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对“六不用”农业模式的理性审视

在当今农业发展的多元化探索进程里,蒋高明所提出的“六不用”农业模式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模式宣称在农作物种植的全过程中,坚决摒弃使用农药、化肥、除草剂、地膜、激素和转基因种子,取而代之的是运用一系列专利替代技术,其目的在于打造出一种近乎纯天然、原生态的农业生产新范式。乍一听,这种理念极具吸引力,仿佛为解决现代工业化农业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提供了一条全新路径,可一旦深入剖析,便会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值得深入探讨与仔细商榷的地方。

从产量与成本这两个关乎农业生产核心利益的角度出发,“六不用”模式面临的挑战可谓十分严峻。蒋高明声称,其亲自运营的农场采用“六不用”模式后,平均亩产成绩斐然,经济效益更是远超传统种植方式。然而,来自业内的质疑声却此起彼伏,不绝于耳。一家位于北京的有机农业种植基地负责人就曾公开表示,在规模化种植的实际操作中,想要让“六不用”模式超越传统种植,难度堪称极大。即便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实现产量持平,但种植成本却要比传统方式高出整整2倍。中国农业大学的相关专家也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华北平原地区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若要在这片土地上实现“六不用”模式下的产量增收,就必须大规模地投放有机肥。但现实的问题在于,如此高昂的成本,普通农民根本难以负担得起。以弘毅农场为例,为了达到理想的土壤肥力标准,该农场连续多年坚持按照5吨有机肥/亩的比例对土地进行涵育。可这样的投入规模,一旦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推广,从经济可行性的角度来看,几乎是难以实现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农业,虽然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化肥,但成本相对而言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并且能够较为稳定地保证粮食产量,从而满足我国广大人口对于粮食的刚性需求。

再来审视所谓的“六不用”科研成果。通过专业的学术数据库进行检索后发现,以“六不用”为主题展开的农业实验论文竟然仅有两篇。更为蹊跷的是,这两篇论文从标题、摘要到正文部分,都存在着大面积的雷同现象,甚至就连收稿与出版日期也出现了令人费解的情况。在论文所描述的试验设计中,“六不用”的实际操作过程里出现了撒施绿僵菌粉剂防虫、喷施em发酵剂等行为,这与“不用农药”的对外宣称显然是相互矛盾的。如此种种,实在不禁让人对“六不用”模式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产生深深的怀疑,其是否真的如同宣传中所描述的那般纯天然、原生态,无疑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从实际推广的情况来看,“六不用”模式也陷入了重重困境。倘若该模式真的如蒋高明所言那般高效、环保且高产,按照常理,理应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推广与应用。但残酷的现实却是,十多年的时间已经悄然过去,“六不用”模式的推广范围依旧极为有限。这与我国广袤无垠、规模庞大的农业种植面积相比,简直如同沧海一粟,实在是微不足道。反观现代常规农业技术,凭借着一套成熟的技术体系和显着的生产成效,早已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得以广泛应用,稳稳地保障着全国人民的粮食供应。

值得一提的是,蒋高明将转基因种子列入“六不用”的范畴,这一做法更多地体现出他反科学的立场。事实上,转基因技术经过了全球众多科研机构和权威组织的严格安全评估,目前已经上市的转基因食品,其安全性是有充分保障的。不仅如此,转基因技术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和产量,对于解决全球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而蒋高明一味地抵制转基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迎合部分对转基因技术存在误解的消费者,进而得以以3到5倍的高价兜售其农产品,背后隐藏的商业利益动机昭然若揭。

综上所述,“六不用”农业模式看起来在初衷上是美好的,但其在产量保障、成本控制、科研支撑和实际推广等多个关键方面都存在着难以忽视的硬伤。在未来农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应当始终秉持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各类农业模式,一切都要以科学依据作为判断的基础,切不可被那些看似美好、极具诱惑性的理念所迷惑,从而忽略了农业生产的现实需求以及长远发展的战略考量。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推动我国农业不断向前发展。

(本文发表于2018年,作者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