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游戏 > 每日医案 > 第565章 中医药调理多发性细菌性肝脓肿

每日医案 第565章 中医药调理多发性细菌性肝脓肿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1-24 08:08:30 来源:书海阁

多发性细菌性肝脓肿

[病案]胡某,一位61岁的男性患者,于1981年4月9日入院。患者最初因发热和右上腹疼痛,压痛明显,血白细胞数量增加,导致一度误诊为“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胆囊炎”。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先后接受了氯霉素、氢化考的松、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四环素和强的松等药物的治疗,但症状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在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后,医生发现右上腹疼痛和压痛已经有所改善,而且没有出现黄疸现象。然而,患者的血白细胞数量反而上升至21.4×109~27.9×109/L(~/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比例为90~92%,肝脏上界抬高,肝区叩击痛,右侧胸腔积液。B型超声波检查显示,患者肝脏右叶顶部和尾部分别有75×95毫米、58×45毫米的实质性暗区,光点分布不均匀。

经过重新诊断,医生确定患者患有多发性细菌性肝脓肿。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为患者开具了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芩、大青叶、野菊花、大黄、柴胡等汤剂。经过五天的治疗,患者的体温恢复正常,右上腹疼痛有所减轻。然而,尽管患者的体温正常,血白细胞数量下降至正常范围,胸腔积液消失,但经B型及A型超声波检查发现,肝脓肿仍然存在。

为了进一步治疗,医生从1981年5月18日起为患者转以中药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表现出气短、手足心热、纳差、口干引饮、乏力等症状,舌质光红,脉细弦。

[治则]益气育阴,清热解毒。

[方药]太子参10克,生地10克,北沙参10克,柴胡10克,连翘10克,银花10克,川楝子10克,赤芍10克,龙胆草10克,炙鸡内金10克,川石斛12克,黄芩15克,败酱草30克,冬瓜子30克,生甘草3克。药后手足心热,纳差,口干渐好转,舌苔转薄白、质红,示气阴两虚改善,但肝脓肿未见明显缩小。仍以益气育阴、托毒外出;生黄芪12克,生地15克,败酱草15克,北沙参10克,桃仁10克,连翘10克,野菊花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赤芍10克,路路通10克,生米仁30克,冬瓜子30克,甘草3克。上方出入调治二十天,B型超声波检查:肝脓肿已见缩小,自觉症状明显改善,唯多食后胃胀,苔薄白腻,脉细弦。乃转为益气健脾,排脓消痛,化瘀软坚:参党10克,茯苓10克,黄芪10克,桃仁10克,路路通10克,炮山甲10克,炒白术30克,冬瓜子30克,生米仁30克,芦根30克,败酱草30克,生牡蛎30克,炙鳖甲12克,甘草3克。继上方出入,至1981年10月3日B型超声波检查,肝脓肿全部消失,前后共治疗半年而告痊愈。

[评析]本病属于中医的“肝痈”,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在西医治疗中,通常会使用抗生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但在中医治疗中,则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清热解毒剂等中药进行治疗。在本例中,患者开始时按西医辨病而用抗生素及中医清热解毒剂进行治疗,但肝脓肿未得缩小,体温、腹痛等症状有所改善。后来,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扶正祛邪、托毒外出、兼以化瘀软坚之法进行治疗,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中医治疗中,肝痈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与肝胆湿热、气血瘀滞等因素有关。因此,治疗肝痈的关键在于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托毒外出等方法。在本例中,患者开始时按西医辨病而用抗生素及中医清热解毒剂进行治疗,虽然体温、腹痛等症状有所改善,但肝脓肿未得缩小。后来,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采用扶正祛邪、托毒外出、兼以化瘀软坚之法进行治疗,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在中医治疗中,扶正祛邪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旨在通过调理身体的正气,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在本例中,采用扶正祛邪的方法,有助于增强患者身体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的抵抗力,从而更好地抵抗疾病的侵袭。此外,托毒外出、化瘀软坚等方法也是治疗肝痈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患者排出体内的毒素,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症状。

总之,中医治疗肝痈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在本例中,采用扶正祛邪、托毒外出、兼以化瘀软坚之法进行治疗,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中医治疗肝痈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