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潘宗光为什么是错误的?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潘宗光为什么是错误的?

作者:怀疑探索者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5-03-21 14:39:16 来源:书海阁

《佛学的宇宙观正确吗?“一花一世界”是否科学?》

在科学探索与信仰追求的广袤领域中,我们时常会遇到一些观点的碰撞,其中香港理工大学退休校长潘宗光的相关言论,便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思考。

身为一位退休科研人员,潘宗光在学术领域曾有一定建树,然而他退休后发表的诸多有关佛学与科学的言论,却显得匪夷所思。每个人都拥有言论自由,这是不可剥夺的权利,但面对一些偏离科学轨道的谬论,我“怀疑探索者”也有反驳的自由,目的在于扞卫科学的严谨性与逻辑性,避免公众被误导。

潘宗光曾提出,佛之所以看不到,是因为其藏在高维空间。

但是,从科学角度来看,高维空间是一个基于数学和物理学理论提出的概念。在物理学的前沿理论中,弦理论常常提及高维空间,认为宇宙可能存在十维甚至更多维度。不过,弦理论本身并不是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科学理论,严格意义上,它更像是一种哲学概念,或是物理学中的形而上学。

弦理论主要是基于数学模型构建起来的,它试图将自然界的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统一起来,为宇宙的基本结构提供一个统一的描述。虽然弦理论在数学上展现出了极高的精妙性和美感,能够对一些物理现象给出独特的解释和预测,但截至目前,它并没有得到实验的验证。许多关键的理论预测,以人类现有的技术水平,还无法进行检验。

杨振宁教授作为物理学界的泰斗,对弦理论也有着深刻的见解。他认为弦理论很可能是错误的,虽然其在数学上有着一定价值,能够为物理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但在缺乏实验验证的情况下,很难将其认定为一个科学的理论。毕竟,科学理论的建立,不仅仅要有理论上的自洽性,更需要通过实验来进行检验和证实。例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最初的理论提出,到后来通过水星近日点进动、引力波探测等一系列实验得到验证,才逐步被科学界广泛接受。

而将佛与高维空间联系起来,这种说法看似新奇,实则是对科学概念和宗教意象的生硬拼凑。在科学研究中,每一个结论都需要经过大量的实验验证、数据分析和同行评议。但佛在高维空间这种说法,既没有科学实验的支撑,也无法进行重复性验证,完全脱离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再者,潘宗光将佛学用语与现代科学术语混淆的做法,非但不能让其信仰显得高大上,反而可能对佛学造成负面影响。佛学是一门有着深厚哲学内涵和精神传承的信仰体系,它通过对人生、宇宙的思考,给予信徒精神寄托和道德指引,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思想体系。而科学则是基于实证研究、逻辑推理,以揭示自然规律为目的的知识体系。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和认知路径。

科学研究追求精确性、客观性和可证伪性。以天文学对宇宙的探索为例,科学家们通过望远镜观测、卫星探测等手段,对星系演化、恒星诞生等现象进行研究,不断修正和完善理论。而佛学更侧重于内心的感悟、精神的修行和对人生意义的探寻。当把两者不恰当的融合,就会模糊彼此的边界,让科学失去严谨,也让佛学失去了其纯粹性。比如“佛在高维空间”这种表述,会让不了解科学和佛学的人产生误解,以为科学已经证实了佛的某种存在形式,从而对科学和佛学都产生错误认知,这无疑是对佛学的一种拖累。

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应当尊重不同的观点,但也不能忽视科学与信仰之间的界限。科学的归科学,信仰的归信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平衡,以正确的方式理解世界。

宇宙是自然,宇宙学是科学理论,都与佛学没有任何关系。佛学只是一种哲学和玄学意义上的表达,其价值是提出问题,但其哲学解释是错误的。佛学能不能解释宇宙中的现象,或者佛学与科学有没有关系?答案是没有关系。

如果未来真的可以解释宇宙的真相,依靠的也只能是科学的方法,而不是佛学等一切哲学和玄学。

佛法提倡无欲无求,万事皆空,如何费尽心机附庸科学来拉粉丝,其行为本身就是违背佛家精神的。金易明表示:“佛教与科学之间的交涉,并没有改变佛教作为一种宗教,甚至于佛学作为一种宗教哲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科学界整体上的界定:佛教系一种非理性的、主要依托于信仰而非依托逻辑和实验证实的宗教。科学界研究讨论佛教时,往往集中于“科学视野中的佛教”的课题,却很少转换视角,涉及“佛教视野中的科学”;而佛教徒们讨论佛教与科学的关系时,也更多的是竭力论证佛教与科学理性的不相违背,特别钟情于将佛教的因果说比附科学的逻辑论证,更为津津乐道的是,将佛教的唯识学与现代科学认识论及现代心理学去作比较研究,以论证佛教在科学领域应该占有一席之地。”我的朋友,学者姚彬彬指出,多数人都清楚,先民或先哲们的看法,是立足于可见的自然现象而针对世界生成问题所作出的联想性猜测,而晚近科学所发现的元素周期表、量子论、进化论等,则是通过具有可重复性、可检验性和可证伪性的科学观察或实验所得出的理论,这两种思维方式泾渭分明。显然,如果因为看到佛经里面的一些个别论述与某些科学理论好像有所相似,便贸然断定“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其草率武断,无异于说古印度的神话作者是生物学家、中国先秦的齐鲁方士都是化学家一样荒唐。

据姚彬彬的介绍,史称“现代佛教复兴之父”的杨文会居士,曾以西方天文学宇宙观直接印证于佛学,谓:

“自体无光,仗日光以为明照,即以此绕日之多数地球,作为一小千世界。空中之恒星与日相同,每一恒星有多数地球绕之,即是中千世界。推而至于大千世界,莫不皆然。凡地上之人目所能见者,通为娑婆大千世界。西人谓之一星林。用最大天文镜窥之,空中有无数星林。即是无数大千世界。”

此所言“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者,是佛教自其印度早期以来的传统宇宙观,杨文会在其着中已有介绍,谓“世人所居之地为一世界,数此大地至一千,名为小千世界;又数小千至一千,名为中千世界;又数中千至一千,名为大千世界”。此则借之以形容不同等级的天体。

事实上,以宇宙时空有无数多重之观念,非佛教所独创,印度早期的婆罗门教已有类似的记载,若婆罗门教圣典《薄伽梵歌》中已有“全宇宙群分无数兮,举聚合而为一”的说法,后来佛教不过是在此基础上而提出了“三千大千世界”的假说。当然,对于杨文会这些人而言,所了解的科学知识毕竟极为有限,兼之处于特定的“借佛学以解西学”的历史时期,我们自不必求全责备于前贤。

近代又有潘宗光之流,近年热衷于在内地四处宣讲“佛教与科学”,他这样论述:

佛教认为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佛刹国土。这样的表述,和当下发现的宇宙非常一致,甚至要超出我们的认识。我们也不能否定还有许多另外的三度空间,与我们的世界并存于一个超乎我们想象的四度空间。假如真有一个另外的三度空间里有佛、菩萨的存在,而这个三度空间与我们的生活的三度空间是可以相融相通的。佛、菩萨便可以透过这两个三度空间的会合处穿梭到我们这个世界来了。

潘教授的这类说法现在毫不罕见,早在民国时期崇信佛教的科学工作者中早已颇为流行,若王季同(1875-1948,着有《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尢志表(1901-?,着有《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等,都有过与潘宗光教授类似的说法。已有学者指出,他们“在佛教与科学的比较上存在许多生硬甚至比附之处,缺少从文化内涵上对佛教与科学的比较”,“佛教的宇宙论与现代科学的宇宙论的确具有很多相似之处,相对于基督教的创世说它与现代天文学之间融通起来更为容易一些,对此给予探讨是完全必要的。但是,佛教的宇宙论、生命观毕竟产生于几千年前,要求几千年前的人类认识成果与现代科学认识完全吻合是不现实的,因为它们产生的基础相差太远。离开了对佛教与科学认识基础的必要分疏而给予硬性的比较,其结果难免给人以穿凿附会之感。”

——归根结底,这类说法的产生,是由于上述这些科学工作者先戴上了信仰的主观性眼镜,在他们的“研究”过程中已经有意无意地自动过滤掉了佛经记载中与现代科学观念严重违背的说法。比如佛教宇宙神话中尚有以须弥山为世界中心的“九山八海”、“四大部洲”,乃至四大天王,三十三天等等,显然这些与现代天文学一点儿都对不上号。

还有佛教徒喜欢说:“一花一世界。”

——这句话一点也不厉害。四岁的小孩子也可以幻想宇宙是一个生命体的细胞。提出"概念"没用,还得符合数学模型和实验方法。否则,就永远不是科学理论。随手在空中一比划,说:一万年后,地球和月球之间会建设地月通道,那么,如果真有一天地月之间真的建设了一条太空通道,是不是就是“太空通道之父”了?所谓的“一花一世界”“宇宙是细胞”,充其量是一种无依据、形而上学的思辨。但是,不能把思辩等同于科学理论,田松就说过:我们把提出“日心说”的优先权给予哥白尼,而不是古希腊的阿里斯塔克;把提出“原子论”的优先权给予道尔顿,而不是留基伯或德谟克里特。思辩与科学理论之间,可以说是有天壤之别。

佛说的宇宙观,基本都是极端荒谬的成分。《长阿含经》卷十八《阎浮提洲品》记载说:“我们的“一个世界”的中心是须弥山,呈长柱形,但两头大,中间小,此山直插海中,入水有公里,出水有公里,(1由旬相当于80里)。” 原来这座“须弥山”还没有太阳的一半大。又说:“世界是由五个轮托着的,从下到上依此是:虚空上结成的风,形成“风轮”;风轮上飘着金色的云彩,云生雨,集成“水轮”。水凝结成金轮,其上漂浮着土,便是“大地轮”。大地中间竖起须弥山。” 又,《长阿含经》卷第二十二,《世纪经本缘品》第十二等叙述:太阳竟然是宫殿,还绕着地球转。太阳的城郭是方正2千零40里;月球的城郭是长高各1960里。“日王”的宝座方圆20里,周围有无数天神。“日王”发出的光亮,透过宫殿、城郭,照到地球上。月球的城郭是方的,远看为圆。“月王”坐在方20里的七宝宫殿中,也有无数天神随从。月球的内外都很清彻,光亮照得远远的。因为,月球被青色天所遮蔽,因此看起来有圆有缺。“佛经”里明明宣扬,太阳的运行轨道6个月一变,这就是佛教佛经的“宇宙实相”!“佛经”里明明宣扬,先有地球,后有人类,后来有“大暴风”吹入深里的大海水,飘出了太阳和月亮,围绕“须弥山”转动。类似的异思妄想布满佛经,比比皆是。在新世纪,科学与宗教本来应该互不干涉、互相尊重,而有些人偏偏要贬低科学来达到抬高信仰的目的。依靠贬低科学获得信仰的慰藉,无异是饮鸩止渴。要知道,宗教的核心基础就是“信仰”,而科学精神恰恰是漠视一切信仰和定论,包括科学理论本身;一旦宗教试图绑架科学,就要付出代价,变异为“科学佛教”,之后无论如何与科学争斗,最后的失败者必将是佛教。而由于变异,佛教已经丢丧了“信仰”的核心,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行为。

科学结论本身就不是一步到位的“终极真理”,而是一个“适用范围不断延伸”的最可靠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科学学说、科学理论、数学模型都是阶段性的统计性质。比如,当牛顿力学的适用范围难以满足大尺度的需要,科学家就会按照需要将牛顿力学这个科学理论做进一步修正,也就诞生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旦某个科学理论被修正,则原本绑架附会这一科学理论的佛学学说也要被迫做出新的所谓“科学”解释,以至于疲于奔命。而科学理论是无穷无尽的,其奥妙玄理也不是有限的经文可以衡量。

何况绝大多数科学理论本身就与佛学学说格格不入,比如佛教教义说人类来自“光音天”,而现代演化论则用越来越确凿的证据证明人类是进化的产物。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佛法解决的是“寂灭”、“解脱”的问题,而科学的目的是追求可靠的知识,二者并不搭界。有人总爱说,佛陀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知道一碗水里有八万四千条小虫,佛简直是无所不知。事实上,碗里有八万四千虫的典故来源于耆那教,与佛教没有关系。佛经记载,耆那教教义规定不得杀生,教徒在喝水的时候,必须把水煮沸腾了才能喝,认为这八万四千条虫子煮熟了之后,就不会死在自己肚子里了,他就不算杀生。释迦牟尼的一个弟子和耆那教的一个弟子就辩论,说:有一个耆那教的教徒马上就要死了,但他必须喝凉水才能活命,请问你是非要把水煮熟了喝,还是拿凉水直接给他喝呢?那个耆那教教徒就反问:你的师傅怎么教导的呢?释迦牟尼即回答:我只取“中道”。八万四千条小虫的典故就是这样来的,与“佛陀有天眼通、无所不知”扯不上任何关系。

显然,当代“佛法是科学”之错误观念的传播,不仅严重误导大众,妨害科学精神的真正普及,对佛学本身也存在严重曲解和误解。

最后一句话,想获得真正的知识,不依靠宗教神学,而只能是科学的方法。

(写于2020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