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三国黄巾逆袭 > 第414章 众诸侯心照不宣,引灾民齐奔并州

三国黄巾逆袭 第414章 众诸侯心照不宣,引灾民齐奔并州

作者:黑山鹰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4-17 03:10:41 来源:书海阁

第414章 众诸侯心照不宣,引灾民齐奔并州

面对这突如其来且来势汹汹的大旱,整个大汉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张远站在并州城楼上,望着城外源源不断涌来的难民,神色凝重。

“主公,如今旱情如此严重,波及范围这般广泛,该如何是好?”身旁的戏志才忧心忡忡地问道。

张远眉头紧皱,思索片刻后说道:“当务之急,是安置好这些难民,不能让他们在我并州境内出乱子。传令下去,打开粮仓,设置粥棚,先保证难民们有口饭吃。”

“可是主公,咱们的粮草储备……”戏志才面露难色。

“顾不了那么多了,先救人要紧。”张远打断他的话,目光坚定,“另外,之前安排道门中人寻找水源打井的事情进展如何?”

“已经有不少地方找到了水源,正在加紧打井。”戏志才欣慰的说道。

张远点点头:“继续催促他们加快进度。同时,通知各地官员,组织百姓挖掘水渠,引附近河水灌溉农田,能救一亩是一亩。”

与此同时,其他各州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淮南袁术领地内,百姓们饿得前胸贴后背,四处哄抢粮食,袁术的军队疲于镇压,却也收效甚微。“这些刁民,竟敢违抗朕的命令!”袁术气得暴跳如雷,却也拿这旱灾毫无办法。

徐州刘备看着城内堆积如山的灾民,愁得头发都白了几分。“唉,这场大旱,真是要了我徐州的命啊。”他不停地唉声叹气,却始终想不出有效的应对之策。

兖州曹操这边,虽然平日里注重屯田,储备了一些粮草,但面对如此大规模的旱灾,也是捉襟见肘。“公达,你可有良策度过这难关?”曹操焦急地询问荀攸。荀攸沉思片刻后说:“丞相,一方面我们要节约粮草,合理分配;另一方面,可派人外出寻找其他水源,或许能缓解一二。”

“要不然我们退兵吧!如此下去,我怕兖州失控。”

曹操一言出,众人全都默不作声,如今刘备忙着应对灾情,根本顾不上讨伐袁术,孙策更是以水军封闭大江,一副坐视不管的模样,刘表的荆州虽然没有灾情,却忙着收容难民,这些诸侯都知道,这些难民安定后,就是兵员,税收。

至于吕布,如今虎视眈眈的盯着徐州,随时准备扑上去抢地盘。讨袁术联盟早就名存实亡,若不是袁术忙着派兵镇压各地叛乱,恐怕早就趁机杀过来了。

曹操见众人谁都不开口,心中叹息一声,下达了退兵的命令,他的兖州如今也是灾情严重,吕布陈宫这两个不安分之主,若是不防备,谁能保证他们不会对兖州动手。

随着曹操退兵,第一次讨伐袁术彻底失败,而刘备怕吕布打徐州,开始拉拢无家可归的吕布,而吕布也是欣然接受拉拢,就这样,吕布兜兜转转还是去了小沛驻兵。

上天总是在努力修正历史走向,企图能让历史重回正轨。

冀州袁绍的领地同样受灾严重,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哼,都是张远那家伙与道门结盟惹的祸,若不是他打乱了这天下格局,何至于此!”袁绍把这旱灾的锅强行扣在了张远头上,试图以此转移百姓的注意力,削弱袁术称帝对袁家带来的后患。

幽州公孙瓒望着干裂的土地,心急如焚:“再这样下去,我幽州的百姓都得饿死啊!”他急忙下令士兵们帮助百姓寻找水源,可收效甚微。

雍州和凉州本就地处西北,干旱少雨,此次旱灾更是雪上加霜。当地刚刚归附的羌人部落也陷入了困境,纷纷躁动不安。

而那些逃往江东、益州、交州、荆州的难民,也给这些地方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江东孙策看着涌入的大量难民,对周瑜说:“公瑾,这么多难民涌进来,我们该如何处置?”周瑜思索后道:“伯符,先接纳一部分,安排他们劳作,实施以工代赈之法。这是充实人口的机会。”

益州刘璋面对蜂拥而至的难民,吓得不知所措。“这可如何是好,这么多人,我益州怎么养得活!”他的谋士们也是面面相觑,毫无主意。

交州士燮同样头疼不已,原本平静的交州因为难民的到来变得混乱不堪。

荆州刘表则担心这些难民中混入其他势力的奸细,一面安排人手安置难民,一面加强城内的警戒。

天下彻底陷入了大灾之中,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在这水深火热的局势下,各地诸侯全都停止对外征伐,严守城池关卡,防止难民趁机发难,更有甚者开始用武力驱赶进入自己的地界,实在是难民太多了。

在这残酷现实面前,人性的复杂尽显无遗。

兖州曹操下令紧闭城门,增派重兵严守各个关卡。巡逻的士兵手持长枪,神情警惕,一旦发现有难民试图靠近,便大声呵斥,让其远离,却又隐晦提醒并州收容各地难民。曹操不仅怂恿难民向并州而去,更是挑选军中的一些士兵混进难民中,趁机引导难民,曹操此举可谓是一石二鸟,既解决了兖州难民带来的隐患,又企图给并州制造麻烦。

混入难民中的曹军士兵,一路上装作普通难民的模样,与真正的难民同行。他们一边唉声叹气地诉说着路途的艰辛,一边有意无意地向难民们透露:“听说并州张远大人仁义无双,广施善政,并州之地定能接纳咱们,有活路啊!”

在漫长而疲惫的逃亡路上,这些士兵巧妙地引导难民朝着并州的方向行进。遇到岔路时,他们便以“曾听过来人说走这边更近、更安全”为由,将难民队伍带往通向并州的道路。

有些难民心存疑虑,担心并州也像其他州郡一样拒绝接纳。这时,曹军士兵便信誓旦旦地保证:“张远大人可不是那些无情无义的诸侯,他肯定会收留咱们的。咱们要是不去并州,难道还在这等死不成?”这番话打消了不少难民的顾虑,让他们怀着一丝希望,跟着队伍继续前行。

随着越来越多的难民被引导前往并州,曹操在兖州密切关注着局势的发展。书房中曹操,脸上露出一抹不易察觉的冷笑,对一旁的荀攸说道:“公达,张远这下可有得忙了。这么多难民涌入并州,就算他有通天的本事,怕也难以应付。”

荀攸微微点头,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丞相此举甚妙。并州若因难民问题陷入混乱,对我们而言,无疑是减少了一个潜在的威胁。即便张远能妥善处理,也必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短期内再难以对我们构成威胁。”

曹操抚须大笑:“哈哈,正是如此。且看张远如何应对这重重难题,我等只需坐山观虎斗便是。”

而在前往并州的难民队伍中,曹军士兵们继续不动声色地引导着难民前进。他们时刻留意着周围的动静,生怕暴露身份。随着距离并州越来越近,难民们的心情也越发复杂,既有对未知的担忧,又怀揣着一丝能在并州获得生机的期待。

终于,浩浩荡荡的难民队伍来到了并州边境。守关的并州士兵看到如此庞大的难民群体,顿时紧张起来,迅速将情况上报给张远。

晋阳将军府,张远召集一众文臣武将商议,随着各地忙着抗击旱情,张远麾下的几大谋士相继回来,除了贾诩被张远强制留在淮南外,其他人都返回了并州。

张远坐在上位,一脸严肃的对下面众人说道。

“影卫早在半月前就探查到有大量难民向并州涌来,我们原本是打算将这些难民全都收留,却不曾想,青州,冀州,淮南的难民也向并州而来,如此多的难民根本没在我们的计划中,尔等都说说,我们是否要接收第一批从兖州而来的难民。”

张远话语刚落,蔡邕率先开口说道。

蔡邕微微躬身,神色凝重地说道:“主公,依老夫之见,这难民不可不纳。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如今天下大旱,百姓流离失所,此乃苍生大难。若我并州能在此时伸出援手,广纳难民,必能在百姓心中种下仁德的种子,日后收获无尽人心。况且,这些难民虽眼下是沉重负担,但长远来看,皆是可用之民力。假以时日,他们可为并州耕种劳作、参军入伍,充实我并州之实力。”

蔡邕话语刚落,管宁,卢植一起附和。

张远点点头没有说话。

李儒连忙出列拱手说道:“蔡从事之言虽说有理,可万一我们接纳了兖州过来的难民,其它州的难民必定蜂拥而来,到时我们收不收留,若收留,并州就会被大量难民拖垮,到时主公不但名声受损,还可能祸及根本。”

张远还是点了点头没有说话。

蔡邕,管宁,卢植,三人急忙出列,蔡邕开口说道。

“李治中之言虽有一丝道理,但老夫却不认同,长安,雍州,凉州长期混战,人口凋零,此时若能收留这大量难民,一定能充实其人口,等灾情过去,二州一定能恢复到巅峰时期,甚至超过往昔巅峰人口,与其花费大量时间财力等其慢慢恢复,不如趁此机会,这等机会千载难逢,还请贤婿慎重。”

一向注重礼仪的蔡邕为了让张远接纳灾民不惜违背自己原则。

“志才,奉孝,公与,你三人如何看待此事。”

被张远点名,戏志才率先开口说道:“据属下收到的消息,难民多老弱妇孺,其中青壮已被各地诸侯收容,诸侯打的什么主意,我们都清楚,目前我们应当计算出有大概有多少灾民向并州而来,而并州有没有能力收容全部难民。”

戏志才说完,郭嘉继续说道:“根据影卫传来的消息,灾民中混有各路诸侯的人。”

郭嘉此言一出,众人皆面露惊色。郭嘉微微一笑,接着说道:“这些混入灾民中的诸侯眼线,一来是想刺探我并州虚实,二来恐怕是想借机扰乱我并州秩序。所以,主公若决定接纳难民,必须要在安置难民的同时,揪出这些心怀不轨之人。”

他目光炯炯,神色认真:“我们可以在难民进入并州的必经之路设置关卡,表面上是为了登记造册、发放救济物资,实则暗中观察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那些行为异常、言语闪烁之人,极有可能就是诸侯派来的探子。一旦发现,即刻扣押审问,绝不能让他们在并州兴风作浪。”随后,沮授向前一步,拱手说道:“奉孝所言甚是。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考虑到难民安置后的管理问题。这么多难民集中在一起,若管理不善,很容易引发动乱。我们可以借鉴军屯制度,将难民编成不同的屯,每个屯选出德高望重之人担任屯长,负责本屯的日常事务。这样既能便于管理,又能让难民自我约束,维持秩序。”

沮授顿了顿,又道:“而且,在物资分配上也要做到公平公正。制定详细的分配标准,按照难民的人数、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合理分配,杜绝贪污克扣现象。只有让难民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和关怀,他们才会真心归附并州,若不能做到这些,属下情愿不接受任何地方的灾民。”

张远看向一直沉默不语的秀才,直接点名。

“秀才,如今文和尚未归来,粮草一事由你负责,你与诸位说说我们目前的存粮情况。”

秀才起身拱手说道:“回禀主公,去年一年,大军连番征战,又向雍凉运送了大量粮食,目前并州除去军队日常所需的粮食和预留市场采买,并州还可调动五十万石粮食,至于雍州和凉州,目前根本没有多余粮食。”

秀才的一番话让所有人都沉默了,五十万石粮食,也就是五千万斤,每人一天最低为一斤粮食,从目前各地影卫传来的消息来计算,恐怕难民多达百万,若是将这些难民全部接收,每天将要消耗百万斤粮食也就是一万石粮食,就这也只能坚持五十天。

张远用手指轻轻敲击桌面,皱着眉头思索。

秀才好几次张了张口,都没说出话,最后心一横对张远说道。

“主公,以影卫传来的消息来看,灾民中多是老弱妇孺,以属下之见,这些人实在是没什么用。”

蔡邕,管宁,卢植,立刻对秀才怒目而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