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草甘膦致癌吗?给陈一文上课

近来由于美国加州一个陪审团裁定下,园丁约翰逊以接触草甘膦除草剂后患非霍奇金淋巴瘤,认为孟山都草甘膦产品未标识告知致癌危害为由,判决拜耳(孟山都)需要赔偿2.89亿美元(约合19.8亿元人民币),后者表示将要上述,最终结果需等待法院最后的裁决,此事又引起反对转基因人士的情绪高涨。

草甘膦致癌与否,各大权威机构均有表态。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草甘膦不太可能致癌,美国食药监FDA、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等等则确认草甘膦不致癌。即使这次加州引为判决依据——WHO下属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提出的草甘膦归入2A级分组,仍然属于较可能致癌性质,并不是确认致癌分级。分级原则依据草甘膦动物试验致癌证据充分,但在人类则证据不足。因此,从逻辑上分析,用人类依据不足为由做出的判决更可能没法成立。同时,可以看到在IARC已作分类的近千种致癌物质、因素名录中,确认不致癌的只有极少数。所以人类做不到完全避开如此众多的致癌物质和因素,而草甘膦不过是众多可能致癌因素其中一个。并且,即便已在确认致癌分组里的抽烟、饮酒、晒太阳等等,要真正发展成为癌症疾病,也与持续、大剂量接触相关。在安全残留剂量以下的接触,草甘膦的致癌风险其实可以忽略不计。

反转炒的最热的是法国塞拉利尼大鼠致癌试验,又是视频又有图片,通过媒体反复鼓捣让老百姓深信不疑。可是塞拉利尼这个试验原本是按慢性毒性试验设计的,因为试验条件、分组大鼠数量和数据处理不符要求,根本不可能的出致癌与否的结论,早已被科学界与各大权威机构否认。塞拉利尼本人在撤稿后再次发表的论文中结论中,也没提及致癌,而是建议需要长期试验重视相关危害的可能。但是,科学事实辟谣却抵不过谣言传播,同样也是不争的事实。

下图是崔永元的顾问陈一文,支持“水变油”的他,在新浪发帖提供的孟山都2年动物恶性淋巴瘤试验数据(注:该实验实际上从来不存在),并且用表格下边的文字鼓吹草甘膦致恶性淋巴瘤。(图片略)

我们就此表格数据做个分析,看反转他们怎样打脸!

一、试验数据

表中数据共考察14个器官,对照组593只实验鼠,按每kg体重每日喂食5mg/kg剂量组592只,10 mg/kg剂量组620只,30 mg/kg剂量组605只。共2410只。因表中说明雄性大鼠没有癌症阳性,暂以用于试验实验鼠雌雄各半统计,即总计实验鼠4820只。

发生各器官癌症的实验鼠总计:5mg/kg剂量组2只,10 mg/kg剂量组4只,30 mg/kg剂量组17只。

应该指出:5 mg/kg试验组心脏、肺脏虽然出现了各1只阳性,但在10 mg/kg剂量组的心肺分组中都没有阳性,应视作实验误差予以排除。总计癌症阳性实验鼠为21只。

数据简单统计的结果:癌症发生率——5mg/kg剂量组癌症发生率为0%,10 mg/kg剂量组为0.323%,30 mg/kg剂量组1.40%。总平均癌症发病率为0.436%。

二、分析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了统一成员国化学物安全性评价的方法,使成员国之间能相互承认研究、评价结果,提出新的化学品上市前的最低限度安全性评价项目,制 定了一系列毒性试验指南,凡按此试验指南进行的毒理学试验,成员国间可相互承认和接受。如果美国政府专业部门FDA对孟山都的草甘膦致癌毒理试验审核通过,有了结论,中国已加入 OECD组织,农业部可以据此承认美国食药监的结论。

(见链接略)

OECD451致癌试验指南规定的试验条件为:试验时间18-24个月,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动物数每组50只。因法国塞拉利尼的分组大鼠数、对照组设置为10只、最终数据处理等等都不能达到OECD试验指南的要求,而被世卫组织、欧洲食品安全局等权威机构断然否认。而上图给出的的孟山都草甘膦致癌试验,则在试验条件上基本都按OECD试验指南进行,其结论的科学价值理应被接受。

1、本试验大部分分组满足OECD毒性试验指南50只动物数要求,具有统计意义,淋巴部分有的分组动物数太少,这些分组数据不具单独统计的意义。

2、心、肺5mg/kg剂量组2%的阳性,被剂量更大10mg/kg分组数据否认,理应视作试验偏差不应计入阳性数据。其它阳性表现均在10mg/kg、30mg/kg分组出现,可以证明,即便草甘膦能够致癌,在5mg/kg剂量以下也是安全的。同时,确能看到随摄入剂量增加,试验鼠阳性率有所增加。3、10mg/kg分组14种器官分类中5种有2%阳性,其余都是阴性。可能提示如果草甘膦致癌或许有相应敏感器官指向。淋巴部分实验鼠数量不符要求,看似阳性率高其实结论并不可靠。

三、问题与推测

1、试验结果全部雄性实验鼠没有癌症阳性,值得进一步研究、分析,找出草甘膦对雌性鼠致癌的机理。

2、符合OECD试验指南要求的分组,两年试验后阳性比例均在2-4%,从动物实验的重复性、再现性偏差角度看,难以确定草甘膦致癌的结论(即使其他仪器分析检测项目,重复性再现性精度也是有限的)。如果以这样低的阳性比例作评价,大多权威机构认定草甘膦不致癌或者致癌可能性很小是合理的。

3、法国塞拉利尼试验分组试验动物数仅10只,且自称不到一年就已有好些动物致癌,两个试验表现差异如此之大,的确很应该寻找背后的偏差原因,可塞拉利尼为何拒绝向EFSA提供进一步的试验信息呢?用是否符合OECD试验指南作判断,显然塞拉利尼试验结果没有什么科学价值。

4、从本试验数据来看,两年试验期30mg/kg剂量组,累积摄入草甘膦剂量已达mg/kg,大于无毒物质分级剂量的4倍,不要说评价LD50半数死亡计量值,连致癌阳性率都低于2-4%,是否可以证明草甘膦进入动物体内的降解和排泄是比较容易的?试验大鼠在试验摄入剂量条件下,98%以上实验鼠的器官都正常,没有体现毒性累积作用,能否应该得出草甘膦在动物体内不累积的结论!

四、规范使用草甘膦对于人类不致癌

依照美国制订的草甘膦大豆残留值不大于40mg/kg,欧盟20mg/kg。中国进口大豆残留检测,实测值不高于5mg/kg。

如果以每人每天吃1kg大豆折算到60kg平均体重,则每人每天单位体重可能摄入草甘膦,按美国标准允许最大值应不大于0.67mg/kg,以中国进口检测不超过小麦标准值折算应不大于0.083 mg/kg。这大约是孟山都试验中不致癌5mg/kg剂量的1/8~1/60,可以看出相关标准制订中,即使从致癌安全性角度,也已留有10~100倍率的安全系数。

因此,我们显然应该接受最终结论——按照相关标准指标控制草甘膦残留含量,食用转基因大豆不具备对人体造成致癌的风险!

草甘膦是当下最为低毒、高效、降解快的广谱除草剂,作为替代其他毒性更高的除草剂,草甘膦的使用量逐步增加,科学家率先利用开发了抗草甘磷除草剂转基因技术,促进了草甘膦应用的推广,加快了百草枯等毒性更大除草剂品种的淘汰。2014年全球草甘膦总计消费约为75万吨,其中转基因作物消费约38万吨,与非转基因作物等的使用量基本上各占一半,说明非转作物也在用草甘膦替代其他除草剂。

美国癌症发病率从1990年前后达到高峰以后逐年下降,下图列举了四个城市癌症发病降低的趋势。即使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率,从2005年到2015年也下降了6.1%,统计学上意义显着。如果硬要与转基因技术应用使草甘膦用量增加的现象直接挂钩,是否可以证明草甘膦抗癌?这仍然让反转的炒作陷入自相矛盾。

五、试验报告为何不公开

人们往往质疑,既然草甘膦对人类危害可控、不致癌,孟山都向中国提交各种毒理学实验报告为何不公开?于是很容易怀疑、猜想,容易被造谣者恶意引申、煽动、利用。

我们看这个试验过程延续两年,四个剂量分组十四个器官分类,总计用了4820只实验鼠才得到有效试验数据。为排除试验干扰因素保证数据有效性,这些实验鼠都是专门培养的单一标准化品种,食物喂食的种类与数量的一致,生活环境一致,还要分组分笼分隔划区饲养。最后为了得到实验数据,还得定期验血、体检、观察外形体貌和行为进行对照,一直到试验结束后处死、解剖等等试验规定工作。可见期间牵涉到巨量的人力、物力、时间、仪器设备工具、耗材等等。推测整个实验过程将耗资几百、几千万是完全可能的。请问,你如果是试验的出资者,愿意免费向商业竞争对手或社会公开全部试验报告和数据结论吗?

草甘膦的广泛应用的确涉及公众安全,国家部门已经有专门的管理法规保障。农业部依靠安全委员会专家审核原始报告,得出审核结论并对其负责,监督流程互相交叉,本身就是很合理的管理办法,全球各国的转基因安全管理也基本如此。不需要也不应该由一个老百姓依据自己个人的不信任而要求任意公开企业的商业秘密。类似安全体系问题,不相信科学、不相信政府,靠个人能力能够实现系统安全保障吗?普通老百姓想要直接参与安全审核过程,不说专业能力是否够格,从程序安排角度显然也是不合理的。

回到标题的问题,草甘膦致癌吗?

以此案例简单分析,回答是——对于动物只要剂量增加,致癌的可能会继续上升,IARC以此为据,按其分类原则定性提示较可能致癌没有问题。但是,依照现有执行标准控制草甘膦的农药残留,控制人类直接或间接摄入草甘膦的剂量,特别是对于普通消费者吃转基因食品可能摄入的剂量来说,草甘膦并不致癌!(事实上人类因草甘膦、转基因致癌的说法,至今未得到医学界确认。)

(作者为谢振邦教授,科技部高级顾问,发表于2018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