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游戏 > 每日医案 > 第564章 中医药调理坏疽性脓皮病(浸淫疮)

坏疽性脓皮病(浸淫疮)

[病案]孙某,一位年仅6岁的男孩,于1962年12月就诊。他的病史始于1962年10月下旬,当时他在右大腿外侧发现一个豆大白疱,轻微瘙痒。当瘙痒难以忍受时,他用手抓破了这个疱,结果开始渗出黄水和少许脓汁。随着时间推移,疮面逐渐扩大,痒痛愈发难以忍受。

在沈阳某医院,通过病理切片检查发现,孙某患有的坏疽性脓皮病。这种病状表现为表皮增生、上皮素延长,有的伸至真皮深处。此外,真皮充血水肿,含有大量嗜中性细胞和大单核细胞,同时还有较多的血管。

该院为孙某尝试了多种治疗手段,包括使用抗生素、磺胺、抗气性坏疽血清、维生素、输血以及外敷红霉素软膏。然而,所有这些方法均未取得有效效果,病情仍在恶化。皮肤脓疮逐渐扩散至肘窝、耳垂等部位,陆续出现。

在孙某就诊时,他显得疲惫不堪,身形消瘦,身上散发出酸臭味。他的体温为37.2℃,左脉细数无力,而右脉因局部有疮疡未予诊查。舌红,苔薄白。全身疮面多处,包括右前臂屈侧下1/3部位有3×2厘米疮疡一处,两肘窝各有3×3厘米一处,左颈一处为2×4厘米;右下腹一处为3×5厘米,右大腿上1/3呈环形损害为8×16厘米,左小腿外踝上一处为2×4厘米。各疮面深度约为0.3~0.7厘米。

孙某的疮面边缘呈现青紫色,弹性硬状,高出皮表,界限清晰。创面中央结痂,色污褐,剥痂后可见鲜红的疮面,触碰时易出血。疮面溃烂积脓,疮缘四周的积脓较中心略深。脓汁培养结果显示为变形杆菌和绿脓杆菌。胸部X线透视结果正常。

[治则]清热解毒,祛腐生肌。

[方药]内服牛黄解毒散、麝香解毒丸,外敷油调膏(处方均为秘方,详见附方)。共治疗一月余,于1963年2月12日复查,疮疡痊愈。附方:(1)外敷油调膏:黄柏300克,煅石膏240克。上药共研极细末,用香油调成膏状备用。用时将药膏敷于疮面,外用油纸包扎,每日换药3次。(2)内服方:①牛黄解毒散:牛黄4.5克,雄黄105克,枯矾75克,冰片30克,**150克,没药150克。研细末,每次0.6克,早晚各服1次,白开水送下。②麝香解毒丸:即牛黄解毒散去牛黄,加麝香2.6克。每丸0.09克,蜜丸1.5克重。早晚各服1丸(1.5克),用白开水送下。

[评析]坏疽性脓皮病(Necrotizing Fasciitis)是一种较为罕见的严重皮肤感染性疾病,属于中医浸淫疮(又称脓疱疮)的范畴。这种疾病由风湿化热成毒所导致,因此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清热解毒、祛腐生肌的方法进行治疗。

坏疽性脓皮病通常是由于细菌(如A型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侵入皮肤及皮下组织,引发炎症反应、组织坏死和脓肿形成。在病程中,患者可能会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病情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中医治疗坏疽性脓皮病,主要遵循“清热解毒”的原则,通过草药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作用来抑制感染,清除毒素,缓解症状。同时,还需运用“祛腐生肌”的方法,促进坏死组织的清除和新生组织的生长,使皮肤尽快恢复正常。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结合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包括选用适当的草药方剂,如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等;运用针灸、拔罐、刮痧等辅助疗法以增强治疗效果;并注重调整患者的饮食、作息,以提高免疫力,加速康复。

此外,患者在接受治疗期间,还需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期早日康复。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源,减少皮肤损伤,降低发病风险。对于易感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免疫力低下者等,应加强预防措施,如定期检查皮肤状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总之,坏疽性脓皮病是一种严重且罕见的皮肤感染性疾病,中医治疗主要遵循清热解毒、祛腐生肌的原则,结合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需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期早日康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