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游戏 > 每日医案 > 八百八十三章中医药调理胃扭转

每日医案 八百八十三章中医药调理胃扭转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4-21 15:33:31 来源:书海阁

胃扭转

[病案]赵某,男,44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伴呕吐3个月";于1977年5月10日初诊。患者自述于1977年2月24日进食牛肉后突发剧烈腹痛,疼痛呈持续性绞痛,并向背部放射,伴频繁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随即出现虚脱症状。在当地医院行腹部透视及X线拍片检查,诊断为";胃扭转";,建议手术治疗。患者因顾虑手术风险,拒绝手术,先后尝试针灸、理疗及中药治疗,经治40余天,症状无明显改善。

来诊时,患者主诉左侧腹部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加重,疼痛可放射至背部。伴有心悸、自汗、嗳气、恶心等症状。虽时有饥饿感,但因进食后症状加重而出现恐食心理,每餐仅能进食少量大米粥,进食后即感虚汗淋漓,疼痛加剧并出现上腹部胀满感。排便每日2-3次,大便不成形。体格检查发现:患者上腹部皮肤感觉过敏,轻触即有触电样感觉;卧位时两腿不能完全伸直,否则即诱发腹痛。患者既往有20余年胃病史,但未系统治疗。

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计数21×109/L(/立方毫米),提示存在炎症反应。钡餐透视检查显示:胃形态异常,呈";虾状";改变,大弯侧在上,小弯侧在下,胃球部向下排空过速。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明确诊断为慢性胃扭转。

[治则]健脾和胃,解痉止痛。

[取穴]主穴:筋缩、脾俞(双)、胃俞(双)。配穴:梁门(左)、足三里(双)、天枢(双),中脘、丰隆(双)。艾灸:关元、三阴交(双)。每日上午针刺,晚上睡前艾灸,各一次。针背部穴位时尤要注意胃部有挛缩、抽动感乃效果佳。再用电麻仪通电20分钟,电量宜大,频率宜快,以患者能耐受为度。针完第一疗程(10次),饭食即正常,腹部疼痛、嗳气已明显减轻。针完第二疗程(共20次),则食量增至每日600克,上腹部疼痛基本消失,大便成形。6月4日停针观察。以后钡餐和x线摄片:呈瀑布型胃,大弯侧在下,小弯侧在上,白细胞计数为9.1×109/L(9100/立方毫米),大便隐血阴性。

[评析]胃扭转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少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其中以慢性型更为常见。患者通常在进食后1~4小时出现胃痛症状,这种疼痛往往伴随恶心、呕吐、嗳酸等消化道不适,持续时间一般为2~3小时,之后症状可自行缓解。部分患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严重者甚至可能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表现为呕血或黑便等症状。

从病因学角度来看,慢性胃扭转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密切相关:首先,胃壁肌张力降低是重要的病理基础,这可能导致胃的正常解剖位置发生改变;其次,脾胃韧带的伸长和松弛使胃的固定性降低;此外,强烈的胃蠕动和腹腔内压的骤然升高(如剧烈咳嗽、重体力劳动等)均可成为胃扭转的诱发因素。在诊断方面,X线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手段,通过钡餐造影可观察到胃的解剖位置改变和扭转特征。

本病例患者既往有胃病史,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体质,此次因食用不易消化的牛肉而诱发胃扭转。在治疗上,采用针灸疗法,取穴以健脾强胃为原则,主要选取筋缩、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位。其中,筋缩穴可缓解胃部痉挛;脾俞、胃俞作为背俞穴,能够调理脾胃功能;中脘为胃之募穴,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均具有健运脾胃之效。同时配合天枢、关元、三阴交、梁门、丰隆等穴位,这些穴位不仅能够增强胃功能,还具有显着的止痛效果。此外,辅以艾灸疗法,借助其温热之性,使热量深入经络,达到温经散寒、解痉止痛的目的。

这种针灸治疗方案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主配穴选取合理,既针对病因,又兼顾症状,因此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治愈这一临床少见疾病。通过调节脾胃功能,增强胃壁张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该治疗方案不仅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特色,也为临床治疗胃扭转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