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没有转基因,就不会有人类(上)

在中科院的一间宽敞的会议室里,四周的书架摆满了各类专业书籍与研究资料,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学术气息。中科院院士张启、何祚庥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张洪林研究员,还有科普作家时空通讯围坐在一起,他们面前的茶杯里升腾着袅袅热气,而即将展开的讨论,热度丝毫不亚于这热气。

今天,他们相聚于此,准备进行一场关于科学前沿话题的深入交流。

“今天把大家聚在一起,是想聊聊最近在基因研究领域的一些新认识。”张启院士率先开口,目光中透着对科学探索的热忱,“这基因研究可是越来越深入了,感觉每一次突破都在改写我们对生命的认知。就拿前阵子我们团队关于基因表达调控的研究来说,新发现的那几个调控因子,完全颠覆了以往的理论模型,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基因与生命现象之间的复杂关系。”

何祚庥院士微微点头,接过话茬:“没错,基因这东西,别看它小小的,却掌控着生命的密码。就像我们研究物理,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一样,基因领域的研究也在揭示生命最底层的规律。从量子物理的角度看,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与基因的突变、重组之间,说不定也存在着某种微妙的联系。这种跨学科的思考,往往能为我们打开全新的研究思路。”何祚庥院士眼神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仿佛在脑海中构建着物理与生命科学之间的桥梁。

这时,时空通讯笑着说:“二位院士说得太对了。基因,也就是遗传因子,作为带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虽然肉眼看不见,却决定着一切生物的特性,从生命的种属到生老病死。现在大家热议的基因工程,更是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还记得我之前为了撰写关于基因工程的科普文章,深入研究了大量的实验案例,其中有个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植株的实验,经过多代培育,棉花不仅成功抵御了棉铃虫的侵害,产量也大幅提高,这就是基因工程在农业领域的一个典型应用,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时空通讯说得绘声绘色,仿佛将大家带入了那片充满希望的棉田。

“基因工程?”张洪林研究员好奇地追问,“我在中医领域研究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理,对基因工程这方面了解不算多,能详细说说吗?我一直好奇,这基因层面的操作和中医所强调的人体整体观之间,到底有没有什么潜在的关联。”张洪林研究员双手交叉,身体微微前倾,满是期待地看着时空通讯。

时空通讯来了兴致,站起身来比划着说:“基因工程,简单来讲,就是人们在认识基因规律的基础上,通过DNA重组或基因拼接技术,把不同来源的基因片段,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再导入生物活细胞,从而改变生物的某些遗传特性,创造出更适应环境或品质更优的新物种。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人工转基因’。打个比方,就像是把不同型号汽车的优质零件拆下来,重新组合成一辆性能更卓越的新车。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就像是技艺高超的汽车工程师,精心打造着全新的生物‘车型’。”时空通讯生动的比喻让大家忍不住笑了起来。

“人工转基因?”何祚庥院士若有所思,“那和自然界本身的转基因有什么区别呢?从物理的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角度看,这两者的过程应该有着本质的不同吧。”何祚庥院士轻轻敲打着桌面,陷入了思考。

“这区别可就大了,”时空通讯解释道,“自然界的转基因是为了适应自然选择,每次变化都很轻微,是通过连续、渐进、有益、长期无数代的突变和异变才推动物种进化。就拿长颈鹿的进化来说,为了吃到高处的树叶,经过漫长的岁月,它们的脖子才逐渐变长,这背后是基因在自然选择作用下缓慢改变的结果。而基因工程是人为操作,能在一代间就实现突变。不过,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本质上都属于‘转基因’范畴。而且,地球上所有物种一直在进化改变,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不断地‘转基因’。要是自然界没有这种‘转基因’,就不会有今天的人类和其他地球生物。从这个意义上说,转基因从37亿年前就开始了。”

张洪林研究员听后,不住地点头,脸上露出认可的神情,说道:“确实如此!我虽然专注于中医领域,但这些年也关注着生命科学的前沿动态。地球生命的演化是个宏大的过程,37亿年的跨度,见证了基因驱动的奇迹。从最原始的生命形态到如今万物繁荣,基因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贯穿始终。这和中医里对生命发展变化的认识,在宏观上有着奇妙的呼应,都强调着一种内在的、动态的变化规律。”他微微眯起眼睛,仿佛在脑海中梳理着中医理论与基因进化之间那些潜在的联系。

何祚庥院士补充道:“从科学的整体性来看,这种跨领域的相似性绝非偶然。基因层面的进化是生命微观基础的演变,而中医对生命的认识则是从宏观整体出发,两者若能相互借鉴,或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何祚庥院士眼中闪烁着对跨学科研究的期待。张启院士也加入讨论:“没错,就像我们在基因研究中不断发现新的调控机制,这些微观层面的变化,最终都会反映在生物的宏观特性上。这和中医通过外在表现判断人体内在状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张启院士的话进一步加深了大家对不同学科间联系的思考。

时空通讯接着说:“地球年龄约46亿岁,诞生没多久生命就出现了。最早的生命是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诞生在深海中,因为那时地球大气没氧也没臭氧层,陆地不适合生命存活。最早的生命是简单的单细胞原核异养厌氧生命体,后来经过数亿年,生命进化出光合色素,学会光合作用,从异养变成自养,这可是生命的一大跨越。而像25亿年前蓝藻爆发,大量氧气改变了大气成分,导致厌氧生物大量灭绝,好氧生物开始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基因的突变和重组就像是一场幕后的指挥,决定着生命的发展方向。每一次基因的改变,都像是给生命这出大戏换了一个新的剧本,演绎出不同的生命形态。”时空通讯的讲述充满了画面感,仿佛带着大家穿越回了远古的地球。

“这一步步的进化,背后都是基因在起作用啊。”何祚庥院士感慨道,“从物理的因果律来看,基因的变化是因,生命形态的改变是果,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逻辑。”何祚庥院士轻轻摇头,对基因与生命进化之间的紧密联系表示惊叹。

“确实,”时空通讯继续说道,“随着地球环境变迁,生物从原核细胞、单细胞进化为真核细胞、多细胞,从水生到陆地,从微生物到植物、动物,这些变化都是从基因层面一代代长期变异形成的。从5.4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地球进入显生宙,生命经历了五次大灭绝,现在已经进入第六次大灭绝了。每一次大灭绝,都是对生命基因库的一次大筛选,只有那些携带适应环境基因的物种,才能在残酷的自然选择中幸存下来,继续繁衍和进化。”时空通讯的语气变得有些沉重,似乎在为那些消失的物种感到惋惜。

“生命的历程真是充满了挑战和奇迹。”张启院士感叹着,“就像我们在科研道路上,每一次突破都伴随着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正是这些挑战,推动着我们不断向前。”张启院士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对未来的基因研究充满了信心。

“再说说人类对基因的研究,”时空通讯话锋一转,“上世纪最伟大的工程之一——人类基因组计划,被称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1990年启动,多个国家科学家参与,花了16年,耗资30亿美元,2006年完成最后一个染色体测序。中国科学家完成了其中1%的序列测定工作,意义重大。这1%的背后,是无数中国科研人员日夜奋战的成果,他们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下,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人类基因组计划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空通讯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科研工作者的敬佩之情。

“这对我们了解自身基因序列,攻克疾病有很大帮助吧?”张洪林研究员问道,“在中医里,我们也在探索如何通过调理人体自身的机能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基因研究和中医的治疗理念,或许可以相互借鉴。”张洪林研究员开始思考基因研究与中医之间的结合点。

“没错,”时空通讯点头,“了解完整基因序列,就能针对性克服和改变基因问题,通过基因治疗、基因药物,让人类更健康、更长寿。而且基因工程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医药、工业、农业等多个领域,像常用的人胰岛素、重组疫苗等,很多都是转基因产品。在医药领域,基因治疗为一些疑难杂症带来了新的希望,比如某些遗传性疾病,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有望从根本上得到治愈。这不仅是医学的进步,更是人类对自身生命掌控能力的提升啊。”

随着讨论的深入,大家越发感受到基因研究的魅力与潜力,也期待着不同学科在基因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能碰撞出更多的火花,为人类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未完待续。写于2022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