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游戏 > 每日医案 > 四百八十八章中医药调理小孩包裹型肺下积液(悬饮)

包裹型肺下积液(悬饮)

[病案]赵某,男,4岁,1979年6月17日初诊。患儿半月前出现发烧、咳喘、烦躁等症状,按照上感进行治疗但无效。经过胸部X线透视,被诊断为“包裹型肺下积液”。随后,患儿接受了静脉点滴大量青霉素、氢化可的松、维生素C,并肌肉注射链霉素的治疗。然而,八天后,又将青霉素改为红霉素,但效果仍不理想。

患儿体温波动在38.5~39.5℃之间,全身浮肿,咳嗽加剧,烦闷加重,口干不喜饮。检查发现,体温为39.2℃,腹部胀满,稍高于胸部,咳嗽喘憋。听诊时,心音正常,但肺部呼吸音降低,呼吸运动减弱。舌质红、苔黄白相兼,脉象滑数无力。

[治则]清热化痰,攻下逐饮。

[方药]柴胡12克,黄连3克,瓜蒌皮10克,半夏3克,白芥子6克,葶苈子6克,甘遂1克(研冲),鸡内金6克,甘草3克。服2剂后,泻下水液5次,小便次数、量亦有增多,浮肿消退,咳嗽喘憋亦渐减,体温降至37.5℃,已无烦闷之症,能安稳入睡。上方加鳖甲12克,柴胡减为9克。又服2剂,诸症悉除。经透视积液消失,两肺清晰。继服2剂,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复发。

[评析]悬饮在中医中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胁下停饮、咳唾胸胁引痛等,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的胸腔积液相似。在本案例中,患儿的X线诊断显示胸水先出现,随后出现浮肿,因此需要按照悬饮进行诊治。悬饮病程复杂,易导致正气不足,故治疗时需慎重考虑。

中医经典《金匮要略》记载了悬饮的治疗方法,如“十枣汤”,但考虑到患儿病情拖延日久,正气不足,药物过猛可能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采用了柴胡陷胸汤来清热化痰,清除胸膈上之邪热;同时加入葶苈子以降肺气;鸡内金以消积滞;白芥子则可以驱散皮里膜外之痰涎,帮助甘遂祛痰逐饮泻胸水(此寓控涎丹之意)。这些药物共同发挥攻下逐饮的功效,使饮邪得以消除,邪热得以解除,从而热、咳、喘、憋、肿等病症都得以消除。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还应该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对药物的剂量和疗程进行调整。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通过这种综合治疗,患儿悬饮病症将得到有效控制,并逐渐康复。

此外,针对悬饮的治疗,还需结合患儿的生活习惯、饮食调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干预。例如,鼓励患儿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同时注重营养均衡,避免过度食用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悬饮的预防同样重要。家长应注重提高孩子的免疫力,加强锻炼,提高抗病能力。此外,要注意避免与患有呼吸道传染病的人密切接触,以免感染。

总之,悬饮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其症状与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相似。在本案例中,通过采用柴胡陷胸汤等药物治疗,患儿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并逐渐康复。治疗悬饮的过程需要医生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合理选用药物,并结合生活调养、预防措施等多方面因素,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