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游戏 > 每日医案 > 第566章 中医药调理马刀挟瘿

每日医案 第566章 中医药调理马刀挟瘿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1-24 08:08:30 来源:书海阁

马刀挟瘿

[病案]蒲某是一位21岁的女性患者,她在1979年5月突然感到自己的左臂麻木疼痛,并发现项前左侧有一个斜形包块。当时,她在本地医院接受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于是,她决定前往县医院的外科就诊。

在县医院,医生对蒲某进行了X线拍片检查,发现她的左锁骨中线软组织肿胀,骨质明显破坏,并且有一个透光区。此外,骨膜和骨质也不光滑。医生建议对蒲某的包块进行活检,但蒲某拒绝了这一建议,要求会诊。

在进一步检查中,医生发现蒲某的项前左侧有一个斜形包块,坚硬如石,形如长蛤蜊。此外,患者的患部皮色微红,肩臂麻木疼痛。经过诊断,医生认为蒲某患上了“马刀挟瘿”的疾病。

[治则]软坚散结,清热化痰。

[方药]牡蛎30克,玄参30克,川贝10克,昆布12克,海藻12克,柴胡10克,夏枯草24克,首乌30克,土茯苓16克,红藤24克。服3剂药后包块缩小约1/6,但全身风丹满布、奇痒难忍,痰热邪毒有外透之象。原方加银花12克,菊花12克,再服3剂,风丹消退,包块已消1/3,守方续进20剂,包块全消,诸证随之而解。追访一年未见复发。1981年3月30日去县医院复查,X线试片显示:左肩关节、左锁骨未见骨质病变。

[评析]“马刀挟瘿”这一病症,古称“少阳之病”,源于《灵枢》经脉篇和《痈疽篇》。自古以来,许多奇特的疾病都与痰有关,如徐洄溪所说:“痰生于脾,少阳为枢,主升降出入”。痰随着气升,流向颈侧,郁积化热,导致肢体僵硬不散,病由此成。

痰病自古以来就是中医学术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许多有益的成果。治疗这种病症,古人创制了“消瘰丸”,源自《医学心悟》一书。

消瘰丸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医药方剂,具有软坚散结、清热化痰的功效,主要针对颈部、腋窝、鼠蹊等部位的肿核坚硬,或单个发生,或连续成串,久久不消。消瘰丸的药物组成丰富,包括玄参、贝母、牡蛎、昆布、海藻、柴胡、夏枯草、首乌、土茯苓、金银花和菊花等。

方中玄参苦寒微咸,具有滋阴降火、软坚散结的功效。贝母则可消热化痰散结,牡蛎则能化痰软坚。昆布、海藻则强化软坚散结之力。柴胡、夏枯草可清肝胆之郁热,消肿解毒。首乌甘苦温涩,具有补肝益肾、托里散结之功。土茯苓性味甘平,有利湿解毒之效。

为增强消瘰丸的解毒清热之力,可加入金银花、菊花。这些药物不仅可加强解毒清热的效果,还能辅助柴胡引导邪气外出。诸药合用,具有软坚散结、清热化痰的功效,因此对治疗这种顽疾收效迅速且显着。

现代研究也证实了消瘰丸的疗效,通过现代药物制剂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轻副作用。例如,将消瘰丸制成颗粒剂、片剂等形式,可以更好地吸收和利用药物成分,提高疗效。此外,现代医学也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病,如利用现代影像学技术检查痰病,根据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等,使治疗效果更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