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都市 > 穿越后,成为了农业之神 > 权威科普:转基因大豆能不能做豆腐吃?

根据中国转基因安全管理条例,凡是国家批准进口的转基因农产品都需要通过安全评价规定程序,并且发给安全证书,然后才允许进入进口商务操作。

大豆做豆腐吃,做豆浆喝,做各种各样的豆制品,本来是习以为常的事,早就成为中国舌尖上的文化内容之一,老祖宗也这么吃,一直以来几乎没人会拒绝大豆做成丰富多彩的美食。但是大豆被转基因了,质疑跟着就来了。

转基因大豆能不能做豆腐吃?

今天大家都知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并且近年来每年进口量达到1亿2千万吨左右,加上自主种植生产的1500多万吨,年实际大豆消费量远超亿吨。消费总量中,除了国内生产的不到五分之一是传统非转基因大豆之外,进口的几乎都是转基因大豆(我国从巴西进口转基因大豆最多)。转基因大豆主要先用于榨油,豆粕供应饲料厂又支撑了巨量鸡鸭鱼肉蛋奶的生产;国产大豆用来生产一小部分大豆油,以及生产豆制品及其它下游产品等。依靠这些巨量的大豆,供应了14亿人充足的食用油和各种丰富的肉类产品,也满足了人们对各类琳琅满目加工食品的市场需求。

大豆消费总量中进口的转基因品种数量占据五分之四以上,而社会上出现的转基因争论通过大号、自媒体的炒作,成为家喻户晓的舆论热点之一,于是,伴随曝光食品安全个案出现的一些社会乱像,诸如:转基因大豆能不能做成豆腐吃?这样的问题也成了民众新的疑惑。

“转基因大豆能不能做成豆腐吃”?这个问题具有两层含义:

一是从法律法规角度,国家批准进口的转基因大豆是否允许做成豆腐等食品销售?

二是从食品健康角度,转基因大豆做豆腐、做豆制品吃,是不是安全?

转基因大豆做豆腐销售是否合法?

国家批准进口的转基因农产品主要包括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籽,批准进口的用途非常确定——用作“加工原料”(如下表)。这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于转基因农产品进口的处理方式、批准口径完全一样,也包括对于转基因产品管理严格的欧盟国家。

根据央视官网专文的表述:“……除批准了转基因棉花的种植外,进口的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转基因油菜用途仅限于加工原料。我国法律规定,进口用做加工原料的农业转基因生物,不得改变用途,即不得在国内种植。我国至今没有批准任何一种转基因粮食作物种子进口到中国境内种植。”

这里已经写的非常明确:批准进口转基因大豆用作加工原料,是为了防止流入种子市场,与我国转基因作物的种植管控法规、程序立法的原意是一致、配套的。规定进口转基因大豆不允许直接在市场上销售,只能进入加工领域,但是,加工成怎样的产品,法规并未作出具体的限定。因此,用作加工生产转基因大豆油、饲料、豆浆豆腐等豆制品、大豆蛋白等等,甚至可以像老外那样,把大豆煮熟加番茄酱作为菜品直接吃,也都是经过加工过程的。从原理上说,只要经过这些加工途径,最终的产品都不可能再被用作种子,满足立法的原意,当然都是合法合规的。监管、防止进口转基因大豆被人私自种植的用意是为了尊重知识产权:中国进口转基因产品明确是加工用途,一旦出现非法种植,就会发生与出口国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要比国内监管、惩治违法种植的后果更为严重。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谈论转基因话题的视频中很肯定地说:“进口的大豆都是安全的,没有问题”,“转基因大豆是安全的”,“已经吃了”,“三分之二豆腐是转基因的”;原中国水稻所生物工程系第一任系主任、国际水稻遗传工程学会常务理事王大元院士,也曾写专文发表个人的估计推算,认为中国进口转基因大豆每年约有600万吨的数量以豆制品方式被消费了。网上流传的那种认为国家只批准转基因大豆榨油和做饲料的说法,虽然对上亿吨转基因大豆最主要的用途做了正确描述,但是主观地臆想成国家规定转基因大豆不允许做豆制品,却没有什么依据而成为一种观点误区。

转基因大豆做豆腐吃安全吗?

转基因大豆转入基因的表达所产生的都是不同功能的目标蛋白质,由于生产的大豆油不含蛋白质,因此,大部分民众对于转基因大豆油的安全性还是接受的。被广大食品加工厂广泛使用符合国家食用油标准的转基因大豆油,以及转基因饲料生产的鸡鸭鱼肉蛋奶等等都属于间接食用方式,生产了绝大多数加工食品,降低了成本,让市场有了丰富多彩的食品供应,并且也让普通老百姓都能吃得起,市场兴旺销量巨大是大家用脚投票的结果。但是,对于做豆腐吃的担心,似乎和这些蛋白质的“直接食用”方式有关。来自于转基因抗草甘膦大豆表达含有的微量EPSPS生物酶,来自于抗虫转基因大豆含有的微量BT杀虫蛋白,以及被反对转基因者骇人听闻的谣言夸大宣传。事实上,多项长期科学实验表明,转基因作物并不实际存在的潜在危害可能、猜想。如果让普通来百姓产生了恐惧心理,需要通过科普得到澄清。根据中国转基因安全管理条例,凡是国家批准进口的转基因农产品都需要通过安全评价规定程序,并且发给安全证书,然后才允许进入进口商务操作。安全评价工作由农业农村部主管,由法定的《转基因安全委员会》承担。安全评价的内容,依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指南》中的规定,包括:转基因作物的分子特征(基因改变情况)、遗传稳定性、环境安全、食用安全(转入基因表达的安全、致敏性、关键成分分析、全食品安全性、营养学评价、生产加工对安全性影响、其它)等完整的安全科学系统。

具体操作流程:

出口国的企业必须先向中国政府提出安全评价申报,提交规定的资料(内容目录如图)。根据评价工作需要,安委会可以选择部分项目委托国内具有资质的检测机构复测验证,审核科学检测、试验数据,按相关学科的理论、实践基础进行评价,给出安全结论、颁发安全证书后,出口国企业才能获准向中国出口的资格。所以,进口转基因大豆的食用安全是有政府法律法规和程序管控,有规定的科学检测试验项目数据来保障的。(如图举例:SYHT0H2转基因大豆、玉米提交的安全评价资料部分目录)

因此全球各大权威专业机构以及各国政府,如: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粮农组织、毒理学学会、欧洲食品安全局等30多个国际权威机构,以及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新西兰、巴西等等都已发表声明确认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共识。中国政府和各国政府及其权威组织一样,也一再声明“通过安全评价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并不比传统非转基因产品增加风险”。各国政府批准的转基因农作物,所有的品种都明确可以安全地用做食物或动物饲料。

需要补充的是:

凡是已经进行过的转基因安全评价中,提交安全评价的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籽,依照《转基因安全评价指南》食用安全部分“全食品安全”的要求,都是完整的样品直接进入检测试验给出数据的,从来不会将大豆含有的不同组成进行分离、拆分后处理。因此,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安全评价得到的安全性结论,对于转基因大豆含有的油脂、蛋白质和其它物质都包含在内,给人类食用都是安全的。那种认为食用油不含蛋白质是安全的,怀疑转基因后大豆蛋白质有毒的思维是没道理的。转基因大豆做成豆腐吃,看作“直接食用”的安全性当然也没问题。

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也都有吃豆制品的饮食习惯,除了从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进口少部分非转基因大豆以外,他们主要从巴西、阿根廷、美国进口转基因大豆。日本近年来每年进口美国大豆300~500万吨上,是全球进口量第三大国家。2002年进口508.7万吨,2018年进口330万吨。除此之外2011年还进口228.2万吨、2018年进口177万吨饲料豆粕。相比之下,从中国进口的非转基因大豆数量非常有限,转基因大豆也制成豆制品、大豆蛋白等用于食品。

我国宝岛地区每年消费大豆约230万吨左右,其中192万吨用于压榨生产豆油和豆粕,28万吨用于生产豆制品、大豆蛋白等等。而这些大豆中绝大部分从美国、巴西、阿根廷进口的都是转基因大豆,即使从其它13个国家合计进口的5万吨数量全部算作非转基因大豆,在28万吨用作豆制品的原料中也仅仅占到18%。所以,台湾的转基因大豆是加工成豆制品吃的主要原料来源。香港的大豆也基本来自于巴西和美国,香港民众吃的豆制品基本上也是转基因大豆制成的。

有人怀疑,转入基因的表达产生了目标抗除草剂或杀虫的功能蛋白,会影响大豆原有的营养组分,这个想法从原理上看似乎像模像样,却并不正确。实际上,这些功能蛋白的含量极低,如下表转基因大豆BT含量的数据,其中OSL-1∽4为不同生长期的叶片BT含量最高为110微克/克,而大豆籽粒含量仅为4.7微克/克,与大豆蛋白质总含量39.27%相比,仅为1/,实在微不足道。

而,抗除草剂转基因表达的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EPSPS)是几乎所有植物中本来都含有的,为拮抗草甘膦的破坏而转入矮牵牛基因增加了合成量,一定非要计较,也仅仅相当于在数量上多吃了一些非转大豆的效果。BT更是国家标准《有机产品》GB/T中允许使用的生物杀虫剂,转基因作物残留ppm量级的BT和有机产品一样,都完全符合农残国家标准,不会构成健康危害。以此为由反对转基因,反倒成为了逻辑上的一个悖论。

同时,因为转入的仅仅是作物原先没有的1-2个功能基因,相关的表达含量非常少,对于大豆转基因之前父本原有的各种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如下表的数据,MON转基因大豆和它的父本A5547非转基因大豆的对照中,转基因大豆总蛋白、总油脂含量并未降低,反而略有增加。所以转入基因影响原大豆有效组成的想象并不成立。延伸的另一个说法是,转基因大豆属于高油品种,蛋白质含量低,不适合做豆腐,以及有人认为转基因大豆生产豆制品口感不好。其实,高油脂含量是从研发目标出发选择高油脂含量父本的缘故。而口感则是个非常主观的说法,因人而异、众口难调,很难量化比较。即使采用非转基因大豆为原料,生产豆制品的口感也取决于大豆的不同品种、加工工艺等差异。我国大豆品种很多,南北地域的土、肥、水、气候、光照等等条件差异巨大,可能涉及到的微量组分也都有不尽相同之处,民众对各地、各品种大豆以及不同工艺生产的豆制品,口感本来就有明显的差异,与是否转基因抗虫抗除草剂品种反而没有什么关系。从申请安全评价必须提交的组分检测对照数据来看,也能证实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大豆在多种微量成分方面,差异也非常小,不具有生物学意义。

今天正常情况下,人们都不会直接生嚼干咽豆粒,非转基因大豆本来都含有胰蛋白酶、皂毒素等有害物质,喝生豆浆会引起中毒。在加工豆制品的过程中也要磨成豆浆,经煮熟、冷却后点卤、凝聚成豆花,这样一来,包括大豆中本来含有的这些有毒物质一起,所有的蛋白质都在100℃煮沸条件下被破坏而失去原有活性,包括转基因表达的EPSPS生物酶和BT蛋白也都不可能保留原来具有的抗除草剂、杀虫功能。通过人类消化系统,转基因大豆和非转基因大豆制品一样经过胃酸、胃蛋白酶等的消化后吸收,成为人体必要的营养物质。

总之,转基因大豆做成豆腐吃和用非转基因大豆为原料一样,既不违法,也没有任何不安全的因素。

至于商家选择哪种原料,是否需要照顾消费者的口感,以及如何利用某种优势客观进行促销和考虑成本等等,都是合法的市场行为。买不买,吃不吃,消费者各人自己看着办。

注释:

1、本文中有关转基因大豆含量的数据表,摘自农业农村部官网转基因权威关注专栏公布的安全评价资料。

2、本文放弃版权,欢迎免费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文中的图片略。)

(作者:谢振邦,科技部高级顾问,写于2019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