既然承认和他们有差距,那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世人对他们这四位前辈的评价吧,也许就在这些评价中,大家就能读懂其中的差距。”

在接下来,李华勇开始像背书一样介绍起四位前辈:

“.....梁思成先生,,中国着名建筑学家,他创办了华清大学建筑系,他撰写了中国人的第一部建筑史;他是解放后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他曾为保护北京古城墙奔走呼号,他毕生都在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世人对他的评价:融贯中西,通释古今。”

“.....杨廷宝先生,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着名建筑学家,多次参加,主持国际交往活动,在推动建筑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建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世人对他的评价:融贯中西,通释古今。”

“......童寯先生,中国近代着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他设计的作品凝重大方,富有特色和创新精神。他数十年不间断地进行东西方近现代建筑历史理论研究,对继承和发扬我国建筑文化和借鉴西方建筑理论和技术有重大贡献。并且早在30年代初,他就开始进行江南古典园林研究,是我国近代园林理论研究的开拓者.....世人对他的评价:融贯中西,通释古今。”

“....刘敦桢先生,中国建筑史学的奠基人和泰斗,中国着名建筑学家,中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我国古建史研究,他在学科建设中有一系列突破,着作颇丰....世人对他的评价:融贯中西,通释古今。”

李华勇背书一样背完几段话后,他自己都忍不住笑了,而在座有很多师生跟着他一起笑。

的确,到这个时候已经毋庸多言,李华勇这几段话的重点,其实就在那最后的八个字:融贯中西,通释古今!

只有做到了这八个字,那才有资格称为建筑大师!

到最后李华勇终于说出了他的答案:

“我们现在都在讨论和四位前辈的差距,那么我们差在哪呢?是西学吗?不,我认为我们这个年代最缺失的,恰恰就是我们的国学,因为我们的国学造诣比不上他们四位,所以他们是建筑大师,而我们不是,事情就这么简单。”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