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王德峰对特异功能的盲目信任

《王德峰教授胡编乱造,对“特异功能”盲目信任》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公众人物的每一句话都可能引发广泛的讨论。复旦大学哲学教授王德峰,因其在哲学领域的名气,拥有众多拥趸。然而,他在公开场合讲述的有关“特异功能”的故事,却值得我们深入反思与批判。这不仅关乎学术严谨性,更关乎公众的认知导向。

王德峰所公开讲述的“特异功能”故事,主要围绕一位自称有预测能力的老教师展开。这位老教师据称能提前知晓体育赛事结果、他人子女情况等。但从逻辑和科学的角度来看,这些所谓的“特异功能”毫无立足之地。

从逻辑角度来看,王德峰讲述的“有预测能力的教师”的那个教师很可能是个骗子。

从故事本身的逻辑漏洞来看:

预测内容模糊与巧合问题:故事中教师的预测内容存在模糊性。比如预测游泳比赛得亚军,“亚军”这一结果相对宽泛,在比赛中除了冠军外都有可能是亚军,存在较大的巧合概率。一场比赛有多个队伍或选手参与,非冠军的队伍获得亚军并非极小概率事件,可能只是一种猜测碰上了巧合。

信息获取的可能性:对于预测总领事有儿子且大概两三个月大等信息,不能排除教师事先通过其他渠道获取相关信息的可能。在信息传播途径多样的情况下,教师可能偶然得知了总领事的家庭情况,然后将其包装成“预测”。

从科学和理性的逻辑角度来看:

违背因果律:在科学认知中,因果关系是明确的,先有原因后有结果。而该教师的预测行为似乎是结果先于原因出现,即未来的事件在当下被知晓,这与我们所理解的自然规律和因果逻辑严重相悖。如果这种预测能力真的存在,那么就意味着因果律被打破,整个科学体系的根基将被动摇,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与已知科学知识不符:目前所有的科学研究和知识体系都没有为这种超自然的预测能力提供依据。从物理学、生物学等多学科角度来看,人类没有能感知未来信息的生理机制和物理原理。若教师真有此能力,应能在科学实验中得到验证,但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从未有过此类超能力被科学证实的案例。

从心理学和社会现象的逻辑角度来看:

记忆偏差与主观解读:人们在回忆和讲述事件时,往往会存在记忆偏差和主观美化的情况。王德峰讲述这个故事时,可能在记忆上出现了偏差,或者对故事进行了不自觉的加工和美化,使教师的预测能力显得更加神奇。而且听众在听到这类故事时,也容易受到讲述者的影响和自身心理暗示,产生对超自然现象的误信。

社会传播与夸大效应:类似的所谓“特异功能”故事在社会传播中很容易被夸大。一个普通的事件经过多人传播和渲染,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神奇。也许最初教师只是有一些比较准确的猜测或偶尔说中了一些事情,经过不断传播和添油加醋,就变成了具有神奇预测能力的“特异功能”。

从验证和证据的逻辑角度来看:

从物理学层面来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遵循着一系列既定的物理定律。时间的单向性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未来是尚未发生的,没有任何已知的物理机制能够让信息从未来传递到现在,从而实现精准预测。那些声称能预测未来的说法,如老教师预测游泳比赛结果,违背了因果律。在比赛结果产生之前,诸多因素都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包括运动员的临场状态、突发的意外状况等,这些变量无法通过某种超自然的方式提前被确定知晓。

生物学方面,人体的感官和神经系统虽然精妙复杂,但它们的功能是基于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环境的机制。人类的感知能力被局限在特定的频率和范围之内,例如我们只能看到特定波长的光,听到特定频率的声音。目前并没有任何生物学证据表明,人体具备超越这些生理限制,感知到尚未发生的事件或获取他人私密信息的能力。

再从科学研究方法的角度审视。科学结论的得出,需要经过大量的实验验证、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同行评议。对于所谓的“特异功能”,如果真的存在,那么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应该能够在严格控制变量的实验环境下得到重复验证。但事实是,无数次针对特异功能的科学测试都以失败告终。历史上,许多声称拥有特异功能的人,在面对科学的检验时,都无法展现出其超能力,或者被发现是通过欺骗手段来制造假象。

王德峰作为一名哲学教授,本应凭借其理性思维和学术素养,为公众传递正确的认知。然而,他在讲述这些“特异功能”故事时,未进行任何批判性的分析,而是以一种近乎肯定的态度传播,这无疑会误导民众。公众往往对知名学者的言论抱有较高的信任度,这种未经科学验证的言论一旦传播开来,可能会引发公众对伪科学的追捧,削弱科学在大众心中的权威性。从哲学层面来看,虽然哲学鼓励对未知进行思考,但这种思考不应脱离理性和实证。将未经证实的“特异功能”故事当作真实存在来宣扬,违背了哲学追求真理、崇尚理性的精神内核。哲学的发展历程中,无数先哲通过对自然、社会现象的理性分析,推动了人类认知的进步。而如今,这种宣扬“特异功能”的行为,无疑是一种倒退。

在信息传播迅速的当下,每一个人都应当具备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公众人物更应肩负起社会责任。我们不能仅仅因为故事的趣味性或者讲述者的权威性,就盲目相信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言论。王德峰教授的此番言论,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对伪科学的警惕,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去辨别是非,不被虚假信息所迷惑。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不被荒诞的“特异功能”等伪科学观念所误导,让科学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认知的角落。

在当下这个信息如洪流般奔涌的时代,各种观点和言论鱼龙混杂,让人目不暇接。王德峰,身为一名在哲学领域颇具声望的教授,本应凭借其深邃的思想和渊博的学识,为大众在思想的海洋中指明理性的航向,然而,他所讲述的关于那位拥有“预测能力”教师的奇谈,却又一次让“哲学教师”的份量被拉低。

只要我们稍微运用科学常识,以理性的逻辑思维去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些所谓的“神奇预言”不过是破绽百出的闹剧。从科学的视角来看,人类目前所认知的世界,有着一套严谨且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和因果逻辑。时间的单向性是物理学的基本常识,这就决定了未来的事情在当下是无法被轻易洞察的。那些违背这一基础物理原理的预测,无疑是天方夜谭,从生物学角度而言,人类的生理构造和感知系统也没有赋予我们预知未来的能力。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王德峰教授作为哲学领域的知名学者,竟然对这些毫无科学依据的言论深信不疑,还在公开场合毫不避讳地宣扬。这一现象不禁引人深思:文科生,尤其是像王德峰这样长期沉浸在哲学世界里的人文学者,是否在追求精神世界的过程中,逐渐与科学的严谨精神背道而驰?他们的思维方式,是否由于过度依赖纯粹的人文思考,而缺乏科学精神的有力指引?

事实证明,没有科学精神指引的人文,就必定要走向反科学、伪科学。就像王德峰教授此次宣扬的“特异功能”事件,纯粹是基于未经科学验证的故事,充满了迷信色彩。这种缺乏科学依据的言论,不仅误导大众,还可能削弱人文知识分子在人们心中的权威性。在这个案例中,王德峰教授的行为无疑成为了一个极具代表性的反面教材,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文科生在面对科学与伪科学时,可能出现的重大失误,好似在无情地印证着那句“文科生误国,文科生误苍生”,实在令人痛心疾首,发人深省。

(写于2024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