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xpt5 > 游戏 > 每日医案 > 八百八十一章中医药调理小舞蹈病(二)

每日医案 八百八十一章中医药调理小舞蹈病(二)

作者:短耳的兔子 分类:游戏 更新时间:2025-04-21 15:33:31 来源:书海阁

小舞蹈病(二)

[病案]张某,男,8岁。1960年4月12日初诊。患儿于1月前突发咽痛,伴发热,体温最高达38.5℃,同时出现膝、踝关节游走性疼痛,活动受限,曾就诊于某医院。经西医抗感染及对症治疗后,咽痛症状逐渐缓解,体温恢复正常,关节疼痛亦有所减轻。然而,约半个月前,患儿开始出现右手足不自主运动,表现为无意识的抽动,继而发展为双侧手足不随意动作,症状逐渐加重,偶有挤眉、努嘴等面部不自主运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某医院诊断为风湿性舞蹈病(又称小舞蹈病,Sydenham';s chorea),予中西药物(具体用药不详)治疗,但症状改善不明显,遂来我院寻求针灸治疗。

现症见:患儿神志清楚,精神稍差,面色略苍白,形体偏瘦。不时出现挤眉、弄舌等面部不自主运动,四肢有频繁、不规则的不随意运动,尤以右侧为甚,动作幅度较大,肌张力明显减低,步态不稳。神经系统检查:四肢肌力正常,腱反射减弱,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细数。体温36.8℃,心率92次/分,律齐,心尖区可闻及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咽部轻度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

[治则]平肝熄风。

[取穴]1.风池、大椎、合谷、行间。2.百会、印堂、曲池、阳陵泉、足三里。每日1次,两组穴位交替使用。得气后行捻转泻法,不留针。针治6次后,挤眉弄舌、四肢不随意运动次数渐减。继续治疗6次,症状完全消失。二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评析]风邪致病,其性善行而数变,常引发人体多种病理变化。本例患者症见关节游走酸痛,伴有弄舌、挤眉、手足舞动等症状,实为风邪袭络之典型表现。细究其病机,乃外风与内风相应为患:外风侵袭肌表,循经入络,内风则因肝阳上亢,风火相煽,二者相合,致经络失和,气血失常。风胜则动,故见诸关节游走酸痛;风阳上扰,则头颠不适;风邪循经窜扰四末,故现弄舌、挤眉、手足舞动等异常动作。此即《黄帝内经》所云";风者,百病之长也";之意。

治疗当以祛风为要,兼顾平肝、镇痉、通络。取穴之法,首重疏泄风邪,平肝镇痉:风池为足少阳经穴,乃祛风要穴,配合谷(手阳明经原穴)以疏风解表,行间(肝经荥穴)以平肝息风。加大椎(督脉要穴)以祛风解表,增强祛邪之力。百合、印堂二穴相配,既可平肝息风,又能开窍安神,有标本兼治之功。佐以曲池(手阳明经合穴)祛风通络,阳陵泉(筋会)与足三里(胃经合穴)相配,既可利筋骨,又能调气血。诸穴配伍,共奏祛风、平肝、通络、安神之效。

本案治疗之关键,在于准确抓住";治风";这一主要矛盾。根据";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理论,在祛风的同时注重调理气血,使气血调和,经络通畅。风邪既去,气血得调,故能取得满意疗效。此案例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诊疗思路,以及";治病必求于本";的治疗原则。

通过本案例,我们还可进一步思考:风邪致病虽有其共性,但具体表现可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临证时,除抓住主要矛盾外,还当注意辨别风邪的兼夹情况(如风寒、风热、风湿等),以及患者体质特点,做到因人制宜,灵活施治。同时,亦可考虑配合中药内服,内外兼治,以增强疗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