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历史 > 回到明朝当暴君 > 第三百八十九章 事情不是这么算的

回到明朝当暴君 第三百八十九章 事情不是这么算的

作者:天煌贵胄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4-07-06 15:02:45 来源:书海阁

有句老话说的好,树不要皮,必死无疑;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反正崇祯皇帝觉得自己的脸就是可要可不要——能要的时候就要一下,不能要的时候就扔一边儿去。

反正脸这玩意真到了挂歪脖子树的时候,再大的脸也没有鸟用。

永宽和尚不是要恩典么,朕先允了。

但是有一个前提,只要是朕能答应的,朕不能答应的就算。但是能不能答应,由朕自己说了算。

最终解释权归崇祯皇帝所有。

但是崇祯皇帝在永宽和尚提出了自己的要求之后,突然就觉得大明的人还挺可爱的。

起码二傻子也不少。

永宽和尚所要的恩典其实很简单,允许少林寺的僧兵继续存在,国家有事就征召,无事就训练。

甚至于在大明有需要的时候,这些僧兵可以进入卫所之中帮忙训练士卒。

最好是能允许少林寺的秃驴们跟着崇祯皇帝的大军一起去传播法佛就好了。

崇祯皇帝当即就开口道:“朕允了。”

屁大的事儿啊,西方那些个蛮子们不就常常这么干,甚至于那些个传教士本身就肩负着间谍的重任。

任什么我大明的秃驴就不行了?

想了想,崇祯皇帝干脆又加了一把火道:“既然永宽大和尚一片为国之心,朕也不好拂了你的美意。

这样儿吧,少林寺可以多派一些秃……额,和尚,派一些和尚去海外各国弘扬佛法,想必如来那个小气的也是乐意看到的。

至于弘扬佛法的同时么,将各地的人土风情,地理山川资料都记载下来传回大明,以方便后续的传法和尚前去。”

崇祯皇帝的那个秃字后面,应该就是个驴字。

反正不管是如心和尚还是永宽和尚,都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崇祯皇帝偏偏没有把那个驴字儿说出来,两人也只得是心中腹诽。

反正就算是说出来了,两个和尚也不敢多说什么。

这时候就看出来南北少林的不同了。

南少林的永宽和尚很干脆的应答了——老子是个秃驴没错,可也是大明的秃驴,皇帝想祸害别人家关自己屁事儿。

至于说皇帝祸害完了,自己再过去弘扬佛法不是更方便么——看,你们前世不信佛,这辈子遭报应,被皇帝给玩了吧。

但是北少林的如心和尚可就纠结了。

皇帝这个要求摆明了就是让少林寺的和尚们充当打探消息的探子,至于说什么方便后来的和尚再去弘扬佛法,这种说辞也就是唬一唬三岁的小孩子罢了。

佛曰,放下屠刀方可立地成佛。如果佛门真的应了崇祯皇帝的要求充当了探子,可不就是间接的举起了屠刀?

成佛?不下十八层地狱估计都算是好的了。

但是要拒绝崇祯皇帝的要求,如心和尚也实在是没有那个胆子,毕竟崇祯皇帝的赫赫凶名就在那里放着。

一时之间,如心和尚倒是显得有些踟蹰。

崇祯皇帝看着如心和尚万分纠结的模样,就笑道:“怎么,如心大和尚可是有为难之处?”

不待如心和尚回答,崇祯皇帝又接着道:“大和尚若是担心助纣为虐,其实大可不必。

朕跟如来那个小气的虽然没有什么交情,可是朕为天子,如来身为五方五老之一,想来也要给朕个面子的,嗯?”

如心和尚心中当时就打了个突,崇祯皇帝的话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自己要是还敢说个不字,那后果用脚趾头去想都能想到……

如心和尚把心一横,反正卖什么不是卖,卖萌卖惨卖笑卖佛祖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反正以后老子归陛下罩着了,就算是下地狱也有永宽那个死秃驴陪着不是?

如心和尚当下便躬身道:“阿弥佗佛,陛下一片弘法之心,贫僧铭感五内。”

崇祯皇帝笑了笑,开口吩咐道:“既然如此,那就先让人去抄写武术类的经书罢。”

崇祯皇帝觉得自己的性子跟后世的看家狗有些像,反正出去一趟就得弄点儿什么东西回家。

别管是人头还是别的,就像是这回一样,不是弄了些武功秘籍回来么?

只是崇祯皇帝的乐呵劲儿还没有撑上几天,就开始有人给自己找麻烦,或者说找不痛快了。

户部右侍郎,总督仓场的南居益那个笨蛋不知道让谁忽悠的,居然题开纳事例,接着南直隶巡按王道直解苏、松、常、镇四府道州县等官及乡缙典户所捐银九千八百三十八两充饷,南居益那个笨蛋还率属助饷。

如果说换成历史上原本正牌的那个蠢蛋崇祯,估计为了这九千八百三十八两的银子还能高兴个半天——自己宫里都快揭不开锅了,民间自发的助饷,岂不是说明了人心向背?

可是现在的崇祯皇帝是个穿越客,而且是把脸皮和节操一块儿给扔掉的穿越客。

在这位穿越过来的崇祯皇帝看来,九千八百三十八两?你他娘的在逗老子开心是不?

万两银子,搞不好连给个窑姐儿赎身的钱都不够。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人家老白写的诗里可是用了不知数这么个关键词来形容这些货色们在窑姐儿身上花钱时候的大方。

在崇祯皇帝看来,人家老李家的那些个商人也好,还是儒家学者也好,节操怎么的也得比大明的这些个货色强点儿。

就算是一个尿性,那也都是不知数——反正花钱给窑姐儿舍得,给朕的时候就他娘的弄出来连一万两都不到的助饷银子?

这是打发叫花子呢?还是寒碜谁呢?

反正崇祯皇帝不太高兴。

而崇祯皇帝不高兴的后果,估计别人谁也高兴不起来。

御史被派了出去,这是明面上的。暗中还有马维骃也被派了出去。

不查别的,就查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个地方的税收情况。

老子还没可着劲儿折腾你们呢,你们就先来这么一出恶心朕?彼其娘之!是我崇祯皇帝拿不刀了,还是你们这些个混账东西又开始飘了?

崇祯皇帝的这一手,直接就让苏、松、常、镇四地的大商,还有某些没有被清理干净的余孽们开始头疼了。

以前不送银子还好好的,这一送银子反倒送出祸患来了,这事上哪儿说理去?

除了这一万多两银子恶心人的事儿,还有另外一件事情也让崇祯皇帝觉得恶心。

也更加坚定了崇祯皇帝要把大明好好梳理一番的决心——尤其是江南,一个个的太飘了。

南京户科给事中陈尧言疏陈:南京户部设有新旧二厂。旧厂铸钱搭放军粮兼支官俸,新厂铸钱起自泰昌元年,原动南本鼓铸南钱,以佐旧厂之不足,一岁之间除军粮商价外,仍以余利解助辽饷。

至天启二年,始用北本改铸北钱,乃铸局在南而铸本自北,事权不一、息微弊滋,故有停止之请。

然北铸既停,南铸宜复,安得一罢俱罢。果能设处铸本数万金,便可岁取倍称之利,方今度支告诎,可以受益弘多,故请复新厂南铸。

朝堂之上,崇祯皇帝拿着陈尧言的奏疏,脸上的冷笔怎么看怎么糁人。

直到把朝堂上的大臣们都笑的有些毛骨耸然之后,崇祯皇帝才淡淡的开口道:“陈尧言,字汝则。浙江永嘉县人。治诗经。万历四十七年三甲二百六十五名进士,授行人,崇祯初授南京户科给事中。

现在好好的户科给事中不能好好当是吧?请复新厂南铸?大明京师自在北京,何需南京钱厂铸钱?

前汉之时,各藩各自铸钱,其祸不远,他陈尧言不知?

在朕看来,不是不知,而是其利不小,故做不知罢?

传旨,陈尧言不忠王事,以公谋私,着下狱,一切功名优抚,尽夺之,以为后来者戒!”

朝堂上的大臣们谁也没有想到崇祯皇帝这么痛快的就撕破了脸皮,甚至于连议论一番的意思都没有。

不过,这也很符合崇祯皇帝一贯以来的形象——任性,不要脸。

等到怒火发泄完了之后,崇祯皇帝才干脆的宣布了散朝,然后又把温体仁和郭允厚还有张惟贤和崔呈秀给召进了宫中。

看着眼前的几人,崇祯皇帝淡淡的开口道:“现在,说说建奴的事儿吧。

朕在年前,就已经有意趁早解决掉建奴,只是诸多原因所致,一直未能成行。如今已经到了四月了,该解决的事儿基本上也差不多了,建奴的事儿,也到了该解决的时候了。”

张惟贤自然是盼着早点儿对建奴用兵,趁早解决掉算了——自己还有几年好活?

搞不好连崇祯三年都有可能撑不过去,不趁着现在自己还活着把建奴给处理掉,难道还让下一任的五军都督府大都督捡了便宜?

张惟贤自认自己还是凡夫俗子一个,人的七情六欲样样俱全,名之一字,最难堪破。

但是温体仁和郭允厚却不这么想了。

现在解决建奴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从某些方面来说,自从崇祯皇帝登基之后,或者说天启皇帝登基之后的几年里,大明天灾一直不断。

如果说按照天人感应的那一套来讲的话,那自然是皇帝失德,以致于上天震怒。

但是上天震怒了又能怎么办呢?天子,老天爷的儿子嘛,自然是舍不得直接一个雷给劈死的。

那就灾下一些天灾给皇帝找找乐子,警告丫的别太浪。

比如蝗灾,地龙翻身,水涝,大旱,瘟疫,反正只要是天灾,不是人为的,都能往这上面靠上一靠。

这一招在天启年间其实还是好使的,因为天启皇帝还要点儿脸。

但是崇祯皇帝什么时候要过脸?不要脸才是主旋律——什么玩意?天灾?肯定是有哪个不法的臣子背着朕胡来,以致于上苍震怒了。

反正不管怎么解释,最终的解释权是掌握在崇祯皇帝这种不要脸的人手里。

既然大明现在天灾这么多,谁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儿?而按照崇祯皇帝的所作所为来看,上天示警的次数估计也少不了。大明自己的麻烦都已经这么多了,那还留着建奴恶心自己不成?

所以说,不管是张惟贤还是温体仁等人,其实想法都差不多,趁早把建奴解决掉,专心应付大明内部的这些破事儿。

就算是天人感应,天子平定外敌,老天爷也得出于奖励自己儿子的目的,给上一段好日子过吧?

但是实际上呢?

从军备方面来说,大明其实不比建奴差,甚至于可以说是甩建奴几条街都没有问题。

现在的大明在军事装备上面可以笑着对全世界所有的军队说一句:大明不是针对谁,而是说全球的各位,统统都是垃圾。

当然,火炮火铳这些玩意有些地方借鉴学习了西方蛮子们的技术,那都是一些无所谓的细节,不要在意那么多。

不信的话,你可以问问大明朝金銮殿龙椅上的那位爷,那些技术都是谁的?

谁要是敢说不是大明的,信不信那位爷洒洒水的功夫就把你能埋土里去?

除去了军事装备,就剩下兵丁的问题。

如果说是在天启年间以前,这事儿还真不太好说——毕竟自从土木堡之后的明军是个什么水平,大家心里都有点儿逼数。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自从崇祯皇帝先在京师城下怼了建奴一波,又在草原上连筑了十余座京观之后,当年随着洪武爷和成祖爷追亡逐北的那支强军就再次回归了。

老子天下第一,看谁都是战五渣,不服的尽管来比划比划,看看到底谁的刀子更快拳头更大!

有了装备有了强军,想要平定建奴还不是分分钟的事儿?

而且平定了建奴,张惟贤固然是落下了好名声,史书上少不了浓墨重彩的一笑记载,可是在场的这几个人,谁又不会被记下来?

就像是温体仁,后世一提起来,那可是在温首辅主政期间平定的建奴,这不就青史留名了?

郭允厚好歹也能混一个支应粮草,保障了大军后勤的美名。

还有崔呈秀,向建奴宣战就是人家完成的。

崇祯皇帝那就更不用说了,文治武功必然是远迈唐宗宋祖。

但是事情是这么算的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