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游戏 > 每日医案 > 第40章 中医药调理黄汗(一)

每日医案 第40章 中医药调理黄汗(一)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1-24 08:08:30 来源:书海阁

黄汗(一)

[病案]周某,女,48 岁。于 1979 年 6 月首次就诊。去年秋天劳作完毕后,她在小河里洗澡时因着凉而引发了一系列症状。全身皮肤呈现黄色且伴有浮肿现象,浮肿处按压会有明显的凹陷痕迹。同时感到四肢无力,特别是双下肢感觉寒冷发凉,而且下肢无汗,但上肢却有出汗情况,汗水颜色偏黄,浸湿后的内衣呈现淡黄色。此外,患者还出现下午低热、小便不畅以及腰部时常疼痛并伴有烦躁不安等症状。经过身体检查发现肝脾并未触及异常,血尿常规检测结果也显示正常。进一步的黄疸指数测定结果为 4,蛋白电泳分析显示白蛋白占比 47.8%,α1 球蛋白占比 6.4%,α2 球蛋白占比 7.8%,β球蛋白占比 14%,γ球蛋白占比 24%。舌苔薄白,脉象沉紧。

[治则]益气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 30 克、桂枝 18 克、白芍 18 克、米醋半茶杯。患者服用了六剂后,全身的浮肿已经完全消退,黄汗也停止了流出,原本泛黄的皮肤也恢复到了正常的肤色。

[评析]黄汗的产生机制非常复杂,一般认为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其中最常见的原因包括风邪、水湿和热邪等三种病邪的相互郁结。具体来说,当这三种病邪同时侵袭人体并相互交结在一起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异常症状,其中之一就是黄汗的产生。

当风邪、水湿和热邪三者相遇时,它们可能会相互影响,进一步加重病情。例如,风邪可以促进水湿的流动和扩散,而热邪则可以加剧体内的湿热程度。这样一来,病邪的相互作用使得病情更为复杂,难以治疗。

此外,黄汗的名称来源于其独特的临床表现。患者流出的汗水呈现出黄色,而且这种黄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当这种黄色的汗水沾染到衣物上时,其颜色与黄柏汁相似,因此得名“黄汗”。这种特殊的颜色表现也是诊断黄汗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总之,黄汗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涉及多种病邪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对于患有黄汗的患者,及时就医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是至关重要的,以便明确病因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于黄汗的病因,《金匮要略》中有记载说:“这是由于出汗的时候进入水中沐浴,水从汗毛孔侵入体内而引起的。”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服用《金匮要略》中的芪芍桂酒汤来治愈黄汗。这一经典方剂中的桂枝有着显着的功效:它不仅能发汗解表,更能宣通阳气。白芍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固表益阴。然而,在配方中,黄芪的用量必须足够大,才能充分发挥其固表的作用。此外,方子里还需加入苦酒(即米醋),其酸味收敛的特性有助于通阳除湿,并实现益气止汗的目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