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游戏 > 每日医案 > 八百八十二章中医药调理小儿胸锁乳头肌肿块

小儿胸锁**肌肿块

[病案]黄某,男,1岁。1974年秋初诊。患儿系因难产行牵引术娩出,出生时即发现右颈部有一明显肿块,转颈困难,多次求医,西医多主张手术治疗,家长顾虑手术风险大,且患儿年幼体弱,恐难以承受手术创伤,故要求尝试非手术治疗。检查:右耳后从乳突沿胸锁乳突肌至锁骨处,可见一明显长形肿块,长约5cm,宽约3cm,按之质软,无明显压痛,边界模糊,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分界,块中深部按之可触及一小指头大小椭圆形硬结,质地稍硬,活动度差,患儿转颈活动受限,头部向右侧转动时尤为明显,活动范围较正常同龄儿童显着减小。结合病史及体征,初步诊断为“先天性斜颈”,属中医“筋瘤”范畴。

[治则]疏通经络,活血消块。

[取穴]医风、合谷、医明、肩井,用半补泻火法轻度捻转,不留针。隔天一次,5次为一疗程。并配合按摩,先用“跌打万花油”涂患处,润滑皮肤,再以拇指在患处反复推按,并用拇食指在患处捏之,手势轻中为度,之后再叩打梅花针。如此治疗两个疗程,颈肿块消失,颈转动自如,告愈。一年后随访正常。

[评析]小儿先天性斜颈,又称肌性斜颈,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系统疾病。其主要病因是在分娩过程中,由于难产或实施剖宫产、产钳助产等手术操作,导致胸锁乳突肌在分娩过程中受到机械性牵拉或压迫,造成肌肉组织损伤,继而形成局部血肿。这种血肿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会逐渐发生机化、纤维化,最终形成条索状硬结,限制了颈部的正常活动范围,表现为头颈部向患侧倾斜、面部转向对侧的特征性姿势,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外观形象。

从中医理论来看,本病属于";筋伤";范畴,主要是由于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所致。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胸锁乳突肌损伤后,局部微循环障碍,炎症因子释放,导致肌肉纤维化和挛缩。因此,在治疗上,我们采用中医特色疗法,通过针刺、按摩及梅花针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案,取得了显着疗效。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首先进行局部按摩,采用揉、捏、推、按等手法,循序渐进地松解挛缩的肌肉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其次运用针刺疗法,选取阿是穴、肩井穴、风池穴等穴位,通过针刺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的目的;最后配合梅花针叩刺,采用轻、快、均匀的手法,在病变部位进行叩刺,以促进局部气血运行,加速血肿吸收。这三种治疗方法相互配合,能够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软化纤维组织,恢复颈部正常活动功能。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操作手法要轻柔,避免造成二次损伤;②治疗频率要适中,通常每周3-5次,疗程视病情而定;③配合适当的颈部功能锻炼,以巩固治疗效果;④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临床观察,这种综合疗法具有见效快、副作用小、患儿依从性高等优点。大多数患儿经过1-3个月的系统治疗后,颈部活动度明显改善,头颈部姿势恢复正常,远期随访效果满意。这不仅避免了手术治疗的创伤,也为患儿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