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武侠 > 白话封神演义新 > 渭水文王聘子牙 2

白话封神演义新 渭水文王聘子牙 2

作者:清风随竹影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4-06-07 12:12:22 来源:书海阁

文王听完渔人们的歌声,对散宜生说:“这歌的韵律清新独特,其中必定有大贤人隐居在此。”于是,文王命令辛甲:“带上我去邀请作这歌的贤人来见我。”辛甲领命,骑上马向前,大声说:“里面有贤人,请出来见我们的千岁爷!”那些渔人齐齐跪下,回答说:“我们都是普通渔人。”

辛甲问:“你们为何称自己为贤人?”渔人回答:“我们早晨出门捕鱼,现在回来无事,所以我们都是闲人。”不久,文王骑马到达,辛甲上前汇报:“他们都是渔人,并非贤人。”文王说:“我听了这歌的韵律,感觉清新独特,里面定有大贤。”

渔人们回答:“这首歌不是我们作的。离这里三十五里有一个磻溪,溪里有一个老人,他经常唱这首歌。我们经常听他唱,所以就跟着学会了,真的不是我们自己作的。”文王说:“好吧,你们可以回去了。”渔人们叩头后离开。

文王对那句“洗耳不听亡国音”颇有感触,他评价道:“这是好诗句!”旁边的大夫散宜生好奇地问道:“‘洗耳不听亡国音’是什么意思?”文王回答说:“大夫不知道吗?”散宜生说:“臣愚昧,不明其深意。”

文王解释道:“这句话源于尧王访问舜的故事。昔日,尧王虽有德行,但生了不肖之子。尧王担心失去民心,便私下访查民间,打算让位。一天,他行至一处僻静的山区,看到一个人倚溪临水,手里转着一个小瓢。尧王问道:‘你为何在水中转这个瓢呢?’那人笑着回答:‘我看破了世间的情感,抛弃了名利,放下了家财,离开了妻子,远离了爱欲、是非之争,摆脱了红尘的牵绊,隐居深林,以齑盐蔬菜为食,享受林泉之乐,以此度过我的余生,这就是我一生的愿望。’尧王听后非常高兴:‘此人超然物外,忘却了富贵之荣,远离是非之地,确实是不凡之辈。我这帝位应该让给他。’

尧王向那个人说:“贤者,我不是普通人,我是帝尧。现在见你有大德,想要把天子的位置让给你,你愿意接受吗?”那个人听到这话,拿起小瓢,一脚将它踩得粉碎,然后用双手捂住耳朵,飞快地跑到溪边洗耳。就在他洗耳的时候,又见一个人牵着一头牛来喝水。那人对他说:“那位君子,牛来喝水了。”那人却只顾洗耳。那人又说:“你的耳朵有多脏,还要洗多久?”那人洗完耳朵后,才回答说:“刚才帝尧要把位置让给我,弄脏了我的双耳,所以我要好好清洗一下,误了你的牛喝水了。”

听到这话,那人就把牛牵到上游去喝水。那人问:“为什么要走?”那人回答:“水被你洗脏了,我怎能让我的牛喝脏水?”当时那些高洁之士就是这样的。所以这句“洗耳不听亡国音”正是用来形容这种高洁的品格。

文王讲述完这个故事,众官员们都在马上听着文王讲述先朝的兴衰和后国的遗迹,感慨万千。

文王和官员们在马上传递着酒杯,共同享受春日的乐趣,与民同乐。他们看到桃花绽放,李花如雪,绿叶鸭黄,鹅黄嫩绿,听到莺鸟的清脆歌声和紫燕的轻柔呢喃。春风吹拂,让游人沉醉,唯有春天的景色,每年都是崭新的。君臣们正行走间,看到一个樵夫边走边唱着歌:

凤凰并非不存在,麒麟也不是无有,只是悲叹这治世之时有污点。

龙兴时云起,虎生时风动,世人徒然惋惜难寻贤路。

你没见过那莘野之人,他的心中喜乐于尧舜和耕种之事。

若不是成汤三次聘请,他怀抱着经纶学问像左丘明一样。

还有那傅岩之子,穿着蓑衣笠帽,在寒冷中感到满足。

如果当年不进入高宗的梦,他就会终生被埋藏在土地里,像霖雨一样。

古来贤达者常被辱而后得荣,不只是我们终将隐匿在水边。

还有那横吹牧笛的人,在清明的白昼歌唱,慢慢地驱牛耕作在白云之下。

王侯的富贵在斜晖之下,他们抬头仰天一笑,等待明君的到来。

这首歌表达了对古代贤者隐逸生活的赞美,以及对那些未被发现或被世人误解的贤人的同情。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超然态度和对明君的期待。

文王和众文武官员听到那樵夫的歌声,都觉得非常奇特,确定这里一定隐藏着不凡的贤人。文王便命辛甲去邀请这位贤者来见。辛甲前去询问,但所有樵夫都说自己不是贤者。当文王亲自到来,一位樵夫告诉他,这首歌不是他们作的,而是磻溪中一位老叟每日垂钓时所唱,他们只是听得熟悉而已。

听闻此事后,文王和众人继续前行,沉浸在春天的美景中,但文王心中依然惦记着那位垂钓老叟。他们一边欣赏着周围的美景,一边交杯换盏,但文王的心思并未完全在此。就在这时,他们看到另一位樵夫边挑柴边唱歌走来:

春水悠悠春草奇,金鱼未遇隐磻溪。

世人不识高贤志,只作溪边老钓矶。这首歌表达了对那些隐藏在世间未被发现的贤者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普通人未能识别这些贤者的惋惜。文王听到这首歌,更加坚信磻溪中的那位老叟确有不凡之处,心中对能见到这位老叟充满了期待。

文王听到这首歌,感叹道:“真是奇怪,这里一定隐藏着大贤。”散宜生在马上观察那挑柴的人,觉得他看起来像是犯人武吉。他对文王说:“主公,刚才唱歌的那个人看起来很像是打死王相的武吉。”文王回应道:“大夫,你误会了。武吉已经死在万丈深潭之中,我之前已经通过占卜得知,怎么可能武吉还在世上?”但散宜生确信不疑,便命辛免去确认。

辛免骑马前去,武吉看到文王的车驾临近,无法回避,便放下担子,跪在地上。辛免一看,确认那人确实是武吉。于是他返回向文王报告:“果然是武吉。”

文王听到这个回答,脸色变得非常严肃,对武吉大声喝斥道:“匹夫,你怎敢如此欺骗本王!”然后他转向散宜生说:“大夫,这种狡猾逆民必须严加审问。他杀人后逃脱,这罪行与直接杀人无异。如果不是说武吉逃脱了,那么先天数就存在错误,那我们传承的占卜之法岂不是要被质疑了?”

武吉在地上泣拜,回答道:“臣是一个守法奉公的平民,不敢有悖逆之心。只是因为不小心伤了人命,后来向磻溪的老叟姜子牙求救。他叫我回家挖一个坑,在里面睡觉,用草覆盖身体,头前和脚后各点一盏灯,然后在草上撒一把米,睡到天明,以后只管打柴,再也不会有事。千岁爷,就连蝼蚁都贪图生命,怎么可能有人不珍惜自己的性命呢?”

文王听了武吉的解释,心中充满了疑惑,对这位姜子牙和他的非凡之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散宜生听到武吉的话后,立即向文王表示祝贺:“恭喜大王!武吉提到的这位道号飞熊的人,正好符合灵台的预兆。昔日商高宗梦见飞熊,得到了傅说的辅佐,今日大王梦见飞熊,应当是预示着得到姜子牙的帮助。大王今天出来寻找贤人,正是时候。建议大王赦免武吉的罪行,命令他前往林中,请那位贤人前来相见。”

武吉跪拜之后,立即飞奔向森林去寻找姜子牙。至于文王和他的随从,他们到达林边时,为了不惊扰贤人,文王在离林子数箭之地下马,和散宜生一起步行进入森林。

武吉带着一颗焦急的心走进了森林,却没有找到他的师父姜子牙,心中不禁感到慌张。这时,文王和散宜生也进入了林中。散宜生问道:“贤士在吗?”武吉回答说:“刚才还在这里,现在不见了。”文王问道:“贤士有没有别的住处?”武吉说:“前面有一个草舍。”

武吉带领文王来到草舍门前。文王轻轻抚摸着门,小心翼翼,仿佛怕打扰到什么。这时,里面走出来一个小童开门。文王微笑着问:“老师在吗?”小童回答:“老师不在了,跟一位道友去闲逛了。”文王又问:“什么时候回来?”小童回答说:“不确定,可能很快回来,也可能一两天或三五天。老师行踪不定,随遇而安,遇到山水就停留,遇到道友就交谈探讨玄学,所以没有固定的时间。”

散宜生在旁边说:“臣认为,求贤聘贤之事,礼必须虔诚。我们今天来的方式可能不够诚恳,所以贤人选择远避。古代神农拜访常桑,轩辕拜访老彭,黄帝拜访风后,汤拜访伊尹,都必须先进行沐浴斋戒,择吉日迎聘,这才是敬贤的礼仪。建议主公暂时回宫,准备好再来。”

文王表示赞同散宜生的建议,便命令武吉跟随他一起返回宫中。

文王站在溪边,看着这片幽静的景色,心中充满了感慨。他作了一首诗:

宰割山河布远猷,大贤抱负可同谋。

此来不见垂竿叟,天下人愁几日休。

完成这首诗后,文王又看到了绿柳之下的一块坐石,水面上飘着鱼竿,但姜子牙不见了,他的心中不禁感到失落。于是他又作了一首诗:

求贤远出到溪头,不见贤人止见钩。

一竹青丝垂绿柳,满江红日水空流。

这两首诗表达了文王对于未能见到姜子牙的遗憾,以及对于寻找贤人的渴望和对时局的忧虑。他在美丽而宁静的溪边,感受到了一种深切的孤独和对未来的思考。

散宜生听了南宫适的话,急忙强烈反对,他认为这件事情不能这么简单处理。他说道:“将军,此事不能这么轻率处理!如今天下动荡,四方不宁,许多贤人君子都隐居在深山幽谷之中,不为世人所知。我们所求的贤者,若真是姜子牙这样的隐士,怎能用寻常的方式请他出山?”

散宜生的话让文王思虑再三。他知道这个时期需要像姜子牙这样的贤才来安定天下,于是他决定采纳散宜生的建议。文王说:“大夫所言甚是,吾等确应以至诚之心,恭敬之态去迎请大贤,不可轻率行事。”

于是文王下令百官斋戒三日,准备以最崇高的礼节去迎请姜子牙。南宫适虽有所保留,但也不敢违抗文王的命令,只得服从。文王和他的大臣们知道,能否请到姜子牙出山,对于天下的安定和民族的兴旺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他们以最诚挚的心,准备迎接可能改变国运的这一天。

散宜生的话充满了对求贤的敬重,强调了贤人的重要性和用心聘请贤人的必要性。他的话让文王更加坚定了用最恭敬的方式迎请姜子牙的决心。

文王听后非常高兴,对散宜生的见解表示认同,并说:“大夫所说正合我意。”于是,按照计划,文王和百官在殿廷中斋戒宿宿三日,准备用最隆重的礼节去聘请姜子牙。

这个决定在西岐城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人们对文王即将聘请的大贤姜子牙充满了期待。后来有人为此事作了诗:

西岐城中鼓乐喧,文王聘请太公贤。

周家从此皇基固,四九为尊八百年。

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于文王聘请姜子牙的赞扬,以及对周家未来的美好展望。从此,西岐得到了太公的辅佐,周家的基业得到了巩固,享有了长久的繁荣。

文王听从散宜生的建议,斋戒了三日,在第四日沐浴更衣,以最诚挚的态度准备迎接姜子牙。他庄严地坐在銮舆上,携带着厚礼,率领着整齐的军队和文武百官,浩浩荡荡地前往磻溪迎接姜子牙,同时封武吉为武德将军,以表彰他的贡献。

整个西岐城沸腾了,人们无论老少,都纷纷涌向街道,希望一睹聘请大贤的盛况。只见旗帜分五色飘扬,戈戟之声铿锵有力。笙簧之音遍布道路,仿佛鹤唳鸾鸣,画鼓声声,宛如雷声滚滚。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欢欣。

文官们身着宽袍大袖,武官们身披坚甲,城内到处弥漫着香气,城外彩带飘飘,整个场面充满了庆祝的气氛。周公旦、召公奭、毕公荣等贤臣皆出现在队伍中,为这盛大的时刻增添了更多的荣耀。

圣主文王降临西土,周家的未来看似已有美好的预兆,五凤鸣岐山,预示着周家的兴盛。整个国家都沉浸在和平安宁的氛围中,宇宙间充满了雍熙之气。文王的真诚和敬意,为寻求姜子牙这位大贤而来,必将为周室带来兴旺和繁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