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第327章 扬州大学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第327章 扬州大学

作者:怀疑探索者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05 07:14:34 来源:书海阁

2014年2月8日。

一大早,张启和饶毅教授刚刚起床用过早餐,就传来了敲门声。赵亚夫推门进来,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

赵亚夫拍了拍张启的肩膀,对二人笑着说:“咱们今天就去扬州逛逛。我听说扬州最近有个很有意思的科学展览,很值得一去。”

饶毅教授一听,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连忙点头赞同:“好啊好啊,正好我一直想去扬州呢。对了,何祚庥院士之前让我去一趟何园,我正好借此机会,去扬州转一转,就去何园看看。”

张启看着兴致勃勃的两人,也来了兴致,连忙点头应道:“行,那咱们就去扬州好好逛一逛,放松放松。”

三人很快收拾妥当出了门,还是昨天那辆汽车,稳稳地停在路边等候。大家依次上车,汽车缓缓启动,一溜烟便从镇江市区朝着郊外开去。

没一会儿,就来到了一座引桥前。赵亚夫坐直身子,脸上满是自豪,兴奋地说道:“你们看,这就是润扬大桥!它可是当时大夏国第一、世界第三的特大跨径悬索桥呢!站在桥上,那感觉,就一个字,‘壮’!”

汽车很快驶过润扬大桥,进入扬州市邗江区瓜洲镇。继续一路向前,又开了一阵,来到了一片郊区。

赵亚夫指着一处荒地,兴致勃勃地介绍:“我有个朋友在扬州市政府工作,他跟我说,以后啊,这里要盖一座大运河博物馆。到时候,从南到北,大运河的那些历史古迹、文化风情,都要集中展现在这里,打造成一个旅游圣地。”

张启微微颔首,眼中满是赞同:“这扬州人可真聪明,点子一个接一个。虽说现在扬州的经济发展还比不上江南其他城市,但照这么搞下去,以后肯定能后来者居上。”

饶毅也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赞赏:“这个大运河博物馆的点子确实好,既能弘扬大运河文化,又能带动地方旅游发展,一举两得,妙啊!”

汽车缓缓前行,拐了个弯后,前方赫然出现一排宏伟的建筑群。赵亚夫兴奋地指着前方,提高音量说道:“看,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扬州大学!”

他的眼中闪烁着光芒,满是对这所高校的赞赏,“扬州大学实力可不一般,长江南岸是江苏大学,北岸就是扬州大学,这两所高校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各显神通,互相竞争,堪称绝代双雄。”

坐在一旁的周亚夫接过话茬,脸上带着几分欣喜:“也凑巧,昨天老教授您的学生在江苏大学邀请您去参观,今天啊,我这个老头子也有个学生在扬州大学任教。我昨天和他联系过了,他正满心欢喜地等着我们去参观呢。”

饶毅教授和张启对视一眼,纷纷点头,脸上露出期待的神情。饶毅笑着说:“好啊好啊,我们对扬州大学也很感兴趣,早就听闻扬州大学在多个学科领域成果斐然,正好借这个机会去见识见识。”

于是,汽车朝着扬州大学的方向驶去。一路上,赵亚夫和周亚夫你一言我一语,分享着他们所了解的扬州大学的趣事和成就,说扬州大学是由多所高校合并组建,学科门类丰富,在农学、师范等领域底蕴深厚。饶毅和张启听得津津有味,心中对即将到来的参观愈发期待。

不多时,汽车抵达扬州大学的校门口。还未下车,便能感受到这所校园里浓厚的学术氛围。

赵亚夫他们刚刚走进扬州大学,担任扬州大学讲师的张宏根博士就迎了上来,脸上挂着热忱的笑容,主动伸出手,亲切地说道:“赵老师,你们可算来了。” 话落,他的目光越过赵亚夫,瞧见了饶毅,瞬间两眼放光,语气里满是崇敬:“哎呀,这不是饶毅教授嘛,久仰大名,欢迎您来咱们学校!”

寒暄完,张宏根的视线又落在了张起身上,再次伸出手,热情地握手寒暄。当得知张起已经是燕京大学的教授时,张宏根微微一愣,脸上浮现出一抹略带羡慕的笑意,谦逊地说道:“真是惭愧啊,您看着也就十**岁的模样,竟然都已是名校教授了。我还在这慢慢摸索,真是自愧不如。”

张启赶忙摆了摆手,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真诚地回应道:“张老师可千万别这么说,您在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我都有所耳闻,那可是相当出色。我不过是运气好一些,赶巧碰上了合适的机遇。而且学术之路漫长,咱们都在不断进步,往后还得多多向您请教呢。”

几人一边朝着实验室的方向走,一边热切地交谈着。赵亚夫关切地看向张宏根,询问道:“宏根啊,你最近在学术研究上进展如何?主要钻研哪些方向呢?”

张宏根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认真地介绍起来:“赵老师,我目前主要聚焦于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领域。在水稻功能基因组学方面,正深入研究一些关键基因的功能。比如,我们发现了一个可能与水稻抗逆性密切相关的基因。通过一系列实验,像构建基因敲除和过表达载体,再转化到水稻植株中,观察它们在不同逆境条件下,像是干旱、高盐环境里的生长状况。从目前的实验结果来看,这个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对水稻的抗逆表现有着显着影响。”“在分子育种这一块,” 张宏根顿了顿,加快了些语速,“我们尝试将一些优良基因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导入到现有的水稻品种中。这样能更精准、高效地培育出具有高产、优质、多抗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目前已经筛选出了几个表现不错的株系,正在进行田间试验,从初步的数据来看,这些新株系在产量和抗病性上,相较于传统品种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不过也遇到了些难题,比如部分新株系的稳定性还有待加强,后续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实验方案。”

一行人继续走着,饶毅教授和他聊着天,一脸担忧地看向张宏根:“张老师,你科研做得确实出色,成果亮眼,但未来的应用推广怕是还有不少阻力。现在社会舆论对你们这些搞科研的不太友好啊。你也知道,现在网上风评,只要是搞转基因技术的,都被说成是孟山都的走狗。”

张宏根博士听后,先是微微一怔,随即哈哈一笑,神色坦然,摆了摆手说道:“他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我们只要坚持本心就好。转基因技术是一项能够推动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沿科技,有着严谨的科学理论支撑和大量的实验验证。”

他目光坚定,看向远方接着说:“我们做科研的,是为了探索未知,为人类谋福祉。那些无端的指责和抹黑,我们也没办法左右,只要自己问心无愧,对得起科研人的身份就行。”

赵亚夫听了张宏根博士的话,也呵呵一笑,幽默地接过话茬:“我虽然不搞转基因,可成天和你们这些大科学家们待在一块儿,耳濡目染的,我也坚定支持转基因技术。要是按照那些人的荒唐说法,你们是孟山都的走狗,那我赵亚夫可就是走狗的朋友咯!”

张宏根博士一听,赶忙说道:“赵老师,您看您说的,您可是国家的劳动模范,是为国家和人民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功臣啊。要是连您都成了‘走狗的朋友’,那我心甘情愿以走狗为荣!”

这话一出,众人先是一愣,随即爆发出一阵爽朗的大笑。

张启笑得前仰后合,边笑边拍着赵亚夫的肩膀:“赵老师,您可真风趣,这么一说,那些谣言的荒谬就更显而易见了。”

饶毅教授也忍俊不禁,点头道:“是啊,咱们身正不怕影子斜,这些无端指责根本站不住脚。”

张宏根博士眼中满是感激,看着赵亚夫说道:“赵老师,有您这话,我们心里可踏实多了。有您这样的前辈理解支持,再大的舆论压力我们也有底气扛过去。”

欢声笑语中,他们继续朝着校园深处走去,轻松的氛围驱散了外界舆论带来的阴霾,大家的步伐坚定而有力,对未来的科研之路充满了信心。

张宏根带着赵亚夫、饶毅和张启,沿着校园蜿蜒的小径漫步前行,一路上众人热切讨论着科研与行业现状,不知不觉40多分钟过去,来到了一栋现代化的实验楼前。

实验楼的外墙由银灰色金属装饰,玻璃幕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满是严谨的科研氛围。张宏根博士停下脚步,掏出手机拨通电话:“喂,我们到实验楼门口了,请大家下来吧。”

不一会儿,实验楼大门打开,几人快步走出。

张宏根博士赶忙转身,满脸热忱地开始介绍:“这位是我们扬州大学的刘巧泉教授,他不仅在行政管理上为学校发展掌舵领航,在学术领域更是成果丰硕,是我们的学科带头人。他长期专注于作物遗传育种、水稻品质遗传改良,主持了30余项国家及部省级课题,在行业内有着深远影响。”

刘巧泉教授面带微笑,主动伸出手,与众人一一相握,握手时沉稳有力,言语间满是热忱:“欢迎各位来到扬州大学,期待这次交流能碰撞出学术火花,促进合作。”

接着,张宏根指向一位头发微白的学者:“这位是马鸿翔教授,我校农学院领军人才特聘教授,深耕小麦遗传育种领域,在抗赤霉病和品质性状的基因挖掘、分子定位等方面成果显着,长江中下游地区不少小麦新品种都凝聚着马教授的心血。”

马鸿翔快步上前,和大家握手时微微用力,眼神中透着对学术交流的期待:“很荣幸能与各位交流,盼能共同进步。”

“这位是梁国华教授,江苏省作物遗传育种重点学科带头人。”张宏根继续介绍,“梁教授长期钻研水稻产量性状关键基因的鉴定、抗病基因的遗传及克隆,为水稻分子设计育种贡献卓越。”

梁国华戴着黑框眼镜,透着学者的睿智,握手时语气温和:“很高兴认识大家,希望能相互学习。”

随后,张宏根又介绍一位年轻学者:“这是付路平老师,别看他年轻,在小麦生物育种和新基因发掘应用上已崭露头角,是我们团队的新生力量。”

付路平脸上满是朝气,握手时微微躬身,谦逊地说:“向各位前辈学习,还请多多指点。”

接着,张宏根说道:“这位是杨晓东教授,专注于园艺作物种质资源与表观遗传育种,在该领域建树颇深。”杨晓东身形挺拔,握手时爽朗笑道:“欢迎来到科研一线,期待思想碰撞。”

最后,张宏根介绍:“这是许如根教授,长期投身大麦遗传育种与种子工程,成功育成12个大麦品种,获得10个农作物新品种权,为大麦产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许如根笑容和蔼,握手时轻拍对方手背,亲切的说:“一路辛苦了,欢迎交流哈。”

介绍完毕,众人相谈甚欢,一同步入实验楼。

等大家都换上防护服,刘巧泉校长热情的挽着饶毅教授的胳膊,笑容满面地说道:“饶毅教授,久仰大名啊!这次您能来,真是让我们扬州大学蓬荜生辉。上次我们学校召开护理学和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相关的学术会议,我就想着要是能邀请到您就好了,可惜当时您事务繁忙没能成行。”

饶毅教授赶忙微微躬身,回握住刘巧泉的手,谦虚地说道:“哎呀呀,刘教授,您过奖了,我也就是个普通人,做着一些平凡的工作罢了。倒是您刘教授,那可是教育界和科研领域的大专家、大功臣啊。您看看,您主持了30余项国家及部省级各类课题,带着团队在作物遗传育种、水稻品质遗传改良这些重要领域不断钻研,取得了那么多了不起的成果。”

一旁的张启,目光落在刘巧泉的身上,刹那间,上一世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时,他身为华夏国的科学院院士,与刘巧泉教授在各类学术场合频繁碰面,对其成就了如指掌。

刘巧泉教授不但在后来掌舵整个扬州大学,担任校长的职务,他在学术领域也建树颇丰。他主持30余项国家及部省级课题,在作物遗传育种、水稻品质遗传改良方面成果卓着。以通讯和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权威刊物发表200多篇论文,为学界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

不仅如此,刘巧泉教授还身兼数职,担任植物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作物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凭借丰富经验和专业知识,引领团队在科研道路上不断突破。作为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专委会副会长,他在行业内积极推动学术交流与合作,为水稻研究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想起往昔,让张启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刘巧泉与袁隆平先生的交集。

2001到2005年,刘巧泉赴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当时袁隆平的小儿子袁定阳也在同一实验室。从袁定阳身上,刘巧泉深切感受到袁隆平对子女教育的严格。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刘巧泉有幸参与了袁隆平与香港中文大学辛世文院士共同合作的科研项目。袁隆平对利用转基因工程技术促进水稻光合作用以提高杂交水稻产量、表达高赖氨酸蛋白以提升稻米营养品质等探索一直持积极支持的态度,在项目中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建议,而刘巧泉在其中也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在水稻科研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那些一同参与学术研讨的画面在张启脑海中清晰的浮现,曾经他们围绕科研难题各抒己见,为学术进步共同努力。如今再相见,身份虽有变化,但那份对学术的热忱始终未改。

刘巧泉教授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抬手做了个请的姿势,热情地说道:“各位,接下来就由我带大家参观一下我们引以为傲的实验室,看看我们扬州大学在基因工程和分子育种领域这些年取得的成果。”

走进宽敞明亮的实验室,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有序摆放,闪烁的指示灯和精密的仪表散发着浓厚的科研气息。刘巧泉校长走到一台大型基因测序仪前,轻轻拍了拍仪器,介绍道:“借助这台先进的设备,我们在水稻基因测序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通过对多个水稻品种的全基因组测序,我们成功挖掘出了一系列与高产、优质、抗逆相关的关键基因,为后续的分子育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沿着实验台继续前行,刘巧泉教授拿起一个培养皿,里面是几株嫩绿的水稻幼苗,他兴奋地说:“这可不是普通的水稻苗,这是我们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出的新品种。通过精准地将优良基因导入传统品种,这个新品种不仅产量提高了15%,而且在抗病性和抗倒伏能力上表现出色,目前已经在多个地区进行了田间试验,反馈效果极佳。”

在另一个实验区域,摆放着一些转基因作物样本。刘巧泉教授指着它们说道:“在转基因技术应用方面,我们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我们研发的转基因抗虫棉花,有效减少了棉铃虫等害虫的侵害,农药使用量降低了30%以上,既保障了棉花产量,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这一成果已经得到了行业内的广泛关注,正在逐步推广应用。”

接着,刘巧泉教授来到一块展示板前,上面展示着多篇发表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他自豪地说:“这些论文是我们科研团队智慧的结晶,每一篇都凝聚着大家无数个日夜的努力。通过这些研究成果,我们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发出了扬州大学的声音,为推动基因工程和分子育种技术的发展贡献了我们的力量。”饶毅教授率先鼓掌,掌声热烈而真挚,脸上满是赞叹之色。

他感慨道:“刘教授,你们扬州大学在基因工程和分子育种领域取得的成就,实在是令人震撼!从关键基因的挖掘,到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培育新品种,再到转基因技术的成功应用,每一项成果都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是对农业科学发展的巨大推动,更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些成果放在国际舞台上,也绝对是熠熠生辉,彰显了扬州大学科研团队的卓越实力和创新精神,我由衷地表示祝贺!”

张启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科研成果展示,心中波澜起伏。

他在心底默默想着:“以我上一世作为科学院院士的眼光来看,扬州大学在基因工程领域的这些成果,绝对是国内顶尖水平。从基因测序的精细程度,到新品种培育的创新性,再到转基因技术应用的成熟度,无一不展现出强大的科研实力。这可不是简单的恭维,每一项成果背后都是大量的科研工作和无数次的实验。如今,我虽换了身份,却依然能清晰地判断出这些成果的价值,相信未来扬州大学在这个领域,必将走得更远,创造更多辉煌。”

想到这儿,张启的脸上露出了钦佩的笑容,也跟着鼓起掌来,由衷地说道:“刘教授,扬州大学的科研实力,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未来可期啊!”

赵亚夫微微颔首,脸上带着和蔼的笑容,诚恳地说道:“基因工程这方面,我确实不算精通,毕竟术业有专攻嘛。但我一眼就能看出来,你们这些成果可都是凝聚着智慧的结晶啊。我经常翻阅学术期刊,扬州大学的这些研究成果频频出现,影响力可不小。我还听说,一些国外的同行对你们的科研成果也是钦佩有加,这可真是为咱们国家的科研争了光!”

刘巧泉教授连忙摆了摆手,脸上笑意盈盈,谦逊地回应道:“您老过奖了,赵老。您这么关注我们的研究,还给予这么高的评价,我们都备受鼓舞。其实我们也就是做了些分内之事。倒是您,您的劳模精神那才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的榜样。这么多年,您扎根基层,为农业发展、为农民增收付出了无数心血,您的事迹激励着我们每一位科研工作者,要把科研成果真正运用到造福社会中去。”

赵亚夫笑着摆了摆手,说道:“我也就是做了些自己该做的,你们年轻人有知识、有技术,未来肯定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为国家的农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改变。”

两人相谈甚欢,周围的学者们也被这融洽的氛围感染,现场洋溢着对科研未来的美好憧憬 。

饶毅教授看向刘巧泉说道:“刘教授,现在外面的舆论环境实在是复杂,可谓是风起云涌啊。那些不实言论传得沸沸扬扬,说你们这些搞基因工程和分子育种的,都是拿了孟山都的钱,这简直荒谬至极。”

刘巧泉教授听后,轻轻一笑,神色坦然,摆了摆手说道:“饶教授,这种无端的指责和抹黑,我们也不是第一次听到了。做科研的,难免会遇到一些不理解的声音。但事实胜于雄辩,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基于严谨的科学研究,是为了推动华夏农业的进步,保障粮食安全,和那些谣言毫无关系。”

他目光坚定,望向远方,接着说道:“科学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在基因工程和分子育种领域,我们已经取得了许多实实在在的成果,这些成果将为人类的未来带来巨大的福祉。虽然科学的道路总是充满曲折,会遇到各种阻力和误解,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坚持真理,不断探索,最终一定会拨云见日。那些逆历史潮流的人,那些靠谣言来阻碍科学进步的人,最终都只能烟消云散。”

他顿了一顿,道:“我对这一点,个人是非常有信心的。”

众人兴致勃勃地参观完实验室,不知不觉,已临近中午,日光透过窗户,洒下一地金黄。刘巧泉校长贴心地安排工作人员,准备带领劳毅教授一行人前往学校食堂用餐。

饶毅教授略带诧异,关切地问道:“刘教授,您不和我们一起去用餐吗?忙活了一上午,也该休息休息,吃口热乎饭了。”

刘巧泉教授微笑着摆了摆手,目光中透着对科研工作的执着与热忱:“我现在还不饿,手里还有些科研工作放不下。你们也知道,科研就是我的生命,每分每秒都珍贵无比,我想争分夺秒,把这个实验数据再核对一遍,争取能早点有新的突破。你们先去,好好尝尝我们学校食堂的特色美食。”

饶毅教授听闻,眼中满是敬佩,感慨道:“刘教授,您这份对科研的专注和投入,实在是令人钦佩。有您这样的领路人,扬州大学的科研事业必定会蒸蒸日上。那我们就先去了,您忙完可一定要来吃饭,别太累着自己。”

刘巧泉教授点头致谢,转身快步走向实验室,他的身影很快消失在仪器设备之间。

饶毅教授等人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朝着食堂走去,一路上还在回味着刚刚参观时看到的那些令人惊叹的科研成果,以及刘巧泉教授对科研事业的那份炽热追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