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游戏 > 每日医案 > 八百四十七章中医药调理耳廓摆动症

每日医案 八百四十七章中医药调理耳廓摆动症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3-05 08:38:51 来源:书海阁

耳廓摆动症

[病案]唐某,女,19岁,学生,于1980年4月25日来诊。主诉:右耳廓不自主前后摆动伴头晕、心烦、胸闷近9月。患者自述去年7月某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右耳廓不自主前后摆动,初起频率较慢,后逐渐加快,持续昼夜不休,严重时影响日常生活及学习。伴发症状包括持续性头晕,尤以活动时加重,常感心烦意乱,胸闷不适,夜间难以入眠。发病后曾于当地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颞肌痉挛",给予中西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但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持续半年无效。

查体:患者神志清楚,精神稍显焦虑。右耳上部可见明显节律性前后摆动,频率为每分钟62次,摆动幅度约1-2厘米。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舌诊:舌质淡红,苔薄白,舌体活动自如。脉诊:脉弦有力,尺脉稍弱。

[治则]平肝,熄风,止痉。

[取穴]处方1.主穴风池,上关透率谷,配穴合谷、太冲、百会。处方2.主穴翳风、下关;配穴处关、阳陵泉。手法以平补平泻。用2寸毫针刺入,主穴上套入6805脉冲电流两组,频率50~70次/分,通电20~30分钟,并用艾条悬灸。两组穴交替使用。经治一次,偶见摆动。再治一次,摆动消失。予第二次治疗,以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发。

[评析]患者因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致颞肌痉挛,表现为头痛、眩晕、面肌抽搐等症状。根据中医理论,肝为风木之脏,肝阳上亢则易化风,风动则筋脉失养,导致肌肉痉挛。治疗原则应以平肝潜阳、熄风止痉为主。考虑到患者对中药内服存在顾虑,故采用单纯针刺疗法,结合脉冲电流以增强刺激效果,达到缓解痉挛的目的。

处方1:主穴选取风池,该穴属足少阳胆经,具有平肝熄风、清利头目之效;上关透率谷,此透刺法可疏通少阳经气,缓解颞部肌肉紧张。配穴合谷(手阳明大肠经)可调和气血、镇静安神;太冲(足厥阴肝经)为肝经原穴,具有平肝熄风之效;百会(督脉)为诸阳之会,可升阳益气、宁神定志。诸穴相配,共奏平肝熄风、解痉止痛之功。

处方2:主穴选用翳风(手少阳三焦经),可疏风通络、止痉止痛;下关(足阳明胃经)可疏通面部经气。配穴处关(手少阳三焦经)可疏利三焦气机;阳陵泉(足少阳胆经)为筋会穴,具有舒筋活络之效。此组穴位重在疏通少阳、阳明经气,缓解面部肌肉痉挛。

手法采用平补平泻,即在得气后,以中等强度刺激,使针感适中,既能达到治疗效果,又避免过度刺激。针刺时配合脉冲电流治疗,频率设置为2-100Hz,电流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次治疗20-30分钟。通过电针刺激,可增强针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

治疗过程中,患者反馈颞部肌肉紧张感明显减轻,头痛、眩晕等症状显着改善。经过一周治疗,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疗效显着。此案例说明,针对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所致的颞肌痉挛,单纯采用针刺配合电刺激疗法,通过合理选穴和规范操作,同样可取得理想疗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