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中医与人工智能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中医与人工智能

作者:怀疑探索者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21 14:39:16 来源:书海阁

这一天上午,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那宽敞且充满科技感的会客厅里,一面墙被改造成了巨大的电子屏幕,上面实时滚动着各类科研数据与学术资料。

一张长桌周围,张启、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张洪林、中医教授李登岭围坐在一起,桌上摊放着有关中医未来发展构想的资料,旁边的智能音箱还时不时发出轻微提示音,显示着新的学术动态。

张启,作为中科院院士,物理学领域权威,对前沿科技与各学科交叉有深刻见解,只见他拿起资料,饶有兴致的开口:

“最近看到这么一个有意思的设想,说是未来借助量子计算机和人工智能建立中医数据库,把市面上几千万种不同的组方形式,无论有用、无用还是毒性过大的,都进行实践验证,每验证成功一条,就输入数据库系统。这个数据库超脱于一切行政、意识形态,不受任何干扰,具有完全的独立性。看病的时候,计算机根据患者全身扫描后的生理数据自动匹配和调整治疗方案,如此一来,每个中医医生的水平都能对标甚至超越张仲景。

从技术原理来讲,量子计算机的超强运算能力,确实有可能处理海量的医学数据,实现对各种组方的快速验证 ,人工智能也能依据数据进行精准判断。就好比用量子计算机去攻克复杂的物理难题一样,它能在极短时间内遍历所有可能性,应用到医学上,也能快速筛选出有效的方子。

你们二位对这个设想怎么看?就像现在物理学中的一些复杂模型,传统计算机需要计算很久,量子计算机瞬间就能给出结果,医学组方验证要是有这样的速度,那效率可就大大提高了。”

张洪林,身为世界卫生组织顾问、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长期研究中医理论与实践,只见他微微皱眉,陷入思考后缓缓说道:

“从中医角度来看,当下中医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标准化。常说“医者意也”,看病太依赖医生个人经验和想象力,这就造成各路民间野路子大师有了生存空间,各种流派良莠不齐,表面上“百花齐放”,实际上混乱不堪,中医爱好者也无所适从。

就像我认识的好几个中医爱好者,今天听这个大师说这样治病,明天听那个大师说那样治病,完全没了主意。这个数据库和标准化设想有一定道理,如果真能把有效的中医经验和组方规范化,对中医发展肯定大有益处。现在很多中医方子,不同医生用药剂量和理解差异极大,有了统一标准,就能减少混乱。

不过,中医理论体系极为复杂,像阴阳五行、经络气血这些概念如何精准数字化,还需要深入研究 。

我之前参与过一些中医理论的现代化研究项目,深刻体会到其中的难度,这些传统概念很难直接用现代科学语言去解释和量化。而且中医讲究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联,在数字化的过程中如何全面准确地体现这种关系,也是个难题。比如阴阳学说,它贯穿于中医理论的方方面面,可怎么把阴阳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数据指标,目前还没有清晰的思路。”

李登岭,中医教授,专注中医教学与临床实践多年,只见他轻轻敲了敲桌子,表情认真的说道:

“我在教学和临床中也深感中医学习和传承的困难。培养一个优秀中医医生要耗费很长时间,学生天赋和努力程度不同,水平差异显着。

就拿我带的学生来说,有的学生悟性高,学起中医理论来一点就通,但在临床实践中,面对不同患者又常常手足无措;有的学生勤奋刻苦,可对中医经典的理解总是差那么一点火候。

如果真能实现标准化,对中医教育和推广有极大帮助。

但这里面问题不少,比如怎么保证数据库里验证的方子是真正有效的?毕竟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同样病症在不同人身上表现和治疗方法都可能不同 。而且,中医的人文关怀和医患互动也是重要部分,完全交给计算机和机器人,会不会失去中医的温度?

我记得有一次,一位患者来看病,其实病情并不严重,但他因为心理压力大,一直觉得自己得了重病。我花了很长时间和他交流,给予他心理上的安慰,他的病情很快就有了好转。这种人文关怀是单纯的技术无法替代的。在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如何与患者沟通,这是中医传承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张启院士又继续说道:

“关于数据验证,未来量子计算机结合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模拟人体生理环境进行大量实验。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体生理数据精确到分子、原子水平并非遥不可及。

至于中医的人文关怀,技术只是辅助,医生和患者沟通交流还是不可替代的,只是在治疗方案制定上可以更科学精准 。现在已经有一些医学模拟软件,虽然还很初级,但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完善,能更真实地模拟人体反应。并且随着传感器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可以实时监测人体的各项生理指标,为数据库提供更丰富、准确的数据,进一步完善治疗方案。比如现在已经有可穿戴设备能监测心率、血压等基本数据,未来要是能监测更微观层面的生理指标,就能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依据。张洪林研究员说道:

“但还有伦理问题,用数字化人体做实验,虽然避开了真实人体实验的风险,但这和真实情况肯定还是有差异的。而且,中医很多理念和实践是基于长期临床观察和经验总结,像五运六气这种理论,和天文、气象、人体节律都有关系,怎么用现代技术去验证和融入数据库,还得好好琢磨 。我曾参加过相关学术会议,大家对五运六气的现代研究方向争议很大,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思路。五运六气涉及到天干地支、五行相生相克等复杂理论,要将其与现代科学对接,需要多学科的协作,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比如五运六气中提到的不同年份的气运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何用现代科学实验去验证,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方法。

李登岭教授说道:

“确实,五运六气这种传统理论有其独特价值,但很难用现代科学标准去衡量。不过换个角度想,如果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挖掘其中规律,说不定能为中医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另外,关于中医和西医的融合,未来这种标准化体系也可以考虑如何更好地借鉴西医的诊断技术和研究成果,实现中西医优势互补。

我在临床上也会结合西医的检查报告来辅助中医诊断,效果还不错。比如一些血液检查指标,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从而调整中医的治疗方案。而且西医在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方面有一套成熟的体系,中医可以从中学习,提高中药研发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像中药的成分分析,就可以借助西医的化学分析技术,更清楚地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

张启院士点了点头,说道:

“这是个大方向,未来医学发展肯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中医有独特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西医有先进的技术和研究方法,两者结合能为人类健康带来更多可能。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真能看到一个全新的、更高效更科学的中医体系 。

现在已经有一些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成果初见成效,只要持续探索,前景肯定很广阔。比如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些慢性病,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探索,找到更多的结合点,推动医学的进步。就像现在一些医院开展的中西医联合诊疗模式,患者既能接受中医的整体调理,又能享受到西医的精准治疗,效果显着。”

李登岭教授说道:

“张院士,你这番话真是让我深受启发。我越来越觉得,中医和现代科技结合、走向标准化是大势所趋。虽然过程中会碰到像如何保证数据准确性、怎么平衡技术与人文关怀这样的难题,但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就拿数据准确性来说,咱们可以建立严格的验证机制,多找不同地区、不同体质的人群进行临床试验,不断优化数据。而且现在的加密技术也能保障数据安全,让这个数据库真正为大众服务。从中医教育角度讲,一旦实现标准化,教学也能更系统高效,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医人才,为中医发展注入新活力,这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可是大有裨益。

张洪林研究员说道:

“我完全赞同。中医传承千年,如今正站在与现代科技融合的关键节点。虽然五运六气这类传统理论的数字化、现代化困难重重,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一方面,我们可以组织多学科专家共同研究,联合生物学等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中医理论。

另一方面,在技术应用上,不断完善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机模拟实验的细节,尽可能缩小模拟与真实人体的差距。只要坚持探索,中医的现代化改革一定能成功,最终让古老中医在新时代发挥更大作用,造福百姓。”

张启院士微微一笑,说道:

“看到二位如此认可,我深感欣慰。其实中医现代化改革,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思维模式的转变。

我们可以借鉴国际上先进的医学研究模式,比如循证医学的理念,为中医组方和治疗方法提供更坚实的证据基础。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这个中医数据库推广到全球,让更多人受益。这不仅能提升中医的国际影响力,还能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参与中医研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让中医在守护人类健康的道路上迈出更大步伐。”

张洪林研究员神色认真,朗声开口:

“关于现代人能不能超越张仲景,这也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我们中医科学院的同事们观点不一,传统派觉得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登峰造极,能把他的方子用好就已不易;革新派则认为现代科技和科研思路发达,有超越的可能,屠呦呦从中医药里提取青蒿素就是很好的例证。从知识储备和疾病治疗范围来讲,我们远超古人,但在创立完整医学体系这点上,目前还无人能与张仲景媲美。

说到网红倪海厦的方子,南京中医药大学的那位教授指出其毒性远超正常范畴,这是个严重问题。安全剂量假设为100,他却常达到500到800甚至更高,致癌率激增,虽说可能压制住一种疾病,却诱发更大病症,这是典型的舍本逐末。这种乱象恰恰反映出中医标准化的急切性。一旦实现中医标准化,诸多难题将迎刃而解。首先,用药安全能得到保障,像倪某某这种高毒性用药情况会被彻底杜绝,从根源上减少患者因用药不当产生的健康风险。其次,对中医传承和教育意义非凡。现在中医教学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学生水平差异大。标准化后,教学内容、方法得以规范,培养出的中医人才更专业、更优秀。而且,标准化有助于中医走向国际,让世界认可中医,提升中医在全球医学领域的影响力。

当然,实现标准化困难重重,中医理论的量化、不同流派经验的融合都需攻克。但只要中医界齐心协力,积极探索,我坚信中医定能突破困境,迎来更辉煌的明天。”

李登岭教授微微点头,接着张洪林的话说道:

“张老师所言极是,我深表赞同。中医标准化这件事,往小了说,关系到每一位患者的用药安全与治疗效果;往大了讲,是中医传承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如今中医流派众多,各有各的用药习惯和理论侧重,这固然体现了中医的多元性,但也造成了行业的混乱。

就拿倪海厦这个事来说,没有标准化的约束,一些所谓的‘民间高手’肆意用药,把患者的健康当作儿戏。有了统一标准,我们就能像用尺子丈量物品一样,准确衡量每一味药的使用,杜绝这类危险情况再次发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因为缺乏统一标准,学生们学习的内容和方法都存在差异,很难形成系统、规范的知识体系。

一旦实现标准化,教材、教学方法都能统一,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肯定会大幅提升,中医传承也能更加顺畅。咱们中医不能固步自封,积极拥抱标准化,才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之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