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第299章 杨振宁的5块钱盒饭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第299章 杨振宁的5块钱盒饭

作者:怀疑探索者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05 07:14:34 来源:书海阁

正当众人讨论得酣畅淋漓之际,几位外国生物学家被这边热烈的氛围吸引,缓步走来。

走在前面的是日本知名生物学家山中伸弥,他因发现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细胞),荣获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生物学界声名远扬。饶毅教授一眼便认出了他,赶忙热情地迎上去,伸出手说道:“山中教授,久仰您的大名,您在干细胞领域的开创性研究,对整个生物学界影响深远呐!”

山中伸弥微笑着握住饶毅的手,用带着些口音的英语回应:“很高兴能与各位相聚于此,干细胞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能与大家多多交流。”

这时,来自巴基斯坦的生物学家阿塔乌尔·拉赫曼也走上前来。他在天然产物化学和生物活性化合物研究方面成绩斐然,为巴基斯坦的科研发展贡献卓越。阿塔乌尔·拉赫曼用流利的英语说道:“各位的见解十分独到,在我们的研究中,专注于从天然产物里挖掘生物活性成分,这或许能与各位的研究相互借鉴。”

施一公笑着点头:“不同领域的交流融合,往往能催生新的研究思路。”紧接着,大家围绕生物学各领域的前沿动态、未来研究方向以及跨国合作展开深入探讨。

山中伸弥分享了他在干细胞研究中对细胞重编程机制的新思考,以及面临的技术瓶颈;阿塔乌尔·拉赫曼则详细介绍了巴基斯坦利用本土丰富植物资源进行药物研发的进展与挑战;而在场的大夏国学者们也积极分享神经科学、结构生物学等领域的成果与经验。

现场气氛热烈而融洽,不同国籍、不同研究方向的生物学家们各抒己见,思维的火花激烈碰撞。他们都期望通过这样的交流,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桥梁,共同推动生物学领域迈向新的高度。

中午时分,会议已经暂时告一段落,张启跟着大家一同前往食堂用餐。此时,食堂里熙熙攘攘,参加学术会议的4000多名专家,其中不乏各国的院士,都井然有序地排着队,领取那5块钱一份的盒饭。尽管饭菜简单,可大家似乎都沉浸在上午学术交流的余韵中,吃得津津有味。

施一公正端着盒饭四处寻找空位,突然眼前一亮,看到了这次学术会议的主办方之一——南京大学的校长陈骏。只见陈骏校长也手捧着5块钱的盒饭,正准备找个地方坐下。施一公连忙招呼饶毅和张启,快步走了过去。

“陈校长,您好啊!”施一公笑着打招呼,“没想到您也在这儿,一起坐吧。”

陈骏校长抬起头,看到是施一公等人,脸上露出亲切的笑容,点头说道:“好啊,能和你们一起聊聊,求之不得。”

几人围坐在一起,打开盒饭,边吃边聊了起来。饶毅率先开口:“陈校长,这次大会办得真是太出色了,各项安排都十分周到,看得出学校费了不少心思。”

陈骏校长谦逊地摆了摆手:“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能为各位学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也是我们南京大学的荣幸。”

张启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前辈们的交谈,心中满是敬仰。施一公看向张启,向陈骏校长介绍道:“陈校长,这是张启教授,燕京大学的青年才俊,在生物学研究上很有天赋,未来可期啊。”

张启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连忙说道:“陈校长,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希望以后能多多向您请教。”

陈骏校长见张启如此年轻,脸上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惊讶,心中暗自思忖,如此年少便能参与这般高规格学术会议。又想到他能得到施一公的认可与大力推荐,不禁在心里默默感叹,这个年轻人必然非同凡响,假以时日,说不定能在生物学领域掀起一番惊涛骇浪。

陈骏校长鼓励地看着他:“年轻人有冲劲是好事,在学术的道路上,就是要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随时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就这样,在食堂嘈杂的环境中,他们一边吃着简单的盒饭,一边交流着学术心得、学校发展以及对生物学未来的展望,欢声笑语回荡在这小小的餐桌周围 。

几人围坐在一起,边吃着盒饭,边热烈地交流着。这时,陈骏校长突然放下筷子,笑着说道:“你们别看这5块钱的盒饭,背后还有个故事呢。”

这话一出,瞬间激起了大家的好奇,施一公、饶毅和张启纷纷停下手中的动作,目光投向陈骏校长,等待他继续说下去。

陈骏校长清了清嗓子,缓缓说道:“那是六年前,我去北京参加一次学术会议,当时参会的最大牌学术大咖当属杨振宁教授。那时杨振宁教授作为外宾身份参会,接待规格本就与国内学者不同。就拿这会议用餐来说,当时国内的学者们参加学术会议都是吃5块钱一份的盒饭,而会务组给杨振宁教授安排的是30块钱的盒饭。”

“可你们知道吗?”陈骏校长微微顿了顿,眼中满是敬佩,“杨振宁教授得知后,果断拒绝了那30块钱的盒饭,他说‘我不能搞特殊,大家都是一样的,我也要吃5块钱的盒饭’。就这样,杨振宁教授主动和大家一起吃起了5块钱的盒饭。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对杨教授的这一举动钦佩不已,他不仅在学术上是我们的楷模,在为人处世方面,更是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听完这个故事,施一公感慨道:“杨教授的境界和风范,实在令人敬仰。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饶毅也点头赞同:“是啊,老一辈科学家身上的这种品质,正是我们现在年轻学者需要传承和发扬的。”

张启坐在一旁,心中满是震撼,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也要像杨振宁教授一样,在学术道路上保持初心,坚守原则 。

陈骏校长清了清嗓子,神色间满是敬重,又缓缓说道:“回想起那时候,杨振宁教授经常受邀回国参加各类学术会议。那时他还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长期居住在香港,可每一次收到国内的邀请,无论工作多么匆忙,他都从不推脱。”

施一公好奇地插了一句:“那杨教授来回奔波,路上一定很辛苦,会务安排方面想必也很复杂吧?”

陈骏校长微微点头,接着说:“确实,本以为接待杨教授这样的学术巨擘,在交通和住宿安排上得格外费心。可你们知道吗?杨教授刚收到邀请,就主动联系了会务组。他的声音温和却坚定,在电话里说:‘我很感谢国内的邀请,能和大家交流学术我也很高兴。但有一点,机票我自己来买,绝不能给国内的主办方增加负担。’

会务组的工作人员哪能同意啊,连忙说:‘杨教授,您是我们最尊贵的客人,这机票钱怎么能让您自己出呢,这都是我们应该安排的。’

但杨教授却笑着拒绝道:‘大家的心意我领了,可我不想搞特殊,能为国家的学术交流出份力,我就满足了,这些小事就别麻烦大家了。’

就这样,无论出席哪个城市的学术会议,不管是短程还是长途,他都自掏腰包购买飞机票。”

众人静静听完陈骏校长的讲述,一时都沉默不语,心中满是震撼与感动。

施一公率先打破沉默,声音中带着几分感慨:“杨先生的境界,实在是让我们望尘莫及。他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本可以享受优渥的待遇,却处处为他人着想,不愿给主办方增添一丝负担。这样的大家风范,是我们科研工作者永远的楷模。”

饶毅也不住的点头,眼神中满是敬佩:“是啊,杨先生一生都在为科学事业拼搏,还时刻心系国内科研发展。他自掏腰包往返参会,看似是一件小事,却彰显出他对祖国科研的无私奉献。想想我们,更应该以杨先生为榜样,在学术道路上不忘初心。”

张启坐在一旁,内心更是被深深的触动,他激动地说道:“以前只是在学术着作和新闻报道里了解杨教授,没想到他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令人敬仰。这对我来说,不仅是激励,更是一种鞭策。我一定要努力提升自己,将来也能像杨教授一样,为国家的科研事业尽一份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